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者的小说《桃夭》发表于《人民文学》2015年第5期,同年稍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标识,“2014年6月初稿”“2014年12月二稿”和“2015年3月三稿”。小说部分内容曾作为中篇小说发表,例如发表于《当代》2012年第6期的《同学会》,只是其中人物名字不同。小说单行本比《人民文学》本内容有增加。基本故事框架相同,单行本尺度更大些,有些床第描写,也有些对社会的议论。《桃夭》是作者校园三部曲《桃李》《桃花》《桃夭》(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合集)的最后一部,但就内容和人物而言与前面两部几乎没有关系。
《桃夭》标题出自《诗经·周南》。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桃花开得茂盛。因此小说总体上是喜剧而非悲剧。顺便一提,王安忆曾以《桃之夭夭》为题写过部上海小市民生活长篇小说,笔法细致甚至琐碎。一位生活坎坷的美女在美貌随时光逝去后,以善良和机缘赢得幸福的婚姻。《桃夭》发生于北京,主要人物都毕业于法律学科很强的著名大学,从学科的多样性推测是综合性大学就是北京大学。小说的时间线索彼此矛盾,一会儿说认识30年,一会儿又说毕业30年未见,其中有4年的差别。如果毕业30年,主人公是应该是50岁上下,而小说中他们自称是40多岁。有重大事件对毕业分配的影响是小说中不可剥离的情节,因此可以断定主人公们应该在1985年入学。鉴于小说发表于2015年,故事的现在部分就是发生在2015年。整个小说的时间跨度是1985年到2015年这30年,但重点在2015年。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是5位大学中文系的同学和法学同门硕士生(这种概率应该很小!),依次为喻言、赖武、张健、叙述者(“我”)和邓冰。还有他们的导师梁石秋,以及与他们有关系的几位女性。小说的故事以追忆和现实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小说追忆部分是校园小说,现实部分是社会小说。只有涉及梁教授的少量内容,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
男主人公们报考研究生时,梁石秋刚晋升副教授,年轻有为。《桃李》中的男主人公邵景文教授还没有被情人杀死,是梁石秋所在法律系民法教研室的主任。这也是《桃夭》与《桃李》仅有的关联。梁石秋虽然退休,仍在带研究生搞研究。所谓“教授越老越是宝呀,一所大学多几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这所大学也就立住了。(p. 65)” 他就是这类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也有普通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的烦恼。“作为教授和学术带头人,我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论文、做不完的学术报告。各种活动表面占用了我的时间,实际上占有了我的精神空间,那些无聊的会议充斥着陈词滥调,那些跳梁小丑用一种口号式的语言去阐述学术,这让人无从反驳,因为他们占据着所谓的道德高地。(p. 304)”他也有男人的烦恼,生理需求无法在婚姻内得到满足。他不愿意潜规则女学生,就去买笑,结果被警察抓了。为私了此事,替警署领导宴请买单,遇到席上三位学生喻言、赖武和邓冰,以及正在找工作的应届女生胡丽(狐狸?),是他所谓干女儿。彼此都没有相认。这个羞辱促发他离家出走,给学校留个信交待工作,再不联系。带着胡丽,隐姓埋名享受人生去了。给三位学生留下信,解释原因,并委托他们处理他的财产,保障发妻和胡丽的生活。“教授不当了,学术带头人不要了,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放弃,我想换一种活法,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可我还有激情。从今以后我要为自由活着,这才是我幸福的人生。(p. 309)”这样,小说中出场的唯一学院人物,也离开学院了。
男一号似乎是准备退出江湖的大律师邓冰,小说讲了他几段情史。刚入大学不久,他就与哥们喻言竞争同班美女柳影而败北。他们两人当时都是校园诗人,也是好朋友。不过,后来柳影传来张署名LY的纸条。他以为是柳影,就告诉了喻言,导致他两人关系破裂。在大学里,他要找个心灵美的女友,为此扔了几个钱包,钓拾金不昧的女孩子。第六个钱包被张媛媛捡到送还,她在读研究生了,而且是师兄赖武的女朋友。邓冰利用诗人的优势横刀夺爱。在几个师兄弟拉着赖武去喝酒时,邓冰把张媛媛骗上树,两人云雨一番。后来结婚。张媛媛继续读了博士,在大学当教授。小说开始时,张媛媛出轨赖武,他们离婚。离婚后,他听说柳影仍单身,想到那张纸条,准备借同学聚会见她,发展感情。同学会上,柳影澄清,这张纸条不是她写的,纸条其实是班上同学白涟漪所写,她只是代她转交。本来对喻言旧情未了的柳影对张罗会议的大款同学康达有意,两人结婚。白涟漪的父亲是教授,因为他与女学生的恋情被以流氓罪判刑,白涟漪自杀。邓冰很感慨,重修了白涟漪的墓地。却接到自称白涟漪的人推销保险,两人争吵。“白涟漪”把邓冰的电话卖给房产中介,邓冰又用转移呼叫把骚扰电话转给“白涟漪”。这样邓冰儿子邓小水的电话被转给“白涟漪”,并把她当成父亲的新女友。“白涟漪”接走邓小水,要挟邓冰,并慌称在白涟漪墓地放人。邓冰和喻言驱车途中撞了马车,因为车上没有人,当时没有停车。后来新闻报道马车夫被车撞死,汽车司机逃逸,让邓冰疑心自己肇事。他以法律援助为名,找到身故者的家属,为生活困苦的底层农民。在交往中,“白涟漪”觉得邓冰有钱有地位,而且有情有义,要以身相许,虽然她才比邓年轻二十多岁。她有提到汽车撞马车的电话录音,以举报威胁,要嫁给他。为稳住她,邓冰让她到家,准备开价私了。结果被“白涟漪”灌醉了,弄上床,大玩SM后滚床单。随后,“白涟漪”自拍自己遍体鳞伤的身体,要告邓冰强奸。无奈中,两人领了结婚证。“白涟漪”伤痕消退后,邓冰提出离婚。“白涟漪”又威胁举报交通肇事逃逸。为自己的良心,也为摆脱“白涟漪”的纠缠,邓决定自己主动自首,可以多赔钱,尽量不坐牢。他去自首车祸逃逸。但没有证据,无人相信。警察等都觉得他疯了。“白涟漪”怀了邓冰的孩子,也对邓冰有了真爱,决定给他自由,即使不与她结婚,也不去告发。但邓冰还是要自首,并请“白涟漪”和当时也在车上的喻言作证,但两人都没有亲眼看到撞马车时车上有人。喻言帮助他疏通警方,假装受理立案;开个模拟法庭(邓冰以为是真法庭),赖武主审,宣判罚款55万,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就是不用坐牢。55万中30万捐给马车夫家属,另外25万给参加模拟法庭工作人员劳务和旁听的同学车马费餐费。宣判后,邓冰与“白涟漪”和好。
男二号就是喻言了。现在是杂志社副总。读大学时,他也是诗人,争强好胜,赢得最漂亮同学柳影的青睐。但交往中觉得索然无味。邓冰在追求张媛媛时,他与张媛媛的室友蓝翎谈了恋爱。因为当年的重大事件,蓝翎虽然不是头面人物,但美女引人注目,被分配到云南山沟里。与喻言的孩子也打掉了,后来嫁了当地的大款。因为他自费出版了与前女友蓝翎的情书集,他的妻子王雅清提出离婚,王雅清是与邓冰在同一事务所的大律师。离婚后,参加同学会时,喻言和邓冰回当年宿舍时发现改成了女生宿舍,见到了现在睡他们床的吴亦静和胡丽。邓冰与胡丽上床找不到感觉,但喻言与吴亦静谈起恋爱。吴亦静有些恋父情结,两人关系发展顺利。喻言帮忙托关系为吴亦静找到工作。两人买了结婚钻戒之后领结婚证之前,去看望女方母亲,原来是喻言的前女友蓝翎。小说结束时,吴亦静希望喻言娶了她妈妈蓝翎,他们仍是一家人。“喻言一阵晕眩。(p. 373)”喻言人品不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他经常上网,这也是种价值取向。喻言在小说中用口头和博文的形式,发了种种议论,基本上可以算是为作者代言。而小说名义上的叙述者“我”基本没有出场。整本小说更像第三人称写成。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个不出场也非叙述者的“我”,或许只是为喻言打掩护。
还有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是现在当法官的赖武。读研究生时,他的女友张媛媛被邓冰横刀夺爱,他的主要弱项是不会写诗。后来赖武是师兄弟邓冰和张健分别代理双方案件的主审,各收他们20万,让他们平等竞争。他潜心钻研写诗,终于为前女友出了本诗集(又是本诗集!)。张媛媛被感动而委身于他。邓冰打赢了官司,得到八百万代理费,但张健给他张媛媛与赖武交往的照片。于是邓冰举报赖武受贿,赖武险被拘留,疏通关系后被释放但仍停职受审查。在导师和师兄弟的说和下,赖武与邓冰讲和。赖武帮助说服张媛媛把儿子邓小水的抚养权给邓冰,“白涟漪”也很喜欢邓小水。邓冰撤回举报,承认自己误解,赖武只是为慈善基金募捐。后来在为邓冰解除心理阴影的模拟法庭上,赖武担任法官。然后他准备改行当律师。他自称是脆弱的人,引用拿破仑的话,“对于脆弱的人来说,从事法律工作是一种太痛苦的经历,使自己习惯于扭曲的事实,并为不公正的成功而狂欢,最后几乎无法辨别是非。(p. 371)”似乎赖武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只是在与邓冰竞争。邓冰的前妻是他夺回的前女友,邓冰的律师职业他也觉得很好,邓冰在法庭上认罪发言中引用了道格拉斯和卢梭,他就要引用培根和拿破仑。
总体上,该书不是学界小说,而是社会小说。作者竭力在小说中展示一个扭曲的世界。那些法学专业的人,教授不想当教授,律师不愿干律师,法官也在改行。只有媒体人还算带着锁链跳舞,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不过,那个世界巧合未免有些过多。
作者张者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1995年在重庆《经贸世界》杂志社工作,历任编辑部主任,经宣部主任,记者部主任,并开始发表小说,主要是中篇小说创作为主。1995年到北京,为《经贸世界》杂志社工作驻京办事处主任。1996-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律学硕士学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1999-2001年在《红岩》文学杂志社工作,为驻京代表。有校园小说三部曲《桃李》《桃花》《桃夭》。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红尘染尽春衫色—学界小说丛谈之《女招商局长》(学界故事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