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三岁。六年前又换了次住处,从3/4/9号线的宜山路地铁站旁搬到了现在1/9/11号线徐家汇站和1/4号线体育馆站之间。
继续在上海大学力学系任教,担任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原来有个特聘教授的工作合同,已经期满,但新合同尚未签,可谓“妾身未分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零星的出差累计大概有两、三个月。出国三趟,历时近月,到英国南安普顿、希腊雅典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开了三个学术会议,并顺访多伦多大学。
太太依旧在干为人作嫁的工作,期刊编辑。借用《围城》中的比喻,稿件文字加工“好比洗脏衣服,一批洗干净了,下一批还是那样脏。”女儿仍然在外企工作,从分析师晋升为高级分析师又晋升为顾问,不算很忙,收入也一般,但工作还开心。母亲已入“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境界,在敬老院中安度晚年。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说“难得糊涂”。下图是张合影。
路边自拍
终于跟了技术进步的潮流,多少有些不情愿。不能上网的功能机坏了,换了智能手机。麻烦的是通讯录都没有了。开始使用微信。还在试用阶段,不太熟悉。
教学
主讲力学专业15级本科生技术基础课《理论力学1,2》(40+40学时,39+31人)、力学专业13级本科生选修课《高等动力学》(30学时,23人)、通识教育课《混沌及非线性思维》(3轮,每轮20学时,100+100+79人)和新生研讨课《工程中振动问题》(10学时,30人)。主讲力学硕士15课程《高等动力学》(40学时,10人)和力学博士15课程《高等力学引论(动力学与控制部分)》(12学时,23人)。
基于通识课的素材,应《系统与控制纵横》约稿,发表普及性文章《混沌浅释》(忘记在博客里贴了,贴出后补链接)。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力学本科生教学交流研讨会,在理论力学分会场做报告。在2016年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报告会做分会场报告。两个报告都是阐述固连在运动刚体上矢量时间导数为刚体角速度与该矢量叉乘积这一公式的运动学意义。前面是个20分钟的报告,后面是40分钟报告。在我看来,这个公式其实是刚体动力学的核心。
硕士生董彦辰、孙耀辉、颜婷、赵小颖入学。董彦辰和孙耀辉由博士后张业伟具体指导。颜婷由博士后杨天智具体指导。赵小颖以后准备转给丁虎教授。6月硕士生石朝成毕业,到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工作,主要做核电电气设备方面的验证工作。石朝成是组里第一个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我们条件很差,他能完成学业,实属能力很强。
九月博士生张振、张登博入学。年初姜文安毕业,为第24位毕业的博士生。他到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工作。他是我的学生中迄今唯一位两次获得国家优秀奖学金的学生。曾打算参加中国力学学会的首届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但学科申报的人比较多,竞争激烈,就暂时没有报。他也是第二位毕业后没有在上海高校任教的非在职博士,但愿他能像第一位杨晓东博士那样大有作为。在沪上高校任教的毕业非在职博士占比降为75%。年底四位在职博士生张海娟、张计光、王祖尧、冯辉荣通过答辩。张海娟是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10年入学。张计光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兼任公共教学部办公室主任,10年入学时跟流体力学的一位导师,我也参与指导,2012年正式转入我们课题组。王祖尧是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数学学科讲师,11年入学是跟固体力学的一位导师,2013年转入我们课题组,由我和丁虎教授共同指导。冯辉荣是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2014年入学。张计光和冯辉荣是本校力学学科的硕士,王祖尧是本校数学学科的硕士。这样答辩博士生共有28位。另外,去年毕业的柳爽博士告诉我,她获得了上海市教委的晨光计划资助。她是继唐有琦博士之后,第二位获得该人才项目的毕业生。
上半年第四位博士后杨天智入站。其实他是比较成熟的研究者,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部副教授。已经在协助我指导硕士生崔建国。年底前两位博士后陆泽琦和张业伟出站报告通过同行专家审阅和答辩。
教学工作获“上海市育才奖”。其实早就可以获这个奖,只是阴差阳错,一直没有报。或许这是教学方面的最后一个奖项。去年我拿了“宝钢”特等奖就以为是教学方面的最后奖项。作为第四参加人,成功申报“弹性力学”上海市精品课程。我很早以前上过弹性力学课,系里认为我的参与对申报有益,我就挂个名。另外,作为上海大学唯一推荐人,参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未通过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初选。
研究
参照三年多前提出的《课题组的任务、愿景和主要方向》(今天做些修正),课题组研究方向的布局调整基本完成2/3。大的方向可以算是两个。一个是继续过去轴向运动结构的振动分析,主要是丁虎教授带他的博士生严巧赟和毛晓晔以及硕士生在做,我的博士后王元斌和博士生张登博也在那个方向。另一个是近年来开展的振动结构非线性设计和调控,具体包括能量采集、减振和隔振。博士后张业伟、陆泽琦,博士生袁天辰、臧健、张振以及硕士生都在做这方面工作。基于三轴激励的振动试验尚待开展。
在能量采集方面,用内共振加强能量采集的实验也由姜文安在博士期间到Clemson大学机械工程系非线性振动和能量采集实验室完成。相关理论、数值和实验结果一起发表于ASME的Journal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JVA。至此内共振加强能量采集的论文应该告一段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快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引用和好评。来自APL, JAM, JVA, JSV, MSSP等的审稿也多起来。这表明经过近5年的努力,在JAM, JVA, JSV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后,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同行一定程度的认可。博士生袁天辰复合圆板能量采集器的辨识、分析、仿真和实验工作也有有趣的结果,但论文还没有刊出。基于他的工作,我在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2016作了分会场口头报告,并应邀在IUTAM的机电系统非线性和延迟动力学专题研讨会上报告。
能量采集研究还有个副产品,对所谓跳跃振子(snap-through mechanism)的传统认识有些补充修正。以往都认为这种机构具有两个稳定平衡点,由一个不稳定平衡点隔开。我们的工作表明,这种情形是忽略了振子质量的结果。如果计及质量时,有更复杂的静态分岔。具体计算工作由硕士生励轲完成。推测严谨的德国人会比较看好这个工作,投到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果然发表了, AAM。当然,增加个刚度恰当的铅垂弹簧,过去的结果仍成立了。陆泽琦博士用这个改变的机构做能量采集,结果不如不增加铅垂弹簧的情形。我在第13届运动和振动控制国际会议和第12届结构动力学近期进展国际会议MoViC & RASD 2016上报告了这个工作。
在用非线性能量汇减振方面,也展示了较为乐观的前景。张业伟博士主持的整星减振实验以及建模和分析的工作已经被JVA接受,而且是本课题组投ASME系列期刊中第一次遇到小修的情形。减振与能量采集一体化的动作被JVS录用。这表明相关研究已经有可能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同时也陆续有些发明专利。这方面工作也引起工业界的一定兴趣。在与企业对接的一些会议上报告过相关工作。为企业进行中的航天工程中的减振研究,博士后张业伟起很关键作用。为更好的合作,沈航聘我为兼职教授。我们申报的装备预研项目没有获得批准,最主要的不足是缺乏企业明确的需求,今后要加强与工业界的交流。这方面还有些有趣的理论工作,如非线性能量汇导致的复杂动力学行为,用传递率描述宽频减振效果等,工作基本完成,但论文还没有整理。
非线性隔振的研究也在平稳进行。有相关论文发表,也在国际会议上报告进展。更实质性的进展可能还需要对目前研究现状更全面调研后才有可能。今年发表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在涉及非线性的情形,重新定义了传递率,用均方值比代替传统的幅值比,使得传递率的定义不限于周期激励周期响应的情形。具体工作由陆泽琦博士完成。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JSV。这个工作我也在ICSV23作了分会场报告。非线性隔振研究还有个副产品,陆泽琦博士实验发现随机共振现象。这个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并由陆博士在世界力学家大会上做了分会口头报告。随机共振的机械系统实验研究比较少,如果能从更广泛的角度叙述这个工作,效果可能更好。用阻尼改进非线性隔振的工作,陆博士在MoViC & RASD 2016做了分会场报告。
运动连续体的研究方面,也有个我很感兴趣的进展。我一直希望能对同时有陀螺和阻尼算子的情形,基于非自伴算子的本征值问题,推广复模态分析方法。博士生张海娟做了有益的尝试,考虑了更一般的情形,刚度算子不必对称。我们称之为广义阻尼陀螺连续体。物理实现是黏弹性基础上的运动弹性弦线或梁。具体的结果已经发表,但一般的理论的提炼和构建我还在考虑中。丁虎教授带着学生在有内共振的轴向运动介质非线性振动方面做了些有趣的工作。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他也在MoViC &RASD 2016上做个分会场报告。
试图把我们的研究融入更广泛的框架,作为第二参加人加盟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能源材料力学”的申报,没有成功。
比具体研究更重要的工作是实验室建设。去年落实了实验室场地,嘉定校区480平实验用房。今年落实了装修经费,基本完成了装修。添置了一些实验设备。实验室还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无望,但暂时对实验没有致命性的影响。振动实验台可以开动。陆泽琦博士积极工作,促成装修顺利完成。要全面投入运行,办公费、设备费等尚待落实。
服务
校内的服务工作多于往年。有外出开会或者在校上课,协调起来有时候挺不容易。主要工作包括:1 数学物理力学土木学科评议组和理工一组联合学科评议组的评审与咨询,2 院学术委员会的评审或推荐,3 力学学科中的讨论、评审等,4 作为专家参加的一些外部竞争性项目校内预答辩。评议组的评审往往有出席人数要求。据说我是这届学术委员会的主任(据说,是因为没有看到正式行文,也许有,只是我没有看到)。我建议除非有明文要求,学术委员会不必全体会议,只请时间上方便的委员参加专门的工作会议,做出决定就可以。(又是)据说我是力学学科研究生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因时间冲突缺席了几次评奖学金、评优秀论文的会议。主要工作是在力学学科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升级的上海力学研究生学术上,担任大会主席;虽然具体工作我作得非常有限,参加一次筹备会,约请学会领导和一位大会报告专家,主持大会报告,为分会场的研究生报告评分,为会议手册写了欢迎词。
期刊工作压力也大于往年。主要是担任《力学学报》、《力学学报(英文版)》和《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三个期刊的副主编,对一些稿件要提出处理意见。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lications本来只是编委,因为我觉得没有精力做AE,所以谢绝了邀请。但主编因为国内政局动荡,不能履行职责,需要编委代行AE职责,也处理些稿件。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继续担任《力学与实践》《应用数学和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振动与冲击》《力学季刊》的编委。参加一些编委会会议等。有时候帮忙处理《力学与实践》和《力学季刊》的稿件,都不多,特别是后者。为国内外期刊评审了大量稿件。被《应用数学和力学》和《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评为“优秀审稿专家”。
学会工作很少。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非线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学会理事。在时间允许时参加相关会议。
《中国大本科全书·力学卷(第三版)》编委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主要是要撰写一些条目。因为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因此行文时觉得责任重大。撰写的长条《混沌》经过多重审稿多次修改后被选为样条,体例供其他撰稿人参考。已经完成特长条《非线性动力学》。正在撰写特长条《振动力学》。
考试
心血来潮,决定考个雅思看看。虽然有其现实目的,但考雅思并非满足目的的唯一选项。其实还是希望在EPT 131 (1991),GRE 2050 (1993), TOFEL 623 (1993) 593 (2003)之后,再拿下IELTS,以大满贯结束英语考试生涯。
总成绩是6.5。这个成绩通常认为是及格成绩,或者说要求比较高的及格成绩。从雅思自身的评价系统,是介于competentuser (6.0)和good user (7.0)之间。对应于所谓欧洲共同语言评价框架(CEFR),为B2,中级的最高层。所以,7.0有质变,CEFR中是C1,高级。我的成绩非常靠近7.0,我甚至想是不是应该要求复议成绩,作文或者口语再增加0.5,就是7.0了。但好像有失fair play,算了!不管怎样,我相信自己是good user,接近C1水平。
准备了不到十天,刷了十套左右听力和阅读卷子。具体过程见《雅思复习日志》。虽然最后分数不能与前面几次标准考试的相比,但那时都是中规中矩的阵地战,有条件好谋而成;这次是场遭遇战,只有临事而惧了。虽然准备这十天中感觉不好,但结果尚好,全面达到预定目标,甚至略有超出。虽然现在算不上高手,仍不妨遐想一下,“由来国手超然处,正在推枰敛手时。”
漫长的英语考试过程,从80年高考的24.5/100和8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33.5/100起步,到现在的雅思6.5/9终于可以画上个句号了。
休闲
所谓休闲,古已有之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交万种人,古代没有的写博客。
读书方面,这一年先后看不少书,如果按照古代的篇幅,或许够万卷了。因为去雅典,看了古希腊历史,《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另外,也看了希腊的神话和古典悲剧,《希腊神话》《赫卡柏》《圆目巨人》《在奥利斯的伊菲革涅亚》。以后历史的阅读题材宜更广泛些,不限于古希腊古罗马。或许接着读《世界文明史(第五卷)》,宗教改革,有几乎整个欧洲的图景。
看了两本英国文学的经典小说,《天路历程》和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还有本英国当代小说,Deaf Sentence。也看了几本法国文学的经典小说,包括《吉尔•布拉斯》《包法利夫人》和《名士风流》。顺便说一句,今年重点看看意大利文学。手头读了半截的书看完后,开始读《十日谈》的英译本The Decameron。
今年读的网络作家是徐皓峰。读了他不少网络小说。包括《倭寇的踪迹》《师父》《民国刺客柳白猿》《柳白猿别传》《国士》《刀背藏身》《武士会》《流氓家史》。
看了几本描写大学生活的书。当代中国大学的《活着之上》,七十年代香港科技大学的《海之角》和美国大学的《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和《考验》。
读元代剧本《牡丹亭》。重新读传记《我要做数学家》和钱钟书的随笔《写在人生边上》。
路走得更多,距离肯定超过万里,当然不仅是步行。本地公园或顺路或专程去,成系列的博文有《豫园游博文汇总》《上海植物园博文汇总》《关于盛夏晴日的公园照片》,上大菊花节有大量照片没有整理。北京去了很多趟,专程只去了白云观,《白云观博文汇总》;还在宾馆内拍照了,《北京某宾馆夏景博文汇总》。南京去了几趟,有次走了玄武湖,《南京玄武湖博文汇总》;有次去了溧阳,《溧阳天目湖景区博文汇总》;还有一趟在南航,校园和明故宫等,照片见《2016年冬南京行博文汇总》。游徽州,参阅《徽州行博文汇总》。东北去了两趟,春天沈阳和鞍山的照片见,《沈阳鞍山行博文补充与汇总》;初冬沈阳和大连的照片,见《2016年冬沈阳大连行博文汇总》。去成都两次,第一次主要去了杜甫草堂和青羊宫,参阅《杜甫草堂游博文汇总》《青羊宫•二仙庵博文汇总》;第二次去了文殊院和望江楼,分别见《文殊院博文汇总》和《成都望江楼公园博文汇总》。去西昌,见《西昌行博文汇总》。还去了福州和武夷山,照片在整理贴出中。国外的照片都大多还没有贴出。英国在伦敦中转,南安普顿开会,抽空去趟牛津。希腊只在雅典市内转转,照片正在陆续贴出。加拿大去时在温哥华中转,但没有出机场,到蒙特利尔开会,从多伦多回。照片也还没有整理。
雅典帕特农神庙前留影
夫妻散步在襄阳公园自拍
交万种人就远不够了。与人交往是我的弱项。多年的践行,与同行打交道还胜任愉快,毕竟同行了解体谅,知道我不抽烟不喝酒,如小学中的乖学生。16年机缘巧合,与同行之外的人交往也多起来。徽州是同学一起去的。还去趟朱家角,《听宏戒法师说法》和看《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与15年同去厦门旅游的朋友也一起吃了几次饭,相聚甚欢。
博文主要是休闲。拍照、读书、忆旧等。另外偶尔也有些与教学和研究相关的记录或总结。总共贴博文358篇,平均是每天一篇。
过去已经写过17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