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无端却被秋风误—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已有 5486 次阅读 2020-1-4 22:48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界小说, 随感, 札记

廖梅的小说《象牙塔下》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小说中,专科学中文的男主人公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分别到日本和美国各访学一年,回国后不到一年意外死亡,故事结束。通过那位博士的见闻和感受,勾绘出他眼中的学界和学人。故事发生的学校是复旦大学(219页有一处提到)、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时间大约是从2001年到2006年,还有些更早时间的回忆。推断时间的依据,是小说中美国部分提到了弹劾哈佛校长,发生在2005年。

 

小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故事。男主人公历史系青年教师林健康在不同场合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与当年的室友同学现在转读经济史在职博士生辩论学者是否应该挣钱。林健康牵头弹劾经常出国的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贾路道教授,并批评他研究生抄袭,在报纸上打笔仗。晋升副教授学院系里没有通过,导师在学校帮他成功晋升。批评当中学语文教师的妻子写风花雪月旧上海的文章,拒绝她不要写文章惹事的建议。回家发现哥哥与妹夫断背,大受刺激,吃饭都与餐馆老板吵,更是狂热地卷入笔战。随着妹妹自杀身亡,他与妻子离婚。突然写不出任何东西了。

 

第二部分日本故事。林健康到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一年。与过去的同学和其他日本同行交流。初到不久,就在醉酒后与一位女留学生有肌肤之亲。后来林健康爱上她,但她回国了,并成了性解放的倡导者。受她在做爱时意外身亡刺激,林健康又能写东西了。还有位当年是前妻班上学生的留学生热烈追求,但他无动于衷。

 

第三部分写美国故事。仍然是与大陆去的访问学者和美国的教授顶牛,尤其反感在大陆和美国都如鱼得水的社科院教授金房汶,不过也做了组织会议等合作工作。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当初给他回信的代理秘书其实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江来,并开始恋爱。美国之行,他心态开始变得平和,视野也更为开阔。

 

第四部分回到复旦。在系主任鼓励下申请项目,被系学术委员会否决,虽然贾教授已经卸任一切学术职务。见到再婚怀孕的前妻,又给她忠告,被前妻以“我有我的价值观!(p. 274)”拒绝。到江来家在沪的别墅,见过她的父母。回故乡看了父母弟弟,算是与他们和解吧。受本科生课堂上的女学生孙婷婷邀请去看考古现场,其实到她家假装男朋友见父母。结果被暗恋她的童年小伙伴带人围殴,意外身亡。江来已经怀了他的孩子,小说似乎暗示他们在见过江家父母后同居。

 

小说和各部分有英文标题。小说的总标题为The Scholar,是单数,应该特指男主人公。否则应该是复数,不过那就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儒林外史》全译本撞车了。第一部分英文标题Shanghai: The Advocate有些费解,倡导者?第二部分英文标题Japan: Learning Love,学爱,比较贴切,虽然我觉得主人公并没有学会。第三部分英文标题America: Flying High,高飞,确实有些美国精神。尾声Shanghai: Sublimating,升华,也有些牵强。

 

总体上,主人公林健康是方巾气十足的传统名士,而不是现代职业学者。特别是他受刺激后,“成了一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的名言是:道德的腐败和堕落将是导致人类灭绝的核弹头。(p. 94)”这其实也可以理解。道德至上主义者往往智力和知识不足。难以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因果关系,而倾向于简单地划对错分好坏。林健康虽然复旦博士,他研究生读书期间受到的所谓严格学术训练,基本上是传统考据功夫,没有现代学者需要的沟通交流传播技能。本质上是所谓有知识没文化。他出身于淮海平原农村,地区师专中文系毕业,在乡村中学教书,文化基础无疑很薄弱。主要靠死记硬背考取复旦这种名牌大学的冷门学科。可悲的是,他虽然访日访美,自己还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缺陷当个性。正因为文化背景的薄弱和现代学者职业训练的缺乏,他不具有反思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以愚顽为坚定。还自以为是地声称,“决不饶恕堕落的灵魂,决不向庸俗油滑妥协,决不放弃生命追求。”因此,他出场往往就使得气氛陡变,人人不愉快。他建议学生王霞的,“你只有为自己活了,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有一门喜爱或者擅长的专业,你才能做到为别人而活。修齐治平,只有先修身,把自己安置好了,才谈得上齐家治国。(p. 238)”恰是他自己所缺乏。在小说结尾部分,我读到主人公之死时,虽然觉得非常突兀,但也佩服作者的高明,不然小说真不容易结束。

 

这部小说其实的主人公入错行的故事。“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他头脑简单行事直接,激情有余智商不足。似乎并不适合大学职场,而应该成为媒体人或者传教士之类。可惜他导师把他留校,其实看走眼了。判断错误就要付出代价,结果是年近七十的导师要后继无人了。林健康的愿望并不是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别人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要影响甚至改变他人。诛心而论,这是对他自己成长过程中所欠缺的补偿欲望。这类人,貌似坚定自信,其实自卑敏感。如果不意外身故,与江来的婚姻未必始终能如小说描写的恋爱那样幸福。虽然小说中说,“她大度,宽容,心地善良,一点一滴改变着他。(p. 278)”正像他所崇拜的导师无法把他培养成职业学者一样,他深爱的妻子也未必能把他造就为称职的家庭成员。

 

小说中也写了几位职业学者。正面的是林健康的导师郑先生,他强调了学术工作本体方面。许多话很有道理。“议论,人人会发。但要发的(得?)好,有理有据,说服人心,绝不容易。……既然要做学术研究,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掌握资料,条分缕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或者议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p. 31)”“现在是打基础阶段,希望大家少议论,多看书,切忌把读书报告做成读后感,更不要写成抒情散文。(p. 31)”“什么都能被夺走,名誉、地位、职称、金钱、健康,甚至亲人,只有知识是夺不走的,你得到的知识,一辈子都跟着你。(p. 32)”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稍有些狭隘。对于职业学者而言,别人夺不走的还有专业能力和声誉。“做研究,写文章,最怕‘功利’二字。急于用世,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了这一村,就成了废纸一堆(p. 61)”特别是“第一,不要公共太多,知识太少;第二,不要做学术混子,也不要做学术棍子。(p. 62)”是给有志于成为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者的忠告。另一位是反面人物金房汶,他强调了学术工作的社会和传播方面。“刚才讲了第一点,就是要宣传自己。现在跟你们讲第二点,就是要适应现实,通俗说,就是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理论一点,就是尊重人家的文化和喜好。(p. 207)”“不管写什么文章,到哪里去发言,最先要考量的就是听众的兴趣。抓住了听众心理,哪怕你资料不充分,演讲也不会失败!抓不住听众心理,你研究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成功。(p. 207)”他强调沟通合作。“人都是有虚荣心的,……没有搞不定的人,只有没到位的工作!(p. 221)”还有些更年轻的职业学者。如江来也知道,听报告时,“如果你有很多问题,可以私下与人交流,不必在会场上穷追猛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p. 201)

 

小说中还有些对学界的观察也有见地。“越是年长的教授,人生的熔炉里摸爬过滚打过,对年轻人越是爱护。中年教授,自己尚处在奋斗阶段,所闻所见无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难免不把这套人生观转嫁到学生身上,全世界的苟刻教授,年龄大都分布在这一段。(p. 236)”学者是寂寞的职业。“单纯做学者,只有几百个人知道你,再加上几千个学生读过你的文章,影响力太有限。(p. 138)”其实职业学者,在意的只是同行。我觉得这甚至可以是职业学者的判据。

 

关于文科理工科的大陆学者在国际上的地位,小说这样说,“在国际学界,中国文史哲学科的学者比理工科学者学术地位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整体上不如西方发达。但在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p. 34)”。我不这样认为。理工科学者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完全可以平等对话交流。就算水平有些差距,性质并无不同。文史哲学者总体上还达不到西方职业学者的水平。自以为处于世界前列,往往只是对学界缺乏了解者的臆断。因此,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论文文科不如社科,社科不如理工。不仅研究,就是通俗性读物,也是国外学者的更有启发性,如剑桥中国史,还有些义和团、五四运动之类的专门史。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理工科学者关注的是相同的学术前沿,大陆文史学者只是在东亚研究等个别领域能参与工作,这些领域都不是西方学术主流。如书中所写,“在文理学院,欧洲史、殖民地史是大头,亚洲史微不足道。(p. 219) 当然,中国文科学者也有与国际接轨的方面,例如脾气。“全世界的文科学者都一样,又酸又臭!(p. 219)”所以他们在教授中收入最低,是全球文科学者的共性。

 

八卦一下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毕竟不是历史学术圈子里的人,只能看出非常明显的。主人公导师郑先生无疑有作者导师朱维铮教授的影子。年龄性格都有些符合,有些话如“每个人都有思想,有思想的人不等于思想家。(p. 30)”“我不信名师出高徒,我只信严师出高徒。(p. 33)”似乎也是朱教授的原话。对解读孔子的新起明星学者的批驳,朱教授似乎也说过,虽然不是如小说所写在明星报告现场所说。走私文物被捕的儒学家金房汶的原型,无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以研究和阐述新儒家思想而著称的学者郑家栋。20056月,他以伪造结婚证等手段帮助6位“妻子”骗取赴美签证使4人成功离境4人拿到签证,被法院以骗取出境证件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半。郑家栋与小说中的金房汶教授一样,都是56年出生,来自社科院,经常出访。小说中捐书的小野教授,就是小林一美教授,他曾向复旦大学历史系赠书。

 

小说存在主观与现实的内在紧张。在主观方面,作者对男主人公有更多肯定。但现实逻辑上,文人名士不适合职业化的大学。人怕入错行,那样会处处碰壁。特别在本世纪以来,社会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还有悲剧英雄情结的人,不仅于己有害,而且于事无补。“文人潜意识里都渴望成为悲剧人物,倘若成不了,还会暗中嫉妒悲剧人物。唯有比世人承受更多的痛苦,才可能将个人的痛苦升华为人类的痛苦,在痛苦中获得大智慧,获得思想的涅槃和精神的永生。(p. 103)”所以林健康处处碰壁,在最终以意外身亡退场前,如果不是吸引了家境优裕涉世不深的江来,可以说一事无成。与他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前妻陈小兰,一心过太平日子的平凡女性,离婚后变得愈发漂亮,再婚怀孕,似乎过上她期待的生活。虽然她写文章赞许的两位教授后来触犯刑律或冒犯了舆论,影响她的声誉。从长远看,以她的有限的聪明,足以实现她自己有限的目标。如林健康给学生描绘的,“过上这种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个安宁的家庭,有一点业余的爱好。(p. 265)

 

小说读来多少有些诡异的气氛。或许是非正常死亡频发,主人公林健康的妹妹自杀,林健康在日本上过床的女留学生归国后与人做爱时被意外身亡,林健康自己在农村遇到寻衅滋事意外身亡。小说也涉及性取向问题,这倒是与国际学界小说接轨。林健康的哥哥与妹夫有断背之情,导致他妹妹自杀。他在美国学习英语的伙伴也非直人。他班上女生是拉拉,骗他去家里冒充男友,导致暗恋她的中学同学找人殴打林健康,因此身亡。顺便一提,小说中关于同性婚姻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同性伴侣不能享受公司的配偶医疗保险,一旦罹患重病,经济上将陷入困境。同性伴侣突然身亡,未留遗嘱,另一方无法得到社会保险规定的遗孀待遇,亦可能落入衣食无靠的悲惨结局。(p. 197)”并不确切。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所谓“公民结合(civil union)”解决。

 

作者廖梅196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1990年直升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中国文化史硕士研究生,导师朱维铮教授。1993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攻博,1996年获中国现代史博士学位,是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和副教授。1998年至1999年赴日本神奈川大学进修,2005年到哈佛大学进修。随后离职成为自由职业者。作者九十年代初开始写作短篇小说。《象牙塔下》是我见过的唯一长篇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老大嫁做商人妇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12911.html

上一篇:上海教育电视台访谈摘要
下一篇:苏州枫桥一瞥
收藏 IP: 101.229.107.*| 热度|

3 贾玉玺 王安良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