||
去年是 “耳顺”之年,也是通常的退休之年。生活总体上进入平静期,职业上也是平淡期,没有重要的成功,也没有严重的失败。这种波澜不惊,既是外在的状态,更是内在的心态。如Russell在How to Grow Old中的老年之喻,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虽不中,不远矣。”
放开
从2020年初起,进入“限行”的状态。有时限得宽些,只是不能出境,境内还可以走动;有时限得严些,不能走出自己家。我觉得最严的是召唤到办公室,再限制不让出来,好在我并没有听从召唤。到2022年底,种种迹象表明限行难以为继,放开势在必行。在那个转换阶段,多数人都难保未阳金身,我也不例外。
事实上我《阴到年底》,女儿妻子都已经中招。如果不是到医院陪护在走廊留观的母亲,或许还能多维持一阵子。不管怎样,《阳在元旦》。当时情况的记录,《阳时流水》《转阴一周》《阳后一月》《阳后三月》。这是“疫时记事”最后几篇。该系列,从2020年1月开始,写了3年多,共80篇。但三月就不宣而终了,毕竟也没有谁宣布结束,就像也没有人宣布开始。“轻轻地走了,正如轻轻地来。”
除了“限行”,最不同寻常的就是测核酸,还有后来的测抗原。在2023年,只测过一次核酸,而且是在结束了社区免费测之后,自己买了单,《核酸检测163》。全程测过163次。开始时要到医院测,而且不走医保,价格很贵,两百多元。后来就进了医保,再后来在社区免费测。最后在社区收费测,但时间很短,就收摊走人了。医院也轻易不测,说是没有必要,反正也没有人查了。抗原自己在家测,测得更多些,到2023年底测了58次,《抗原自测58》。后来也测过,只是可能没有记录。最近发烧就测过次,阴性。
三年“限行”对个人而言可以算是罕见的际遇。有些平时看不出的问题,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现代文明非常脆弱,既需要制度基础,也需要人性基础。不管怎样,在年初终于放开了。让我想起十年前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Frozen)》的主题曲片段
Let it go let it 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Let it go let it go
Turn my back and slam the door
And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
Let it go let it go
问题是,真能let it go吗?
教学
课堂教学已经完成磨合,进入常态。基本模式是春季在深圳讲研究生的课,秋冬季在上海讲本科生课。研究生指导都在慢慢关张,即使招生也由青年老师具体指导,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赖与青年教师的合作。
在上海大学的秋季和冬季学期(大致是2023年9月到2024年2月)为力工学院力学专业学生讲合计80学时“理论力学I,II”(《人之病札记67, 70, 72, 74, 75》),分别有25人和27人听课。秋季和冬季学期分别在核心通识课“无处不在的力学”中讲了2学时(《人之病札记69,73》),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工程科学科学伦理与学术规范”各讲一次课(《人之病札记68》)。在哈工大深圳,给博士生讲32学时“非线性动力学”(《人之病札记65,66》)中的30学时,硕士生“力学前沿”讲2学时(《人之病札记64》),为参加国际工程力学竞赛的本科生上过一次辅导课(《人之病札记71》)。
9月在上海大学博士生贺佐潦霜、王俊和井洁入学,硕士生黄飞龙入学。贺佐潦霜是用从微电子学院争取到的博士生名额,在我名下,由陆泽琦老师实际指导。王俊是丁虎老师指导的硕士生,继续读博士生,挂在我名下,算是丁老师送给我的工作量,我笑纳这尊老的美意。井洁是毛晓晔老师的硕士生,准备继续跟他读博士,等他有导师资格,再办理换导师手续,转给毛老师。黄飞龙是伟长学院的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名义上我指导,实际是江苏大学姜文安老师指导,硕士阶段继续由姜老师指导。顺便一提,伟长学院的本科生戴儒媛推免到浙江大学力学读研,本科论文由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伍斌教授指导,在校内挂到我名下。完全是为程序方便的便利,不参与任何工作。在哈工大深圳,硕士生肖辅政转为博士生,博士生余永恒入学,硕士生黄柳霖和安耀慧入学。余永恒在兰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博士阶段由牛牧青老师具体指导。黄柳霖是哈工大深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改专业读研,结合其本科专业开展数据驱动的动力学研究,由牛牧青老师具体指导。安耀慧是来自沈航的推免生,由张业伟老师指导。
毕业学生不多。5月硕士生赵楚楚和顾伟从上海大学毕业。赵楚楚研究输液管的模态综合分析,有些工作可以发表,但我一直没有时间整理论文。她到广东的东风日产工作。顾伟硕士期间参军入围,然后返校完成硕士学位工作,他是由长安大学张博老师具体指导。毕业后到陕西中国强度飞机研究所工作。在哈工大深圳,硕士生高3月毕业,到三一重工的长沙研究院工作,但他答辩在前一年12月,他算我和凡友华教授共同指导的学生,但实际上是牛牧青老师指导。博士后薛坚2月出站,到东莞理工学院任教,但他答辩在前一年11月;入职后就拿到了NSFC的青年科学基金。博士生崔建国12月答辩,他是由杨天智教授指导,毕业后在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任讲师。
年内刊出了教材研究的系列文章,《欧美理科经典力学教材的现代化(一)—传统教学内容的形成》《欧美理科经典力学教材的现代化(二)—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欧美理科经典力学教材的现代化(三)—现代教学内容的发展》,以及教学文章《振动力学基础课程中的非线性振动》。还刊出两篇力学家相关的短文,《力学大师面面观》和《追忆朱照宣教授》,都是因为有博文而约稿,前者是读《普朗特传》,后者就是同名博文《追忆朱照宣教授》。另外还有两篇参与的运动学教学文章,《运动学中点的合成运动分析方法》和《基于“金属丝+小环”案例的点的合成运动分析方法》。作为第二作者的研究生教材《非线性振动(第2版)》完成,并协助责编进行编辑加工,出版要等到下一年了。
在会议上作教学相关的报告。4月下旬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非线性振动论坛上作大会报告《非线性振动进入本科生振动课的尝试》。5月下旬在第五届力学通识教育教学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非线性动力学通识的课堂传播》。5月下旬还参加校通识教育咨询研讨会,并《即席发言》。据说我是校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但我自己并不知道。9月中旬在第四届力学专业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研讨会作大会报告《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思考:以一般力学类课程为例》。在11月中旬的2023新时代高校力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作大会报告《“理论力学”名称的起源与演化》。还有些讲座和交流。9月中旬,在理论力学虚拟教研室“名师讲坛”第5期主讲《“理论力学”名称其余与演化》。11月初虚拟教研室举办理论力学课程集体备课活动,由我主持。4月中旬到湖南工程大学、10月中旬到北京理工大学和12月中旬到同济大学,都是报告《非线性动力学通识的课堂传播》。
作为单独完成人的项目“科普教学贯通的非线性动力学通识传播”获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前一年12月启动,1月请张统一院士推荐。2月提交推荐书,3月初材料齐全。4月下旬收到学会通知,通过初评。5月底前提供《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及附件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10月底学会邮件询问是否接受该奖,我自然是接受。11月初学会公示获奖项目,第二年的1月下旬学会公告获奖项目。
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建设与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教学成果一等奖。4月中旬提交申报表,11月上旬在校区评审后上答辩,随后公示获奖。《校级教学成果奖:30年的回顾》,这是第十项校级奖。随后有资格继续申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线上参加过教学成果奖申报辅导会。因没有结题教学项目依托,与团队成员商量后,放弃申报。11月底启动深圳市教学成果奖申报,12月下旬提交“加强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项目材料参与校区遴选,组织专家鉴定,并提交全部材料到校区。最后没有获奖。作为第6完成人参与的项目“数据赋能: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如去年回顾时所述,前一年已经完成申报,5月公示获奖。作为第2参加人的“振动力学”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前一年完成申报,1月下旬网站公示获批。8月上旬,作为第二完成人的“便携式可变导轨压杆稳定实验装置”,参加第二届长三角高校教师自制力学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获三等级。10月上旬参加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选,未入选。12月中旬启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申报“理论力学”。第三批要求参与人员不能与前两批重合,而且从教务系统中能查到担任同名课程。后者对我们尤其困难,因为我们机械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是“工程力学I,II”。这样团队成员只有魏莎老师1人。完成说课视频录制。学院组织三位教学名师对课程学术性进行评价。下旬提交全部材料到学院接受初评。翌年1月下旬上海市公示拟推荐名单,并随后完成网上提交。
4月下旬,南昌航空大学彭迎风教授邀请我参与她牵头申报的江西省材料力学虚拟教研室,我当时正在瘦西湖观光。虽然很少讲材料力学,也没有特别的心得,但彭教授盛情邀请,恭敬不如从命。翌年初省教育厅发文,虚拟教研室获得批准,真正教研活动都在获批之后。4月上旬,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年轻同事负责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申报,可惜未获成功。
研究
研究整体上显示出个人自由探索的特性。只有论文产出尚可,与前一年基本持平,对我目前状态而言属于高位振荡,大致每月一篇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其它的基金和奖项等都乏善可陈。课题组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方面在稳步推进,进展显著,但那并非是我的功劳。
今年的三篇代表作,我选了篇综述论文,关于内共振能量采集。这个方向我是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也一直在积极推动,2015年那篇JAM论文,是我被引用最多的研究论文。这篇综述概述了可能产生内共振的各种振动能量采集器设计,强调了双跳跃现象,也提出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论文与樊一民博士合作完成,发表于NODY。但是引用情况没有预料的好,可能还是过于专门。高阶全驱系统控制的研究已经开始有产出,最基本的是刚体航天器的全驱系统控制,用四元数表示姿态运动,结果表明基于全驱系统设计的控制器,可以避免退绕现象。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肖辅政,发表于AA。最后一篇是非线性定位的工作,核心创意是提出“两步走”的方法,提高效率和精度。主要是第一作者魏莎老师的工作,论文发表于MSSP。
基金项目收获非常有限。前一年申请光刻机减振的“揭榜挂帅”项目没有成功后,有校内项目支持继续研究,陆泽琦老师负责,我参与。这个方面基金争取服务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参加过市教委组织的上微与上大交流、H公司技术交流会和上微的技术交流会。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旗舰)类项目申报,前一年的9月底启动,8月收到答辩通知,9月初带病去广州参与答辩。然后就没有音讯,到年底听说未获得资助。由于有在研的科学中心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维持运行的经费没有问题。只是基本上没有新的经费入账。负责的国防实验室开放项目结题。2月中旬到北航参加2018、2020年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科研及2020年度实验室基金项目验收评审会,做开放基金项目结题汇报,并顺利结题。
有几篇论文获得不同奖励。牛牧青老师第一作者的论文Analysis of a bio-inspired vibration isolator with a compliant limb-like structure (MSSP)被评为深圳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张振博士第一作者,丁虎教授通讯作者的论文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an elastic beam with boundary inerter-enhanced nonlinear energy sinks (AMS)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优秀论文。博士生郝荣彪第一作者,陆泽琦老师通讯作者的论文A nonlinear vibration isolator supported on a flexible plat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NODY)获Nonlinear Dynamics的首届Best Paper Award,似乎只有3篇论文获奖。陆泽琦老师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论文Rotational nonlinear double-beam energy harvesting (SMS)获得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期刊的China Top Cited Paper Award。在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Applications有几篇论文获奖。陆泽琦老师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论文Rotational nonlinear double-beam energy harvesting获Best Paper Award,张博老师第一作者的论文The stability of an integral resonant controller for a rotating blade considering time delay获Best Poster Award,博士生许克凡第一和通讯作者的论文Integration of vibrat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for spacecraft获Honorable mention - Best Paper Award。
2月上旬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毕勤胜教授牵头的项目“分岔理论及不同尺度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分岔机理研究”申报江苏省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6月下旬在网上公布,获得唯一的特等奖。8月上旬作为第五完成人,参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二等奖申报,年底有结果,未获奖。
排名
按惯例记录一下各种学者排名榜的数据,尤其是考察数据的变化。由于2023年的特殊性,以及年度回顾发布较晚,排名的数据很多,专门写一节。这并不意味对排名数据的重要性有新的认识。这些排名主要依据是论文和引用,因此对我这种以论文为主要产出形式的研究者较为有利,排名或许高于实际情况。虽然我个人并不特别在意排名,而是更希望增加论文之外的产出,但排名及其所依据的数据,确实也是研究产出和影响力的体现。
去年3月下旬Elsevier和Shanghai Ranking发布“爱思唯尔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今年4月上旬再度入选“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2023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两次入选学科均为力学。十次入选,凑够《中国高被引学者:10年》。顺便一提,或许这篇博文的标题有些误导,有接近八万次点击,对于非精选博文而言应该是很高。年底时,知网发布数据,入选《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2024》。
2023年10月初Ioannidis等更新100K top-scientists数据到第6版,由Elsevier BV发布,参阅October 2023 data-update for "Updated science-wide author databases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 indicators", (by John P.A. Ioannidis, 10 October 2022, Mendeley Data, V6, doi: 10.17632/btchxktzyw.6)。由于博文写得较晚,2023年本身的年度排名又出来了。2024年9月中旬Ioannidis等更新100K top-scientists数据到第7版,由Elsevier BV发布,参阅August 2024 data-update for "Updated science-wide author databases of standardized citation indicators", (by John P.A. Ioannidis, 16 September 2024, V7, DOI: 10.17632/btchxktzyw.7)。2024年发布的2023年累计排名在25957,为有数据以来最高(2017年47114,2018年47557,2019年41645,2020年35747, 2021年36567, 2022年30299),提升排名超过4300,低于前一年首次提升排名超过6000,提升速度放缓。2023年的单年度为9243(历史数据,2017年27723,2018年没有数据,2019年17157,2020年17561,2021年18714,2022年12565)。在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ransports中排96/143311(0.066%),也为有数据以来最优(2017年和2018年没有分科数据,2019年206/92645(0.22%),2020年194/109747(0.18%), 2021年256/121447(0.21%), 2022年179/133525(0.13%))。有大陆学者全名单,我排552位。
2023年11月上旬,同舟云公司“全球学者库”推出“2023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由于规则有所变化,排名数据历史变化可能不具有可比性。在该版本中,我的全球排名是27240(前一年是24242)。学科不是力学,而是物理学和声学。我个人统计,在物理学4995位学者中排名1204,在声学29位学者中排名8,假如在力学学科414位学者中排名93;在两岸三地单位工作的8029位学者中排名1707,其中物理471位中117,声学4位中第2,力学53人中排名11;在上海大学32位学者中排名10,假如在哈工大则在107位学者中排20。
Research.com网站推出第3版Best Scientists,用的是截止到2023年11月下旬的数据,基于D指数按学科排列。继续入选Best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Scientists,全球2000人,其中有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机构工作的167人,我的位置分别是425和32(前面有11位香港学者) (第1版为390和29,第2版为442和29)。
总体上,排名在两万到三万之间,不同学科排名在上榜者前25%左右。
服务
校内校外(期刊和学会)都不是换届年,因此服务岗位没有什么变化。
在上海大学继续担任校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似乎没有参加会议,但作为评议专家(基本上是不参与报奖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过国家科技奖校内推荐会。担任师资建设专委会委员,参加年内第一次会议,可能也是唯一的会议。似乎也是教学专委会委员,在网上参与过一下事项审议。或许与这两个委员职位有个,上下半年分别参加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初审会议和教学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议会议,讨论教学型老师晋升并投票。继续担任理工三组学科组成员,并在参加会议投票职称晋升。继续担任力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参加过网上会议初评曙光计划申报,多数情况只是网上投票。继续担任学科人事小组成员,线上面试力学学科求职人员两次。继续担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网上投票初选教学项目或奖项。参加教务部调研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会议,晚上参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力学专业准备会,作为教师代表参加《参加审核评估教师访谈会》。线上参加吴兴华数学奖协调会,部分参加年度述职活动。此外,参加校党委统战部党派专题调研知联会座谈会。
在上海大学参加所在学术机构的活动,包括线上会议。参加上海市力学信息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本科生创新项目启动会并为立项学生颁证;参加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力学信息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的202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线上参加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暨上海市力学信息学前沿科学基地2022年度年会、(上海飞行器力学与控制研究院)高峰创新团队会议、和重点实验室开专家初评会(评估一组)。参与纪念钱伟长诞辰110周年活动组织工作,在纪念钱伟长诞辰110周年暨钱伟长力学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主持力学学科建设情况汇报,并在钱伟长力学学术思想研讨即席发言。
在哈工大深圳继续担任理学院教授会委员。参加院教授会6次,其中一次是线上进行聘期考核汇报和答辩。线上参加力学系海外YQ申报书研讨两次,作为校区专家参加校区人才项目申报培训会。听取理学院求职申请人二面试讲两次。
新兼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北大学结构动力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并线上参加2022年度结构动力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继续担任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副主编、Nonlinear Dynamics和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的Associate Editor ,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Vibration Systems方面的Associate Editor。继续担任Fundamental Research, Applied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力学与实践》、《应用数学与力学》和《振动与冲击》编委。4月初在杭州参加《力学与实践》第十一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会上被表彰为2020-2022年度优秀编委。Nonlinear Dynamics和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都有一定量稿件需要处理。也应邀为《力学与实践》处理少量稿件。为国内外多种期刊审稿。
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5月下旬在嘉定参加该专业委员会会议并列席党支部会议。继续担任力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监事和副监事长。
参加多种基金和奖项和人才项目的函评。作为会评专家参加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评审会。《闭关28小时》,作为同行专家参与评选工作。担任高校职称和人才岗位的函评,以及学位论文的函评和会评。
交流
年初放行之后,各种学术交流剧增,堪称报复性反弹。这种反弹年内似乎都没有结束,翌年继续反弹,甚至会成为中常态。
6月中到7月上旬,去欧洲三国五城。先到罗马第一大学与Walter教授交流。参加The Third International Nonlinear Dynamics Conference。担任Steering Committee成员,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分会场做报告Nonlinear vibrations of a composite circular plate with a concentrated mass: effects of 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s。在会议宴会上领取首届Nonlinear Dynamics优秀论文奖。但很悲剧的是,在后来的旅途中,有镜框的纸质证书丢了。参加the Editorial Board meeting of Nonlinear Dynamics。参加NODYS General Assembly Meeting。在会上重逢老朋友,也结识新朋友。6月下旬,到里昂中央理工大学交流,傅立教授接待,参观了机械工程的实验室。随后到南特中央理工,与李喆教授交流研讨;并参观Olivier Kermorgant教授的机器人实验室。7月初到巴黎,与工程界的Pierre Thomas交流,同去看凡尔赛宫夜间烟火;与Jean Bernard Guillot教授同游巴黎左岸,他知识渊博,可惜基本在讲法语,好在有人翻译。最后到布拉格。有位先前在湘潭同游的教授也说参加2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 (ICSV29),相约同游。可惜他后来没有去参会。
8月上旬,到筑波参加IUTAM Symposium on nonlinear dynamics for design of mechanical systems across different length/time scales,并做报告Integrated nonlinear design of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在境内参加国际会议。4月中旬在湘潭参加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Applications (VEH 2022+1),担任Advisory Committee的Chair,并做大会报告Integration of vibrat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for a satellite with an adapter。上旬在上海参加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ynamics, Vibration and Control (ICDVC),担任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ittee成员,并参与组织专题Nonlinear Vibration and Control。
参加全国性的学术活动。5月上旬在天津参加第19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16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会议,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会议期间,作为咨询专家,参加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振动能量捕获技术研究启动会”。8月下旬,在海拉尔参加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论坛。12月下旬,在深圳参加中国力学学会第124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也参与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参加网上的准备会。
参加不同单位举办的研讨会和论坛。3月上旬在上海参加第三届航天装备微振动环境模拟工程技术中心学术研讨会,担任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并主持下午上半段会议。8月下旬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参加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论坛。9月上中旬,在燕山大学参加北戴河力学论坛。9月下旬,在西南交通大学参加“高端装备动力学与控制”学术论坛,并做报告“非线性能量汇减振若干进展”。10月下旬,在广州大学参加力学学科发展战略暨力学一级硕士点建设专家咨询会。10月下旬,在商丘师范大学参加分析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及应用学术研讨会。11月上中旬,参加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学院学科发展研讨”高端论坛。
到几所高校做报告。4月中旬,在湖南科技大学做报告“非线性能量汇减振若干进展”。6月初在大连民族大学做报告“内共振及其在振动能量采集中应用”。10月中旬,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做报告Internal Resonance and Enhanced Vibratory Energy Harvesting 。
休闲
所谓休闲,主要是读书和观光,夸张些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放开元年,走路多些,自然读书就少些。
读的比较多的还是所谓“学界小说”,虽然有些并非很典型。《纺纸记》《蓝眼睛•黑眼睛》《女招商局长(学界故事部分)》《活动变人形》《观相山》《桃花》《大学门》《桃夭》。与小说史有关的有《中国现代小说史2》,以及木心《文学回忆录》(上;下1,2)。读《一个应用数学家的辩白》。通读《山海经》,“哈佛中国史”的前两部《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还看了野史一部。与观光相关读了《布拉格》《罗马》以及日本史论《骑马民族国家》。重读《魔鬼的律师》《理性乐观派》《天才的拓荒者》。《重订文学期刊》,抽空翻翻,也想写些札记。试了几篇,《随笔》期1-1,2,《收获》期1-1,2和期2,《人民文学》期1。觉得难以坚持,放弃了。
继续听书,大有替代读书之势。听了《牛津英国史》《牛津古希腊史》《牛津古罗马史》《牛津法国大革命史》《高卢/法国历史》《玩笑》《生活在别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日本史》《艺术的故事》《欧洲史》,《重听三部意大利经典的解说》。多是历史特别是欧洲史为主,还有3部昆德拉的小说。
看过些电影,包括《壁花少年》《黑暗面》《邻家大贱谍》《满江红》(无剧透)》《巴比伦》《唐顿庄园2》《刀》《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无剧透)》《迷失之城》《生化危机4》《生化危机:终章》《换子疑云》《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浪客剑心》《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造物主(2023)》《朝歌风云》《碟中谍7》。只有带括号说明的3部是在影院看到,其它多数是在家与女儿等一起看,也有我在航班上无聊自己看的。还有在手机上看跨年的《电视连续剧《繁花》》。有几次附庸风雅欣赏艺术。在东方艺术中心听《“2003春天音乐会”》。参观“遇见梵高—全球巡回沉浸式光影展”,看《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体验《超现实音乐艺术沙龙“如梦之夜”》。
走的地方多,不仅影响读书,也影响年度博文的发布。观光博文来不及整理。国内城市,按照时间顺序走了《沈阳(2次)》《南京》《杭州》《松江》《湘潭》《扬州》《天津》《嘉兴》《嘉定》《大连》《鞍山》《海拉尔》《秦皇岛》《北京(3次)》《成都》、宁波、《商丘》《重庆(2次)》《深圳》。其中沈阳(1次)、南京、杭州、湘潭、嘉兴、嘉定、北京(3次)、成都、重庆(2次)是自己去的。宁波的照片只贴出一部分。吃饭有些记录。《南京某宾馆海鲜小火锅》《扬州东关街便餐》《嘉兴地方特色菜》《大连韩国冷面》《鞍山春饼》《沈阳坑烧》。本市首次去了顾村公园看《水色》《樱花》和《其它》,还去了《朱泾东林寺》《真如寺》及周边《口袋公园》《桃溪公园》《真如公园》,另外去了《广场公园黄埔段》,以及两个许多年前去过的《世纪公园》和《大宁灵石公园》。还有常去公园和校园的重游,细节从略。
境外城市的景物照片都没有整理,例外是《别三国五城》《登高望远》。欧洲还有些零星吃饭照片,《两顿意大利正餐》《在法国吃洋餐》《在法国吃中餐》。日本的吃饭照片,《筑波会议宴会与盒饭》。全家游新加坡,吃饭照片《初到海鲜晚餐》《快餐炸鸡》《吐司店早餐》《新加坡日本店咖喱饭》《国家美术馆正餐》《海南鸡饭》《肉骨茶》。喜欢登高远眺。在东京登晴空塔,集句成两首
其一
百年多病独登楼(杜 甫)
胶胶扰扰梦神州(苏 轼)
千古兴亡多少事(辛弃疾)
江山留与后人愁(李清照)
其二
胶胶扰扰几时休(辛弃疾)
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
万里归来颜愈少(苏 轼)
最高层处见边头(薛 涛)
本年度的几张照片。
更为积极些的休闲是写博文。全年写博文391篇。试试用人工智能写作,《胡说八道》《校园故事》《祝寿献诗》。从享受写作过程的角度,我还是愿意自己写。把一些百科条目作为博文贴出来,敝帚自珍,权当科普。另外,听几次《手机摄影网课》,并且《耳顺之年玩自拍》。所谓
忙中偷闲宜独乐
老当益壮学自拍
家事
家里的大事是母亲去世。三年严防死守,还是病在放开之时。前一年年底,《发烧》《急诊》《留观》。新年伊始,《入院》《应召》《转院》《问医》。然后情况突然急转直下,《逝》《别》《结账》《寄存》《葬》。“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另一件可以算大事是太太退休。但这个大事打些折扣,她又被原单位返聘上班了。不仅返聘,而且继续担任编辑部主任,仍有些工作压力。女儿继续在原先的公司上班,有些加薪,但没有提职。工作固然不轻松,但似乎也没有特别大压力。她自己在外面住了几年,准备翌年回家住段时间。
三人组团出去旅行的机会很少,只有新加坡是一起去的。团建方式除了看电影,就是吃饭。《全阳元旦聚餐》《壬寅年末在家聚餐》《壬寅年终全家聚餐》《癸卯初一正餐》《癸卯初二正餐》《癸卯初三正餐》《癸卯立春在家聚餐》《花甲寿庆聚餐》《豆腐饭》《怀旧简餐》《癸卯清明全家聚餐》《女儿生日聚餐》《新炉火锅聚餐》《欧洲出差前全家聚餐》《欧洲返回后川菜聚餐》《周末全家火锅聚餐》《生日前全家聚餐》《游古刹后烤肉套餐》。除了最后的烤肉,都是全家一起吃饭。
我自己身体情况尚好。小毛病比过去多些,《轻微伤》《腹泻三日》《腹泻院检》《腹泻恢复三日》《纯粹高烧1》《纯粹高烧2》。例行体检情况没有太大变化,《体检2023》《体检报告2023》。开始使用《运动手表》,虽然我没有带手表的习惯。最主要的优势是可以记录睡眠情况。根据手机运动软件的年报,2023年全年走了4496618步/3286公里,比2022年多走150068步/110公里,其中252天步数过万,6月26日年内最多单日步数,34145步。2022年日均12320步/9.0公里,与前几年比较,2022年日均11908步/8.7公里,2021年日均11993步/8.7公里,2020年的数据是11737步/8.4公里。
结语
如前所述,2023是“三年之困”后的放行之年。出行急剧反弹。年内出国3次走了欧洲3国5城和亚洲2国3城。国内走过16个城市,其中北京3次重庆2次,另有上海外围3地。以至于照片整理压力很大。这是本次年度回顾从翌年年中推迟到年底的主要原因。不算境外城市,境内的仍有一地还没有贴完照片,从而没有发布纪行。鉴于2024年走的城市更多,来不及整理照片的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想想很有趣,年轻时读过几本书,就妄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了倒是理解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毕竟不是圣人,不仅不能“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而且是行而不知,见而不明,为而不成。
是不是耳顺不清楚,退休确实没有。老雇主办理了延退,继续在特聘岗,以三年为期。新雇主按照退休人员聘任,以五年为期,随后按新条例入选特聘岗,聘期三年。此前五年是按老条理的特聘岗,但基本上有名无实,确切说有工作条件但没有生活待遇。职业上暂时消除了不确定性,虽然考核压力很大。但到了这把年纪,少了争胜之心,量力而行,能完成最好,完不成也无所谓。正好心甘情愿退休,免得总觉得老当益壮余勇可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23年写过后,2014年启动该系列博文的计划已经完成。用十年时间回顾了六十年。只是这些回顾博文的一致性有些瑕疵,早几年的行文线条较粗。有兴致或许可以酌情推出补充修改版。以后在翌年年底贴出当年的回顾,仍收入本系列。也就是说,下篇是一年后贴出2024年的回顾。
过去已经写过63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