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0年

已有 8199 次阅读 2021-6-21 22:53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去年满57周岁。个人生活平稳,没有发生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事件。职业上吃着老本,没有新的实质性斩获。过渡状态依旧,远远长于预期,已经成了种新稳态。只能期待今后具备条件的时间节点上处理。就是三十多年前所谓,“神游物外通混沌,心证道存待分岔。”(居家偶成)

 

过去一年,最不同寻常的事情,就是疫情。目前境内疫情大体平稳,尤其是上海,但尚未彻底结束。还没有到痛定思痛的时候,也不是去年年度范围内的事情。有些去年的记事可参阅今年初《疫时记事:应对反弹》所附链接。本次年度回顾不专门说疫情了,当然需要涉及也不回避。

 

年度回忆渐渐形成了“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的模式。“规定动作”每年都有,包括教学、研究、服务、交流、读书、旅行、家事。“自选动作”每年不同,今年有两个,“先进”和“评估”。去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主要荣誉,专门记录了一下。参与本轮学科评估准备牵扯很大精力,也专门总结一下所在团队的贡献。去年开始在年中贴前一年的回顾。这次充分利用这种安排,照片链接较为完备,虽然还是有少量来不及贴出的照片。

 

教学

 

上半年因为疫情,原计划给机制专业本科生讲的64学时“理论力学”由其他老师在网上代讲,给博士生开的“非线性动力学”改到翌年。这样整年在深圳没有课。秋季学期起,给钱院力学专业学生上“理论力学”课80学时,参阅《人之病札记: 21,22,24,26,29》。今年春节假后8学时,由助教魏莎博士讲习题和总结。负责两轮一个班的 “无处不在的力学”,名义上40学时,我只讲其中4学时,实际主持讨论6学时中我又讲了4学时。其他老师讲剩余的课时。在另一个班的该课中讲一次“周而复始与杂乱无章2学时,也是两轮。参与丁虎教授负责的“振动力学”教学,线上讲《非线性振动及其在减振隔振中应用2学时

 

参与上大力学专业校内分流招生,参加4次线上宣讲会及2次线上准备会。第一次只是参加,没有发言。第二次不仅与学生打个招呼,而且应学生要求说明一下力学的学习方法,还补充说明振动力学。临时点名,很意外。第三次不仅参加和与同学打招呼,而且回答力学专业属性的问题。第四次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解释力学和机械的关系,另一个是解释课程高等动力学。

 

担任力工学院和钱院学生的学业导师和全程导师。没有做多少工作,缺乏抓手。少量活动有所记录,《人之病札记:18,19,28,30》。我在《钱伟长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9月,硕士生赵楚楚入学上海大学,她希望丁老师或者我直接指导。丁老师已经有自己的学生人选,我就不便转给其他老师指导。9月硕士生高涛入学哈工大深圳。接受凡友华教授建议合作指导,具体操作在探索中。6月硕士生薛继仁在上海大学毕业,到哈工大深圳读博士。12月硕士生朱明烨在哈工大深圳毕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入职比亚迪工作。他的毕业论文等事情,很让牛博士费心。9月硕士毕业于中北大学的应届博士生孟莹入学上海大学,原来分别在哈工大深圳和上海大学跟我读硕士的韩文举和薛继仁入学哈工大深圳攻读博士学位。11月,来自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许珂凡被录取为博士生,将于翌年春入学;来自江苏大学的院增瑞被录取为工程博士生,与张业伟教授合作指导,将于翌年秋季入学。许珂凡的硕士论文由张业伟教授指导,在整星缩比模型上进行了减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发表于MSSP。去年没有博士生毕业。9月,牛牧青博士后出站,入职哈工大深圳,担任助教授;属于准聘-长聘体系,非升即走,如果在六年内能晋升副教授,可以进入长聘。12月,博士后薛坚入站哈工大深圳(手续到翌年1月初才办完)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专业。

 

2008年毕业博士生丁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力工学院网站有专稿《“于细微探真知,从平实见深刻”——热烈祝贺丁虎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毕业的博士生臧健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入选2020年科协百篇优秀论文2016年出站的博士后张业伟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受聘哈工大兼职博士生导师。他和2018年出站博士后杨天智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入选2020年科协百篇优秀论文。杨天智从天津大学到东北大学,任长聘教授。丁虎教授去年初毕业的博士生毛晓晔入选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还有些功亏一篑的申报。毕业博士生在前年11月申报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去年5月公示通过函评进入复评,但9月公示未能获奖。有出站博士后入围上海市“启明星”答辩,可惜未能胜出。

 

有几次课外讲座。7月为2020年暑期中学物理教师培训班网上讲“混沌浅说”(高中物理教师网课》《人之病札记:16,17)。后来同为培训班讲力学的交大教授跟我说讲得挺好。8月为2020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土木工程绿色发展理论与智能建造技术”网上讲“非线性隔振若干进展 9月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博雅论坛讲“周而复始与杂乱无章浅谈混沌与周期运动 10月在山东科技大学数学学院为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混沌的科学概念和文化影响12月在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讲钱伟长讲坛第47讲,“周而复始与杂乱无章漫谈谈周期与混沌运动 。另外,在3月给课题组和少数外校课题组讲3次稳定性的网课(人之病札记:12,13)。还有些科研性质的报告,放在学术交流中讲。

 

参加两个全国性的教学会议,但都没有报告。一个是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创新港空天与力学研究院巨构召开的“智能时代的力学与航空宇航人才培养论坛”,另一个是在杭州金溪山庄召开的“第三届力学专业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研讨会”。参加上海大学首届本科教育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在分组讨论中提交了书面发言。参加学院的教学会议。有次发言整理为《功利·竞赛·课程·公平·团队

 

发表教学与教材文章三篇。《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建设》,总结讲过十多轮的20学时通识课。该课程实际上已经停了。现在重视课程思政等,通识课已成“红海”而不复昔日“蓝海”。兴趣型的业余选手不宜参与有锦标的职业赛。及时退出,避免内卷。《欧美理论力学教材中的运动学》,是较长时间跨度上西方运动学教材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更侧重当代美国教材。比较遗憾的是俄国教材忘记了列入有英译本的契塔耶夫的《理论力学》,还有本最早的俄国教材有德文本,但没有找到;当然更遗憾的是不懂俄文,不然可以包括李雅普诺夫的《理论力学》等。尽管如此,自己感觉写得比静力学那篇好。再写动力学还有所提高就更不容易了。《既开风气又为师我所知道的钱伟长院士》,其中谈到了个人对钱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解。2018年参与编写的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非线性动力学》公布,《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1-13)。该指南我的贡献很有限,贡献最大的是提供教学资源,但正式出版时该部分删去了。被采纳的建议还有增加了三个知识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连续系统振动的离散分析和直接分析”和“保守系统的混沌”。

 

教学奖几乎没有收获。《理论力学(2)》申报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7月下旬校内摸排梳理,11月上旬正式提交有教材信息的相关表格。年底有消息在上海市教委评选中出局。听说洪嘉振老师的《理论力学》入围,如果上海只能出线一本,当然是洪老师的书更好。重在参与,分母也是贡献。8月学校组织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因为力学没有人报,我勉为其难报一个,本子都没有写完。自然也没有通过。后来听位当时参加评审的专家说,我的本子是无异议地不通过,就是大家一看都觉得不行。8月“智能光弹仪”获上海市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安徽省力学学会共同颁发的首届长三角高校教师自制力学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我是第七完成人,没有做什么工作。7月,参与叶志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经结题验收通过。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颁发了结题证书。我是第八位参加者,共18人。我可能是国外教材研究方面有些贡献。

 

12月获吴兴华数学奖教师奖。吴兴华数学奖是碧云资本管理合伙人姚毓林校友捐资设立,以他初中数学启蒙教师命名。首次颁发,包括优秀教师奖优秀学生奖,分别奖励理学院数学系、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的数学或力学优秀师生。我个人理解,主要是教学类奖项。14日投票推荐我申报。考虑到自己比较资深,正逐渐谈出教学一线,不应该霸着各种机会,要留给相对年轻的同事,便放弃申报。后来奖金减半改为两个名额,17日重新推选的结果是包括我在内4人进入第二轮。我再次说明放弃,但第二轮投票结果我还是排在第二。我坚持放弃,21日学院书记与我沟通,要求我接受。如果我退出,恰是书记获奖。所以他一定要做通我的工作。我判断再坚持也不会改变结果。25日填写申请表。29日参加发奖会议并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在首届“吴兴华数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后来还有《“吴兴华数学奖”纪念册留言》。个人捐资奖教,不仅是义举,也是佳话。这种学科就可以决定的奖励,更应该向年轻人倾斜,助力他们取得更大光荣。已经多少可算功成名就的人,真不应该再参合其中了。

 

前年就参与上海大学钱伟长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申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我被列为责任教授和领导小组成员,校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设的岗位多少有些随意。本来力学学科负责人张统一院士是首席责任教授,我是责任教授。后来把他改为首席顾问教授,我是首席责任教授。没有其他顾问教授和责任教授,我建议把“首席”都去掉,他们采纳了。其实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也没有起多大作用,主要是对申报材料提出意见,并参与网上讨论,特别是对一些数字提出核对建议。去年9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大学申报项目未获得批准。随后在10月再度申报,这次表格有变化,不是领导小组,而是有基地负责人,学科安排我负责。今年2月有了结果,未获得批准。虽然我负责,实际上这个版本我没有参与。当然,作为负责人,我对申报失利负主要责任,也许换个负责人就成功了。两次未获批准不仅在预料之中,甚至也在情理之中。上大这档学校,入学时就没有拔尖的学生,师资也相对较弱,师生“可能俱是不如人。”还没有行业可依托。所以肯定做不到人有我强,也很难做到人无我有。有些事情,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甘当分母,重在参与。

 

研究

 

2020年的研究总体上处于低谷。原因倒不是疫情,而是在研究选题方面在尝试新的转换,更强调解决工程相关的问题。有些初步的思考和对策。《工程问题研究难在哪里?》《老之将至尚读书》。过去的经验教训都表明,转换选题时产出会受到影响。此外,哈工大深圳的实验室在建设中,要到翌年年底完成;不同学校实验室之间的协同以及与学生合作的新模式也都在探索中。

 

去年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工作。一个是用圆环做非线性隔振器。进行了近似解析分析和实验验证。该工作的主要难点其实在静力学方面,推导圆环的受力与变形关系。陆泽琦博士为第一作者,我是通讯作者。投稿的过程比较坎坷,与一家期刊的AE还有些争执。最后结果还不错,发表于MSSP。另一个工作是用NES进行层合梁的减振,主要新意是考虑了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研究比较细致。张业伟教授是第一作者,我是通讯作者,发表于ND。还有个工作是旋转预变形叶片在脉动压力下的非线性振动,用假设模态法建模,分析了亚谐共振和组合工作。张博是第一作者,我是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期刊AMSS

 

在国内力学旗舰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上发表的论文Complex dynamics of a harmonically excited structure coupled with a nonlinear energy sink,被评为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第一作者是当时的在读博士生臧健,我是第二和通信作者。6月初编辑部告知我作为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两篇推荐候选论文之一。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一直没有关心。有位已经出站的博士后告诉我,他们的论文获奖,我都没有想到另一篇获奖论文是我们的。9月中旬,科协网上公示,97篇论文,力学2篇。10月中旬正式公布获奖名单,96篇,力学2篇。如前所述,另一篇力学获奖论文(发表于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都是我的已出站博士后。

 

科研项目和基地申报几乎颗粒无收。3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申报,未入围答辩。我在五位成员中排最后,成功与否作用都非常有限。参与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入围答辩,但仅是止步于答辩。进了答辩,比前一年还是略有推进。参与提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进入答辩,还不如前一年。参与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申报,我是实验室副主任和一个方向(共有三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入围答辩,但未能胜出。说几乎颗粒无收,还是申请到一个很小的项目,企业的国防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10月,再次应石家庄铁道大学杨绍普教授邀请申报河北省科学技术合作奖。10月中旬收到通知并提交材料初稿。11月中旬收到通过初审通知。由李韶华、魏莎和丁虎帮忙准备材料,杨绍普教授汇报。5位个人(另有两位外国人和两位院士)1个单位入围答辩,5个奖励名额。本来觉得注定没戏,逆风翻盘,答辩后排第5通过。12月上旬收到通知,要求提交2分钟PPT播放视频,由魏莎制作录制,李韶华把关。河北省政府今年1月中旬发文,正式宣布获奖者。我在4月看到该文。有4位个人和一个单位获奖。个人获奖者中有两位欧洲人,一位院士,我觉得自己是最弱的获奖者。个人获奖者得到枚奖章,没有奖金和证书。

 

6月,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申报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9月上旬公示,通过初审,11月中旬公布结果,没有获奖。我觉得运气有些差,材料应该在两可之间,得了也可以。6月,作为第四完成人参与石家庄铁道大学李韶华教授负责的项目“复杂工况下重型汽车-道路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申报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8月下旬公示通过网络评审进入行业评审。10月上旬公示,行业评审结果。今年4月看到河北省政府1月发文,正式宣布获奖。

 

继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去年年中发布,归口还在机械工程领域,是2019年的数据。这是第六年入选。今年清明前后,看到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团队 (详见论文A standardized citation metrics author database annotated for scientific field)的所谓100,000 top-scientists引用排名数据更新,其实应该是到2019年底的数据。个人整个职业生涯30年积累数据,排41645(201747114201847557)。在所属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ransports(92645位学者,入选568)中排2062019年当年数据,排17157(201727723)。在所属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ransports(92645位学者,入选911)中排174。任何排名本质上都有随意性,不用太当真。

 

“先进”

 

2020年获得了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重要荣誉,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其实就是过去若干年评选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现在企业的被表彰者仍称为“全国劳动模范”,事业和政府部门的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疗养体检退休等待遇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其实物质待遇非常有限到可以忽略,主要是种荣誉,甚至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说实话,比起“模范”,我更喜欢“先进”。一方面自己觉得不够“模范”,另一方面,被称为“模范”也有压力。“先进”就平易多了,虽然许多事情,我自己没觉得是工作,但旁人看来确实是工作。这样我工作时间就很长了,没有功劳有苦劳,被认为“先进”的工作者,“论迹不论心”,我觉得也勉强说得通。

 

2月中旬市总工会通知市教育工会推荐交材料,2月下旬提交补充填表材料,学校网络公示、学院微信群公示。3月下旬,收到新一届全国劳模候选人照片拍摄和相关图片征集的通知。后来拍照的过程见《且趁闲身未老》。但那次拍摄的照片,迄今还没有见到。5月中旬按要求填全总的正式表格。5月下旬上海市公示,随后要求提供两张照片。7月上旬就授奖词征求意见。10月中旬《人民日报》公示名单。11月中旬通知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下旬开会。

 

如前所述,7月上旬,就“授奖词”征求我意见。原来是:“治学严谨,科研‘不厌’/用知识和阅历教书育人/他诲人不倦,追求卓越/从‘经验型’到‘研究型’/从‘普通教师’到‘长*江学者’/把高端科研讲透,把知识讲明白/他,是学生最欢迎的‘动力’老师”。我觉得文风按我个人的偏好有些过于浮华,但我尊重主办方的偏好。提了几点具体的意见:1 “动力”有些歧义,建议改为“力学”;2 “普通教师”建议改为“青年助教”,毕竟就算是“长*江学者”也还是普通教师;3 “长*江学者”建议改为“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的聘期已经结束,正式场合不应该再用,“教学名师”的人才计划还在执行中。

 

11月下旬参加表彰会。会议本来就很隆重,又赶上疫情期间,格外麻烦。先由单位领导送到上海出发宾馆,代表要正装,献花合影等。参阅上大工会网站的新闻《热烈欢送我校全国先进工作者陈立群赴京接受表彰》。此外,力工学院网站也发了新闻《“坚守初心担使命 潜心育人书华章”》当时上海又有新的本土病例。为防疫,入住宾馆就测核酸(核酸检测6)并封闭。翌日上午,正装戴口罩进入指定座位参加欢送仪式。随后专车送机场,从特殊通道安检登机。飞机是包机,乘客全是参会代表。要从专门销售渠道购票,网上无法用公务卡支付。航程还是计入常客卡。抵达北京后也从特殊通道出机场,主要是不接触旁人。在固定车辆固定位置上入座。到达宾馆后,再次检测核酸(核酸检测7),然后封闭在宾馆,但不要求封闭在房间。我太激动,把手机充电线忘在上海的宾馆,还好入住的宾馆可以有偿充电。当天观察期过后,上海市工会领导探望代表。第三天,发了证书、奖章和绶带。开个会,大介绍自己。我几乎一个也不认识,只有华理的田禾院士,过去一起开过评审会,但他未必记得我。交大有位我不认识的院士请假未参加。然后又开个会,市领导来探望,与每位代表握手,并一起合影。第四天上午,指定车辆固定座位乘车到人民大会堂开会。代表正装配奖章戴口罩入场,手机寄存。在会场看到南航郭万林院士,人太多没有打招呼。会议没有全体合影。后来在会议新闻照片的茫茫人海中居然能找到自己,拜光头所赐。南航发郭万林院士参会的新闻照片,在几排后也隐约可以看见我。会议结束后回宾馆收拾行装。我换掉了正装。返沪后先到出发的宾馆,要求各单位领导来接。又是献花拍照,这次我的博士生的博士生叶思琴去献花。单位的车送回家。还要交个心得体会之类的材料,但拖着拖着就忘了。简单说,整个过程西装革履行礼如仪。

 

作为受表彰人员,也按要求配合宣传。除了《且趁闲身未老》所述拍摄照片外,还接受《劳动报》记者孙明敏老师的专访。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专访,以前都是学生记者的访谈,或者记者没有找到我。孙老师非常有经验,也很尊重我“低调”的个人偏好,这无疑给她的专访带来困难。最终的稿件发表于1215日的《劳动报》,《以职业精神示范学生,用求知热情感染学生》。虽然对一些教学科研工作的评价难免见仁见智,有些地方还是有些溢美,但总体上我觉得自己能接受。还参与了微电影《力学不倦》的拍摄,不谦虚地说,是主演。那是个long story,也是独特的经历,写了《出镜微电影》系列博文《缘起》《脚本》《着装》《拍摄》《拍摄续》《探班》。

 

从我的角度,受此表彰确实可以说“无意得之”,但这其实是学校“刻意强求”的结果。在我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相当于省部级劳模),学校让我报了两次全国五一奖章,在教育系统工会都没有出线。那是学校为争取全国先进工作者创造条件,可惜不争气没有斩获。最终在学校创造条件大力促成下,我勉为其难地成了上大第二位“先进”,第一位是孙晋良院士(2015)。本次上海高校的三位全国先进工作者,交大和华理的都是院士。我个人推测,没有什么感人的先进事迹(例如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保护学生,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地帮助学生,有重大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等),只是平平常常当教授,通常要有院士水平的贡献才算先进。这也很合情合理。我之所以成例外,是因为上大的“刻意强求”。这也说明上大的培养推荐卓有成效。

 

多数时候,“得来全不费工夫”,是因为前面有了“踏破铁鞋无觅处”;“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前面有了“有意栽花花不发”。看过《倚天屠龙记》就知道,旁人劝赵敏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她却“偏要勉强”。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赢得意中人为她每日画眉。我的缺点过于“顺其自然”。但现在一把年纪,不准备改了,毕竟老年人“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评估”

 

2020年最主要的服务是参与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准备工作。疫情前就开了碰头会,疫情中网上开会,疫情后线上线下都开过。共开过10次,其中8次是线下会议。还有材料的修改和润色。返躬于己,准备的评估材料也反映了本课题组对力学学科的贡献,特别是能够在评估材料体现的贡献。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其一,评估期在校生的贡献。500字“在校生总体学习成果”包括,“陈鸿燕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ESI热点论文、ESI高被引论文及顶刊论文;方智伟发表在JSV论文被黄永刚院士评价为‘结构振动的重要应用’;……姜文安获中国力学学会优博提名(2017);臧健发表的论文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2019)。”限20位每人限填1-3项“在校生研究成果”包括我的研究生臧健(1)、李响(14)、张登博(14)和杨凯(18),还有丁虎老师的研究生谭霞(4)、毛晓晔(5)、陈鸿燕(12)和王国旭(17)20位学生中有8位。在校生国际交流方面,丁虎老师的博士生陈鸿燕和耿晓峰在国际会议上做了口头报告(报表中20个报告中的第1819),李响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合作列入300 字“赴境外参加其他学术活动情况”中。在300字“在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情况”中还提到“1 名硕士生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32805 部队”,是我的休学硕士生顾伟。

 

其二,近15年的20名“代表性毕业生”包括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丁虎(1)2005年毕业的博士生杨晓东(2)2011年毕业的硕士生李彪(11)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丁洁玉(20)20名中有4位。

 

其三,20位“代表性教师”中,课题组有三位,丁虎、陆泽琦和我。高级职称的都列入了,还有两位中级职称青椒没在上面。

 

其四,40篇代表性论文中,课题组贡献了9篇,为第一个代表性成果“振动非线性调控:动力学分析设计与优化”。陆泽琦的减振专利,列为4个转化专利中的第3个。丁虎(5)、魏莎(14)、陆泽琦(27)、丁虎(36)、陈立群(47)、毛晓晔(52)和陆泽琦(67)负责的项目列入7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丁虎的上海市科委科研创新重大项目(11)和地方高校能力建设项目(33)列入40项“其他代表性科研项目”。

 

其五,2017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列入两项国家级奖励,另有3项地方奖励列入7项“其他代表性奖励”。

 

其六,5个社会服务案例包括以本课题组工作为主体的一个,“提出非线性振动分析方法和调控策略,实现复杂工程结构振动控制”。

 

第七,堪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学科简介”中列举四人为学科培养杰出人才的代表,包括丁虎和杨晓东。

 

第八,我自己也反复出现。虽然在准备材料过程中,我尽可能说服同事避免过于突出个人。这不是谦虚,只是担心效果不好。在800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成效”中,“教师思政素质与业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涌现了陈立群、叶志明等优秀典范。”“陈立群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限5项的教材中把与刘延柱老师共同编著的《振动力学》列为第一本。800字“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做法”中“倡树陈立群等先进典型”。800字“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中,“形成了由院士领衔,以陈立群为代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陈立群教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长期开展有观点、有灵魂的教学,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先后获得国家‘WR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陈立群团队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建成系列伟长荣誉课程,其中《无处不在的力学》由陈立群领衔主讲。”“以陈立群为责任教授的钱伟长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按年龄,我应该是最后一次参与学科评估了。

 

没有觉得这种贡献有多么了不起,毕竟力学学科正常的结果也就是B+,如果运气好些或许有A-,差些就是B了。重要的是,我们课题组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了学科发展要做什么,而仅是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科能提供的资源,发展好自己。这也是我常与课题组青椒说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们自己发展好。你们自己做好了,就是对课题组、对学科、对学校等的贡献。当然,想自己发展好,需要从课题组、学科、学校等获得资源。而想要资源,就要作出贡献。所有能持久的关系,从长远看,都基于等价交换。作出贡献,不看怎样想,怎样规划,而看产出。所谓“论迹不论心”。

 

服务

 

担任新成立的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第一届学术分委员会执行主任,任期4年。主任是方岱宁院士。有意思的是,最初的职位是执行副主任,已经发了证书。后来领导说应该是执行主任,就转正了,后来重新发了证书。其实是同一岗位,习惯上可以称为执行主任,也可以称为常务副主任,但执行副主任确实罕见。年内参加并主持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会议两次。一次就是成立会议,我专门谈了《关于不同学科候选人的比较》。另一次是学院中有两位教授互相指控对方,需要学术委员会调查讨论。我说服成员接受学术分委员会的“有限”“被动”原则。依据条例,接受委托处理学术相关问题。不越权,只处理学术问题或者问题的学术方面;不主动,受委托讨论问题,目前只接受学院行政机构的委托。此外,我要求所有学术分委员会的讨论过程都要记录在案。

 

继续担任上海大学第二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学科评议组理工一组成员、数学物理力学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等。参加校学术委员会会议3次,学科评估相关会议10(其中线上两次)、人事和聘任会议8(其中线上两次)、其他会议23(其中线上16)。还有些其他会议。继续担任哈工大深圳理学院教授会成员,参加教授会4(其中两次线上)和其他线上会议3次。

 

继续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编委。所负责的振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词条终于全部完成。振动力学部分新写的中条46条,《自激振动》《参激振动》《弗洛凯理论》《振动系统》《离散振动系统》《连续振动系统》《达芬方程》《范德波尔方程》《马蒂厄方程》《希尔方程》《固有频率》《阻尼》《机械阻抗》《激励》《振动响应》《稳态响应》《复频响应函数》《幅频响应特性》《跳跃》《杜哈梅积分》《响应谱》《模态》《非线性模态》《振型正交性》《模态分析法》《复模态》《复模态分析法》《主共振》《次谐共振》《超谐共振》《组合共振》《内共振》(前面11条与杨晓东教授合写)《弦的振动》《梁的振动》《膜的振动》《板的振动》《壳的振动》《结构振动分析近似方法》《瑞利-里茨法》《传递矩阵法》《模态截断法》《模态综合法》《假设模态法》《子结构综合法》《伽辽金方法》《直接数值积分法》(前面14条与丁虎教授合写)。短条32条,《简谐振动》《频率或周期》《初相角》《颤振》《稳定图》《张弛振动》《刚度》《柔度》《基频》《弱阻尼》《临界阻尼》《大阻尼》《机械导纳》《衰减系数》《品质因数》《初始激励》《外激励》《参数激励》《脉冲激励》《暂态响应》《周期振动》《准周期振动》《饱和》《相频响应特性》《脉冲响应函数》《主振动》《简正振型》《模态阻尼》《反共振》(前面6条与杨晓东教授合写) 《杆的振动》《轴的振动》《邓克利公式》(前面3条与丁虎教授合写)。写作词条的过程也是学习,特别是历史方面,其实还是有些研究工作。如响应谱和机械阻抗等的历史注记,都是从原始文献中所发掘。对写成的条目尚满意。主观上尽力了,客观上也很不错。等新版百科上网后,拟将这些条目也贴在本博客中。

 

继续参与力学学科2021-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为规划秘书组成员。9月上旬在西安参加过一次研讨会。此外,11月在广西大学作为特邀专家参数学与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9月在张掖召开的11届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会议,也涉及发展规划。换届后,我已经不是专业委员会成员,或许算是列席会议吧。作为卸任的前届委员参加,会上发给我们卸任的委员一个专委会的贡献奖奖牌。

 

参加一些学校的发展咨询工作。11月,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到北京工业大学参加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9月受邀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南航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12月受邀到湖南大学参加湖南大学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

 

中国力学学会换届,担任理性力学和力学中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完成专业该委员会组建,虽然工作都是由专委会秘书丁虎教授完成,我只是认可了他提出的人选。受王建祥主任邀请,担任力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顺便一提,我教过的最优秀本科生袁天宇保研到北大跟王教授读博士。参加过该委员会的网上会议。原计划召开线下会议,但因局部疫情取消。由于力学学会对兼职有限制,谢绝了其他专委会的邀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换届,继续担任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换届,卸任理事,担任监事。

 

担任新一届《力学与实践》编委、《应用数学与力学》编委和《振动与冲击》编委。继续担任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副主编和Nonlinear DynamicsAssociate EditorAMM需要处理的稿件不多,而且也不用最终决定,其实只是部分稿件邀请审稿人。NODY的稿件处理比较费时间。年初,在知道疫情之前,到北京参加第十届《力学与实践》编委会第五次主编扩大会议,简短发言《对《力学与实践》“教育园地”的建议》。随后参加在沪地区《振动与冲击》杂志社编委聚会。这就是我所谓的《后怕之旅》。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但没有做具体工作。

 

参加江苏省、嘉兴市上海市和人才项目会评。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类项目的函评。还有些地方项目和奖项的函评。参与多种国内外期刊的通讯审稿。参加多所高校的博士生答辩和通讯评议,包括答辩后评议。受委托评审职称晋升材料。

 

交流

 

因为疫情,会议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后几个月。9月中下旬到张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10月上中旬,到青岛参加17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暨石油工程力学高级研讨会,作大会报告《内共振压电能量采集:实验、建模与分析》。11月上旬,到镇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到高校和企业交流研究进展。先后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机械学院(钱江论坛)、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会议通知报告简报)和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报告《减振、隔振与能量采集:非线性设计与辨识》,强度环境所的报告列入所科技委2020年第六期学术讲座和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百师讲堂”第三期。南航是线上线下混合,其他都是线下。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和力学学院和西安交通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报告《非线性能量汇减振》,后者列入力学技术讲堂第21期,网上讲,报告后还有《网上访谈》。到上海商飞大飞机创新谷汇报《工程振动结构的非线性设计:减振、隔振和能量采集》。

 

钱伟长先生逝世十周年,有些纪念活动。参加了“纪念钱伟长先生系列活动访谈”。参加了“钱伟长星”命名仪式暨钱伟长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听了方岱宁院士等的报告。参加了“钱伟长教育思想与上海大学改革发展”座谈会,并《即席发言》。此外,应邀为《自然杂志》的科学人物栏目撰稿,《既开风气又为师我所知道的钱伟长院士》。

 

阅读

 

疫情最严重时,闭门不出。在家里有个专题性阅读,明清鼎革之际的读书人及其风月知己。通读了神往已久的《柳如是别传》。那本书对古文程度要求高,读起来有些困难。第一遍有些地方需要重复读。读完后也开始第二遍读,但还没有读完就放下了。也看了与柳如是同时代人的随笔《板桥杂记》和剧本《桃花扇》,还有今人描写南明颠覆前后读书人的长篇小说《白门柳》,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读了相关的诗《“江左三大家”及咏美诗选》。打算看《柳如是诗文》。也想看看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正好存着两卷本。其实是好奇,要看看钱谦益那种有职业经理人(打工者)心态的读书人,如何解读杜甫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潦倒读书人(“地命海心”)。只是疫情的闭门不出结束得早,两本书没有看。看了电影《柳如是》,主演的万茜后来似乎声名鹊起。还有相关的旅游。游览了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媚香楼》等,虽然柳如是并没有如电影所演在秦淮河畔执业。计划在适当时候去常熟,看看拂水山庄,虽然知道其实是2010年新修。

 

与疫情相关的阅读还有《十日谈》,历史上黑死病时代的故事,但除了开场基本上与黑死病无关。另读了部描写非典时代的小说,《爱你两周半》,也可以算学界小说。在年初因疫情而闭门时看了几部与疫情有关的电影,《传染》《失明》和《流感》。

 

继续读描写大学生活的小说,所谓学界小说。聚焦于早期的学人小说。发掘了最早一批学界小说,《小雨点》《一个问题》《去国》《呐喊》。还有些民国期间的学界小说,《菤葹》《象牙戒指》《春痕》《沈从文全集()》《棘心》《冬的空间》《中国大学生日记》。这些小说的发掘,多少也与重读夏志清名作汉译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此外还有两部反映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学界生活的小说《暗示》和《北大先生》。年底时,即将但没有读完《文人》。好有些小说没有读完。原因是带着路上读,没有读完,但下次再带又不够,暂时放下,就没有继续看。

 

比较严肃的书其实只读了两部,都偏历史,《耶路撒冷三千年》和《西方将主宰多久》。这两本书都是过去高一班所发,好多年了,才通读。

 

去年旧约》中列的书都基本上都没有看,只看了两本最容易的,《东京梦华录》和《鲁迅的故家》。今年的《欲读书之2021年有约》,估计也看不了几本。

 

重读了西方经典《新约》《变形记》和华夏经典《礼记》中的三章《大学》《中庸》《学记》。重读冯·诺依曼传记《天才的拓荒者》和巴丁传记《旷世奇才》。

 

5月中旬,夫妻在南京美龄宫看了《宋美龄画展》。12月下旬,全家到外滩的Bund One Art Museum看“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其中有八幅《莫奈的油画》原作。还有两位当代艺术家《科隆贝特的作品》和《弗朗格的作品》。下面的照片是在《日出·印象》复制品前的合影。

 

 2020 2.jpg

 

在影院看3D电影《信条》。在家里看了《玛琳菲森2》《第一滴血》《机械师》《致命引擎》。

 

博客兴致不减。2020年贴出了385篇,比去年略多,历史新高。感觉今年会略有下降。开始一个贴照片的新系列,《墙外行人》。

 

这两年读的严肃性的书比较少。不知这是衰老的预示还是衰老的结果?今年未必有起色。或许明年开始有改观。

 

旅行

 

因为疫情,没有出境旅行。在国内还是走了些地方。有些地方去了不止一次。但有所到之处没有观光,甚至没有拍照。有些地方虽然没有观光,但在宾馆或其他地方随手拍些照片。没有照片的不能算旅行,只是出差,这里就不提了。

 

5月初,全家去鞍山。与妻子重游《二一九公园》和《人民公园》。与女儿走了《访旧之旅》,特别是我读高中时父母住处旁的《静湖公园》。

 

5月中旬,与妻子同游南京。这次看的地方比较多。有《励志社旧址》《白鹭洲公园》《乌衣巷》《媚香楼》《夫子庙商业街》《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主馆》《白鹭洲公园彩灯》《秦淮河》《美龄宫》。尤其仔细看了南京总统府,包括《清朝遗迹》《天国遗迹》《民国遗迹》《复园》《南园》《熙园》《博爱湖》。

 

6月初,到杭州,有次在公园中的饭店吃饭,《某饭店雨中》。

 

8月中旬,到嘉兴。当日往返,匆匆游览《放鹤洲》。

 

8月中旬,夫妻同去泰安和曲阜。同登《雾中泰山》,准确说,我是登上去的,她是乘缆车上去的。看了《泰山石刻》和《泰山建筑》,特别是《泰山孔子庙》。下山游《泰安岱庙》,看了《汉柏》《碑林》等。翌日去曲阜,游了“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8月中下旬,到张掖。途径兰州,看了《兰州交通大学校园一隅》。入住的《张掖宾馆》,其《湖景》可观。在居延湖畔,多次环行居延湖,《张掖居延湖夜景》《张掖居延湖》。观赏《七彩丹霞》,归途看《香草夕阳》,香草其实是《马鞭草》。冒雨游《平山湖大峡谷》。大雨中去了《大佛寺》,其中有《张掖大佛寺之佛经展览》和《山西会馆》。

 

9月上旬,夫妻去西安。我先到,登了华山,缆车上《北峰》,经《苍龙岭》,依次登《中峰》《东峰》《南峰》和《西峰》,缆车下。华山险峻,有些地方不得不字面意义上“爬”山,《爬山口占》。登顶南峰,俯视群山,《登南峰有感》。不到一个月,连访了东岳西岳,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南岳、北岳和中岳。“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妻子到后同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看了《兵马俑》《青铜器》和《佛像》等,也去了《法门寺》。她离开西安后,我自己去了诗经里开会,领略《灵沼水色》《曲水风韵》《商邑人气》。随后去《西安交大创新港校区》开会。

 

9月下旬,到合肥。没有过夜。背着电脑和换洗衣物匆匆去了《古逍遥津》《李鸿章故居(有《墨宝展》和《兵器展)环城公园九狮广场》《包公墓》《清风阁》《包公祠》《浮庄》。晚上报告后从合肥去南京。

 

10月上中旬,到青岛。走过部分《山东科技大学校园》。看《唐岛湾夜色》。登《琅琊台》,《望海》和《观楼》。登《小珠山》,看《齐长城》,访《菩提寺》。

 

11月初到镇江。去了因辛弃疾词而名闻遐迩的《北固山》,领略《满眼风光北固楼》,还看了《三国遗迹》。另外环行住处附近的《科技园之无名湖》。

 

11月中旬去佛山。因防疫要求,未能入住宾馆便返程,特别而有教益的《佛山七小时》。等候时在《佛山某宾馆》庭院中转转。

 

11月下旬,到北京。匆匆走过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一瞥》。

 

11月底,去南宁,只是在《广西大学校园》转转。游览了其中的《碧云湖》《劝学岛》《翠湖》《镜湖和鉴湖》。

 

12月上旬,去长沙。主要看了《岳麓书院》,也看《爱晚亭及枫叶》,还在《湖南大学校园》拍了几张照片。

 

12月下旬,与妻子一起去深圳。重游《欢乐海岸》《心湖》《深圳湾公园》《天鹅湖》,看了《深圳湾海鸟》和《天鹅湖畔榕树》。此外,4月下旬在深圳,路过《深圳丽水园》,翌日再次走过,《深圳丽水园晴日》。

 

12月底,到杭州。早晨在所住宾馆散步,《某山庄庭院晨景》。

 

最后选些在上海的照片。3月中旬,《光启公园(重新开放)晴日》《徐家汇公园(重新开放)阴雨》《漕溪公园(重新开放)晴日》《东安公园(重新开放)晴日》;下旬,《海粟绿地(重新开放)晴日》《天山公园(重新开放)晴日》《华山绿地(重新开放)晴日》。4月上旬,《闸北公园重游新拍》。5月下旬,《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重新开放)》,5月底,《交大闵行校区重新开放一瞥》。6月底,走过《法华古镇旧址》。10月上旬,夫妻同游《番禺绿地》和《闸北公园》。10月中旬,《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重游新拍》。12月上旬,走过《上海开放大学校园》。12月中旬,夫妻在徐家汇公园和衡山公园,领略《江南冬色》。下面我的照片是在宝山校区拍摄。专业人士用专业相机拍摄。目前博客的头像就是其截图。

 

 2020 1.jpg

 

家事

 

前年年底女儿从总裁办公室回到一线。以后有其teamKPI可以供考察。年初《晋升高级经理》,虽然工资涨得比预期的要少。下个职位是副总监。到这个阶段,晋升或许需要两年。她所在行业,似乎受疫情影响不大,她工作似乎也挺开心。女儿和妻子的办公室距离不远,两人偶尔约饭。有时候我也赶过去,全家共进午餐。不过年底时,女儿的办公室搬到了浦江西岸新落成的人工智能大楼。下面照片是聚餐后的全家合影。

 

 2020 3.jpg

 

妻子仍在原来的期刊工作。前年招聘位大学新生入职,去年年底时因个人原因辞职。人员又是捉襟见肘。准备尝试新机制新技术解决。如果成功,属于较为彻底的解决,倒是可以功成身退了。

 

母亲仍在养老院,情况平稳,相对太平。只有一次《有恙无险》,没有住院就好转了。这种太平省心,不仅空前,想必也将绝后。岳母在五月去世。3月情况就不太好,妻子《关山度若飞》地去探望。《人老多病苦》,住院也只是维持。五月时,全家去鞍山探望。那时疫情刚刚有些平稳,出行很紧张。刚回家不久,岳母病逝。妻子和我再次到赶到鞍山参加葬礼。这些也促使我们考虑临终的安排,《远行将尽路》。

 

我自己身体尚好。有几次小不适。4月上旬《头晕中》《低烧过》。7月上旬,《牙床疼:用药一周》。10月上旬,正在居家隔离中,持续高烧4,《高烧流水》。这几次都没有去医院,自行用药。11月下旬《体检2020》,年底有《体检报告2020》,主要指标都正常,没有发现严重问题。

 

去年是第二年有完整的步行数据记录。年日均行走8.4公里,11737步。最高一月日10.9公里,步数14806步,都在4月。一周日均最高13.71公里,19200步。在2月最后一周。单日最高是919日,32.86公里,30613步。总体上数据略好于去年。

 

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发生。No news is good news. 但家里的装修和家电都老化,可能将进入多事之秋。年初疫情严重时,热水器发生漏水,《夜半水声》。年中天热时,冰箱不制冷了,《半身不遂》。都是小事,不知道是否预示更大的麻烦。

 

 

对我而言,2020年在惊愕中开始,在期待中结束。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也暴露了更多。尽管如此,历史或许证明,2020年有长远影响的并非是疫情。其实我个人并不希望看到这个证明。“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ß man schweigen.” 不管怎样,对现实还是多些平常心和耐心。如Longfollow的诗A Psalm of Life最后句,“L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 或者更国粹些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过去已经写过45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9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92143.html

上一篇:科隆贝特的作品
下一篇:西安华山西峰
收藏 IP: 101.93.1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