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大学的小说一直喜欢读,主要是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在“大学小说丛谈”系列中说的只是其中小部分。但专门的研究书籍还真没有看过。最近看了本研究大学小说的专著《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Faculty Towers: The Academic Novel and Its Discontents)》,也挺有意思。专著的标题是“象牙塔(Ivory Tower)”的引申,副标题句式令人想到弗洛伊德的名著《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我在《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说过对大学小说的朴素看法,“真实而贴近生活,对大学的特点或者某个侧面的特性有所揭示,对读者的职业生涯有所启发,甚至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该书作者对理想的大学小说的界定是,“最好的学界小说往往是对小说这个类型自身进行各种尝试和发挥,对当下的问题加以评论,对职业上的陈规陋习和教育趋势予以鞭打讽刺,同时表达出知识分子由于必须在相互之中一比高下,还有业以内化了的需要出人头地的渴望而带来的痛苦。(p.6,引用页码均为绪论页码,非正文页码)”也就是说,既是好的小说,也反映职业特点。
该书作者还引述了另外两种关于学界小说的说法,各有一定道理。一种是封闭社会说,“大学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有着自己特有的规范和价值,充满了各种令人向往的可能性。的确,学术世界里有那些常见的人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过度分析以至于例题越来越远,变成规避托词和极度抽象,这些都为人熟悉并令人感到亲切,还有那引人注目、虽然并不安全的等级结构,以及固定下来的情景和情节安排,这些都属于这类小说在内容方面的局限,但它们似乎可以产生出非常丰富的排列组合。(p.4)”因此,学界小说包括两种基本情节。“一种讲的是封闭的世界如何、土崩瓦解,然后逐渐恢复其的秩序和常态,而另一种,讲的则是在这个封闭的世界的某个人物的历程,小说必定以他逃脱引力对的束缚而告终。(p.4)”
另一种是权力冲突说。“‘跟其他任何行业的从业者一样,学者们认为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对不谙此业者一概斥之门外,还乐于加深这种印象。他们也往往在这个领域里争权夺势。学界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这种竞争作为小说主要成分的一个部分。’小说把‘几个完全不同、却又有联系的线索’放在一起:权力结构在学术界内的影响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竞争和理想主义之间始终存在着的辩证关系—或者说,吧学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抑或吧学术自身作为目的—以及小说家在选择了这样一个可能颇为局限、而且颇成问题的主题后,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总的来说,小说作者若能把越多的对立冲突融入作品并使之形成对照,小说就会愈加精彩。’(p.5)”
该书以十年为一章按年代概述了从1950年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各种学界小说及其反映的大学生活。归纳出变化模式为,“由满怀希望变为默默忍受、再到翘首期待、直至玩世不恭,然后又反过来满怀希望。(p. 19)”这种变化趋势似乎也有启发性,另外写博文说。
该书作者Elaine Showalter(1941.1.21.-)是普林斯顿大学英语文学荣休教授。她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她从学生时代就喜欢学界小说。虽然没有写过小说,但自称两次成为他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似乎都不是正面。在她看来,学界小说有职场手册的效果。“在一个没有诸如手册、自助指南、或者《高等教育记事报》的专栏文章来指导大学毕业生和年资较浅的教员的年代,小说使我了解到一个体面的教授应该如何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思考写作、恋爱婚姻、成功失败。而今,我已退休,回过头来看这些小说,已不带有那么多的个人情感,而是带着更多的怜爱与体谅。(p.2)”
就我自己而言,我没有觉得阅读大学小说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多少直接的帮助。间接的当然不能排除,例如让我心情愉悦。换言之,这种阅读活动是休闲,而不是职业的一部分。因此,判断的标准为是否有趣,而非是否有用。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