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岁,仍然住在7年前搬入的房子。住房没有变,但房子里住的人在今年有些变化。岳母搬入,住了半年多,期间多有访客借住。女儿搬出租房另住。
30年前、20年前、10年前都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今年或许也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当然重要性未必能与前面几次相比,至少暂时还不能相比。遵循本系列博文只回顾的惯例,进行之中的事情,等结束后再写。有些在明年,有些甚至要更晚。
教学
课程较少,因为原计划下半年到国外访学,没有安排教学任务。后来出访没有按时成行,后延至明年,仍不能安排教学任务。
讲授力学专业15级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振动力学》(40学时,24人)。本来是丁虎研究员的课,他出国了,我代理一下。多年前我给综合班的力学方向学生讲过近10轮。现在的力学专业学生,与当年综合班的学生不可同日而已。最后一次讲授通识教育课《混沌及非线性思维》(20学时,78人)。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停开《混沌及非线性思维》和《工程中的振动问题》。主讲力学硕士16课程《高等动力学》(40学时,10人)。教学主要由陆泽琦博士完成。从17届开始,这门课程由他主讲。
4月为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本科生讲《科学思想背后的小故事(2)》课程的第八讲,两学时。课前作了计划,课后有总结,还批改了选我课程的95位10组同学期末卷子。对学生表现很满意。这是个有挑战性也有趣的教学工作。顺便到上交大机械和动力学院为部分研究生作内共振能量采集的专题报告。3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为研究生和部分教授作混沌的科学与文化的科普报告。6月到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为研究生概括性讲解非线性振动基础知识。10月到大连民族大学非线性力学研究所,给研究生讲非线性减振和隔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近期进展。
6月,第29位博士生袁天辰毕业答辩,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作,为在上海高校工作的第7位应届硕士入学的博士生。袁天辰研究工作还是相当不错,包括实验、识别、仿真、分析几个方面。去年参加两个国际会议主要是用他的工作。只是论文发表得慢了些,目前只发了IJNM和ND各1篇,CNSNS录用1篇,还有些期刊在审。
6月,第14、15和16位硕士生杨凯、李响、黎崛岷毕业。杨凯研究工作完成很好,有一作论文发表于JVA和CNSNS,因申请出国延期答辩,拿到美国Baylor大学全奖。李响继续读博士学位。杨凯和李响均为张业伟副教授协助指导。黎崛岷实际是陆泽琦博士指导,但时间太紧,来不及换导师。
6月,一年级博士生张振和一年级硕士生颜婷和赵小颖转给丁虎研究员,二年级硕士生邵栋和胡广深正式转给陆泽琦博士,先前由他负责指导。
6月,第五位博士后张博入站。他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长安大学任教。主要研究兴趣是旋转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希望他尝试把陀螺系统分析方法,应用于旋转体。讨论几次,确定他的研究计划和近期工作。据说现在在职博士后无法直接从系统申报了,除非学校专门打开。张博可能是最后一批在职博士后。入站后已经有些研究结果,投稿论文在修改中。
9月,在上海大学招博士生李响和硕士生薛继仁,薛继仁由张业伟副教授协助指导。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招硕士生张文勇。
9月,丁虎研究员的博士生严巧赟通过毕业答辩,到AMM编辑部工作。她是我第一个博士生的博士生。原来是丁虎的硕士生,曾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时丁虎还没有带博士生的资格,我先招为博士生。等丁虎获批博导后再转给他。曾到Virginia Tech的RG Parker教授课题组工作一年。11月,傅景礼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谢煜在浙江理工大学答辩。我去主持答辩。谢煜是我第二位博士生的博士生。他是商丘师范学院在职攻博。
10月,二年级硕士生方智伟获国家优秀奖学金。他由张业伟副教授协助指导,已经一作发表JSV和JVA论文各1篇。
在《力学与实践》发表教材研究论文一篇,《一部德国经典振动教材及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春节去看望导师刘延柱教授时,他把作者赠他的该书第4版送给了我。刘老师送我的书还有Wittenburg的线性振动教材,我也可以写评介文章。与另外两部名家所写教材一起,写篇文章《几部德国线性振动教材》投第十二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并受邀请作分会场报告。因为过于技术性不太适合会议报告,我又增加些振动论著的早期历史和美国和欧洲振动教材的不同传统。评介教材时看看德文,也说明博士期间的德文似乎没有白学,虽然其实并没有学好,考试勉强过关。
3月,力学系组织申报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始我是第四也是最后位完成人,后来我是六人中的第四完成人。对报奖材料准备贡献很小。对材料初稿提出些意见,主要是建议把全国“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排名结果整合进去。材料交上去,好长时间没有消息。7月说可以报上海市的奖,要修改一下。时间很紧,我正好在英国开会路上,因此修改没有参与。10月下旬通知在学校答辩。时间与我出差冲突,没有能参加。答辩前看了PPT。这个不是我强项,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学校公示,获得一等奖。共有特等奖有21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8项。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1997年我入职上海大学以来4年一度的教学评奖中,力学系第一次没有在学校拿到教学成果特等奖。其实力学本科专业教学状态尚好。据《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上海大学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在开设该专业的12个学校中名列第二,唯一的4星水平专业,仅次于北京大学的5星水平,高于多所名校。但报奖材料排到了21个特等奖之后。个中原因,非我这样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能理解。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大类招生背景下,生源质量堪忧。力学专业的教学颓势似乎不可逆转,估计四年后的下次连一等奖可能都没有了。
2月底申报全国教学名师,学院上报到学校,但学校没有通过。此前前任教学副校长在去年春节看望我时,曾表示要力推我上全国教学名师,只是上海大学力道有限。3月中旬现任人事和教学副校长解释,该教学副校长升迁调离时,交待了许多事情,但没有此事。经过研究,在校领导层面从包括我在内两位申报者中选择了另一位更合适的人选。
这个事情,我觉得与我十年前争取杰青的情况差不多,所谓“在两可之间。没有得,也不能说吃多大亏;得了,也不算占很大便宜。”从我个人情况来说,今年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一年。我说的是与自己不同年份比,不是与其他人比。但领导显然要横向全面比较,觉得其他候选人更有竞争力。似乎更有竞争力的也没有入围,我就是报了也没有用。这个有些像10年前报“长江学者”,学校推出他们认为比我有更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但也是没有上去。
5月学校决定推荐我申报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当时18:19发邮件通知,翌日10:00之前要交材料。妻子手术后卧床,晚上请的家政放假,还要照顾近九旬岳母。实在无法如期完成,因此谢绝学校推荐。更何况这个教书育人奖项,2012年我得过提名奖,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教书或许还可以,育人资质有些欠缺,自己都不是执政党党员。
顺便一提,过去学校也不止一次推荐我申报毫无可能的荣誉奖项。我都以重在参与攒人品的态度配合,有些是谢绝不成还是遵命。既然今年开了先例,以后依例执行。我不想报(包括觉得没有希望)的荣誉,就直接拒绝申报。不然容易有误解,我觉得只是配合工作,人家还觉得给我机会。
研究
今年的研究主要在减振隔振和能量采集方面。远动结构等其它方面,也有些工作。
针对整星系统设计非线性能量阱减振,用解析、数值和实验方法说明非线性能量阱减振具有宽频和不改变系统固有频率的特性。在集中质量和锥壳组成的整星缩比模型中,设计与变形立方成比例的非线性弹簧,形成非线性能量阱并实验实现。基于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反映前两阶固有频率的等效低维模型。用谐波平衡法和非线性输出频响函数研究了系统的频率特性和振动响应。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都表明,非线性能量阱在前两阶共振中都可以显著减小响应幅值,但系统频率改变变化很小。这方面的主要工作发表于ASME的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JVA。
能量采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非线性机电耦合系统的辨识,包括但不限于参数识别。有些工作已经发表,有些还在审稿中。具体进展明年再说。只说个很有意思的副产品,发现层合板大幅振动的幅频特性,同时具有硬特性和软特性。基于实验系统辨识后建立简化动力学模型,数值仿真得到相同结果。作为对比,各向同性板大幅振动就只呈现硬特性。该结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IJNM。
有个比较基本的工作,黏弹性铁木辛柯梁-柱的振动分析。用复模态分析方法,导出了频率方程和模态函数,建立了可应用于解耦的正交性关系。这个工作很早就完成,今年才发表于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JVC。
去年酝酿的航天部门的横向课题正式立项,实质性工作已经完成,但还没有正式结题。密级不高,只是内部项目,细节就不说了。课题组丁虎研究员等为某军机修理厂做技术咨询,对方对工作满意,预计今年将以横向课题形式深化工作。
7月在英国开会时,突然发布了《航天系统部关于“十三五”航天领域预研专用技术第二批项目指南发布及申请事项的公告》。当然,我们感觉突然,或许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行当中的人。我们感兴趣的是个涉密项目,指南只能在单位保密电脑上看。赶紧与一个研究所和另所高校合作申报,我们是参加单位。只有20天时间准备本子。我是抱着重在参与和学习的心态。一个月后,就有函评结果,参加的项目进入了答辩环节。准备答辩只有不到1周时间。9月上旬到北京答辩。答辩时,听其他申请人说,共收到9个申请,函评有5个进答辩。我们仓促应征,能进答辩,算难能可贵了。
“运动柔性体的振动与稳定性研究”被教委推荐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力学组)。4月下旬网上提交。形式审查通过并于6月12日公示。7月12日通知参加30日的初评答辩。27日交带配音的PPT播放视频。然后电话回答问题。答辩前我没有任何相关信息,不知道有几个项目进入了答辩,也不知道任何答辩专家。这样反而没有什么压力。8月7日公布初选入围项目,我们的项目在其中。但没有接到复审答辩通知,因此就是与一等奖无缘了。虽然感觉答辩发挥正常,但最终仍然没有得到一等奖。推测是二等奖,因为低于二等奖我们就放弃了,不应该出现在入围名单上。10月突然通知我去参加复评,那就意味着二等奖也没有了。自己没有得到,还去评人家,没有道理呀。我只能理解为,奖励办让我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对没有得奖心服口服。不过,在开会前,奖励办又通知我有项目被评,因此取消了邀请。不管怎样,报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很有挫败感。
平心而论,这个项目的水平在一等和二等之间,至于到底靠近哪边自然见仁见智。我们自己觉得更靠近一等奖些。因此,得二等奖多少有些吃亏。当然,我不能说自己运气不好,那只是失败者的借口。这是我在上海获得的第5项二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第3项。我还有教育部的4个二等奖和浙江省的一个二等奖。一个人得个二等奖并不难,难的是总得二等奖而没有得一等奖。真是够“二”的。不过,前面得上海奖都是在十多前了,过去得奖时上海还没有设自然科学奖。因此,这是我近十多年来在上海获得的第一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聊胜于无,虽然并非值得庆祝。
今年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奖申报。参与材料准备,并在6月和8月分别到石家庄参加答辩。已经公示了初选通过和初评通过,还没有最后的正式结果。等明年有了结果再说。
3月,再度作为主要参加人加盟张田忠教授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申报,未入围答辩。这个结果应该在预料之中。希望今后能继续推进。基本上是申报群体的班底,张田忠教授成功申报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我是团队成员。
4月,中国力学学会征集人选参加中国科协、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全国创新争先奖”评选。上海市力学学会征集人选第十五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候选人评选。均谢绝同事推荐建议,力主推荐年轻同事参加。重在参与攒人品的事情,还是年轻人做比较合适。
6月,课题组丁虎研究员,入选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这是个我当年没有机会(学校初选没有通过)申报的市教委人才项目,也是博士生中第一位获得该项目。他是我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作为当年申请“曙光学者”的失败者,现在培养出一位“曙光学者”,也算是青出于蓝了。
服务
校内服务方面,在主持过多次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后,今年11月底学院正式行文公布学术委员会名单,我担任主任委员。这意味着我在正式上岗前就开始工作了。学术委员会的实质性的工作是各种需要初选的基金项目的学院初选。这个会议我很难缺席,开过几次会。我还是坚持没有必要全体会议,只是能到会的委员形成工作委员会。具体评选时,尽可能考虑学科平衡,避免不同学科的硬性比较。但有时候也不得不在不同学科的申请中做出选择。方式基本是协商和投票,协商争取形成共识,但以到会委员个人自由投票为准。
参加数学物理力学土木学科评议组会议,确定教师晋级事宜。后面还有理工一组联合学科评议组会议,我没有参加。另外,虽然我自己主张其他同事更为合适,力学学科还是推荐我作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提交学科评议组讨论。因为不是每个学科都有委员,我还要考虑力学学科能有人当委员。本打算参会作最后的争取,促成更年轻的力学学科同事加入,但因为是候选人,需要回避,在学科评议组就通过了。过去没有留心,我对校内各种学术机构的功能不是很清楚。过去感觉学术委员会好像成了学术道德委员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委员会,也是战略科学家更合适,很怀疑自己不能胜任。
2012年起担任上海大学第三届知联会的副会长。不记得做过什么工作。有些会议,我方便时就参加了。有人开玩笑说工作午餐会我都参加了,其实只是因为午饭时我有课的概率比较小。今年年底换届,还要我留任。我力主请年富力强而能具体做事情的同事担任。后来决定第四届不当副会长了,但还当理事。下届再只保留会员吧。
力学学科建设小组的会议相对比较多。只要我在都参加了,基本都参加了,偶尔有缺席。总共参加有10次左右吧。研究生学术委员会的会议也有一些,初评奖学金、确定招生方案等。名义上我是主任,其实具体工作都是副主任周全教授在做。只要我在学校都参加了,但次数很少。
校外服务方面一个新的工作是担任了Nonlinear Dynamics的Associate Editor。AE其实是个具体干活的职位,不是什么荣誉。ND的创刊主编Ali Nayfeh教授逝世后,他曾经的博士生,罗马第一大学的Walter Lacarbonara教授接任了主编。我们过去在会议上见过。我报告后他提出了问题。从他的问题中,我注意到边界条件对陀螺连续体算子正交性的影响。他问我如果给ND当AE,每周能投入多少时间。我告诉他给AMS和AMM当AE所用的时间,鉴于ND是一区期刊,用的时间可以略多些。后来,他告诉我,Springer会给我合同,具体内容他也不知道,希望我签了,以便尽快加入编辑团队开始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合同。后来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就来个邮件,指导我如何用审稿系统选评审人。那个系统与AMS和AMM的其实类似。然后系统就告诉我,给我AE权限,有稿子要处理。等我把稿子处理完了,才收到主编的群发邮件,宣布几位新的AE。称我们是extremely qualified colleagues,具体介绍我,expert innonlinear vibrations of continuous media, moving systems, nonlinear energy harvesting, computational dynamics, and controls。不知道他哪里来的信息,不是我自己提供的,可能是看ResearchGate,前三个领域准确,后面的其实差些。又过了几天,出版社也发来了合同,正式签约。7月上岗,合同期3年。如果没有提前1年书面解除,每3年自动续签。也就是说,我又是在正式上岗前就开始工作了。
继续担任《力学学报》、《力学学报(英文版)》和《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三个期刊的副主编,协助主编和编辑部处理一些稿件。继续以编委代行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pplications的部分 AE职责,为少量审稿意见矛盾的稿件做最后决定。继续担任《力学与实践》《应用数学和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振动与冲击》《力学季刊》的编委。有时候帮忙处理《力学与实践》和《力学季刊》的稿件,都不算多。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但没有做具体工作。为国内外几乎所有相关期刊评审了大量稿件,包括我还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期刊。再次被《应用数学和力学》评为“优秀审稿专家”。
与每年一样,参加基金委项目申报的函评。今年还参加基金委的面上/青年项目的会评和重大项目会评。也应邀参加校内和校外基金的初评和一些项目的答辩准备。我觉得自己写本子准备PPT的本领都有所提高。
为上海市的一些人才项目担任会评专家。到多所高校参加评审论证等。为几所高校评审职场晋级材料。
学会工作不多。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非线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学会理事。在时间允许时参加相关会议。
《中国大本科全书·力学卷(第三版)》编委工作难度比较大,自己也有些放松。总的感觉大家都不像开始那样认真投入。真是需要一鼓作气呀。已经完成特长条《振动力学》,与去年完成的《非线性动力学》一起修改定稿。还有个长条在撰写中。
出访
今年的出访非常有戏剧性。如去年所述,申请了CSC高级研究学者,今年批准下来。既然在罗马第一大学访学,准备多在欧洲开些会。原来计划6月下旬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特、7月中旬在佛罗伦萨和英国伦敦、9月在波兰卢布林和保加利亚索菲亚参加5个学术会议。
事情复杂在CSC访学要求用护照而参加会议要用因公护照。学校的归口部门也不同,分别由师资科和外事科办理。部门会商,并与上海市外办和留学基金联系,最后决定用因公护照。一起报批,在具体日程中写明参加会议时间和地点。这样就需要把所有的会议邀请都收集齐全。好在邮件联系还算方便快捷,总算把邀请函都弄到,网上提交了出国申请。
不久,外办反馈意见,要把开会写为多国出访。这就带来个问题,出访时间不对。本来是总时间6个月,现在要另加上参会时间。我也只能照办。修改之后,据说外办经过领导讨论,决定每次会议单独申请。如果开始就这样决定,至少能提前一个月交主申请。
分开申请的访学和5个会议都批准了。只是访学比原计划少几天。因为邀请信上只是说6到11月,归国日期就不能晚于11.30。如果邀请信上加注“(6个月)”,便可以顺延。
办签证时又遇到麻烦。上海领事馆要求90天以上的访问都需要移民局批件。这可能是新规定,外办也不知道,事先没有通知,要递交签证申请了,才发现缺个材料。开始想避开这个问题,请意大利那边的东道主电话和邮件与领事馆联系,但没有效果。
由于意大利签证的麻烦,布达佩斯的会议已经注册但没有成行。挺遗憾,写篇博文,A Unhappy Story。伦敦的会ICSV24,因为英国签证还在有效期内,而且已经注册,就去参加了。另外3个会议都没有参加。
7月开始准备从罗马第一大学办那个批件。但学校放假。真正启动在9月份,为此还与对方学校签了正式的工作协议,虽然不领取报酬。直到年底,还没有办成。
留学基金在今年内有效。快到年底是开始办理延期手续。中国这边还是比意大利那边效率高多了。年底前延期批件已经出来了。为办延期批件,需要合作教授重新写邀请信,留学基金会觉得有问题,有让对方修改一次。这样,先后要了4个版本的邀请函,每次都是访问时间或者表达时间的措辞有些变化。同时,上海市外办的批件也出来了。
这次出访的挫折教训深刻。原先我的安排,具有某种最优性,但没有鲁棒性。随着年纪的增加,以后做计划,要更关注鲁棒性。当然,市外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外事主管部门,办理此事多少也有些缺乏经验和弹性。诛心而论,还是市外办相关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强于服务意识,业务也不熟悉,没有及时了解意大利签证要求的变化。上大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师资科还是作了大量工作,有疲劳也有苦劳,虽然劳而无功。
交流
3月下旬,在西安骊苑酒店,参加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学会第四届“杰青论坛”。26日作邀请报告《内共振振动能量采集》。
5月下旬,在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参加第十六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6日作大会报告《工程振动系统的非线性设计与调控》。会议期间,为朱位秋院士庆贺八十华诞。朱位秋院士和蔡国强教授联袂签名赠送精装本《随机动力学引论》。以后有机会要好好学习,课题组也在开展有关随机的工作。东北大学马辉教授赠书《旋转叶片-机匣系统碰摩动力学》。
6月中旬,在北京北京西郊宾馆,参加力学学科未来发展研讨会暨《力学学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主持胡海岩院士的邀请报告。
8月上旬,到沈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合作申请预研项目事宜。随后从沈阳到丹东参加分析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暨庆贺梅凤翔先生八十华诞。开幕式上有为庆贺文集《路》剪彩的活动。本来准备请梅先生的同辈陈滨先生和刘延柱先生剪彩。但陈滨先生由于身体原因缺席。会议采纳我的提议,请梅先生博士生的博士生与刘先生一起剪彩。4日作大会邀请报告《非线性隔振研究进展》,为八个大会报告之一。很惭愧没有时间准备个分析力学相关的报告,虽然会议鼓励包括非分析力学领域的工作。另外,有个即席发言,对分析力学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些建议。
9月上旬,在伊春参加“动力学与控制前沿研究论坛”。没有报告,只是主持了有两个报告的一个会议时段。
9月下旬,丁虎研究员承办基金委的“重大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问题”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30余人到会,听取9个邀请报告,并进行讨论。基金委几位领导全程参加会议
10月中旬,到北京参加北京市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和强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
10月下旬,参与接待来访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Wim T. van Horssen教授,并邀请他在力学所报告,On theapplicability of perturbation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vibrations of axially moving strings and beams。报告后,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11月中旬,参加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第三届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1日作实验室两个典型成果报告之一的《非线性振动能量采集动力学》
11月中旬,到南京参加第五届装备振动与噪声控制青年论坛。12日作邀请报告《整星系统的非线性能量阱减振》。
11月下旬,参加上海力学研究生学术节暨上海大学力学所第四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在开幕式上发言,主持后半场特邀报告,并担任研究生报告评委。
12月上旬,到南京参加第十二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作分会场报告。
家事
今年家里属于多事之秋。
5月初妻子作了拆除四肢五处骨折固定钢板的手术。先是卧床,然后可以坐轮椅,再可以借助器械步行。总体上,康复情况正常。至此车祸算是正式结束了。还需要进行伤残等级鉴定。此前已经完成了工伤鉴定。
7月重新上班后,妻子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离开工作18年的上海疾控中心《环境与职业医学》编辑部,借调到上海市预防医学学会,担任《上海预防医学》编辑部主任。《环境与职业医学》被国内所有的数据库收录,而《上海预防医学》没有被任何选择性的数据库收录。积极些看,期刊发展空间很大。我跟她的已经高升的前领导吐槽说,本来她准备退休跟我走天下,现在又有名缰利锁。领导说,那叫有所追求。
女儿仍然在外企工作。不算太忙,收入也不高,喜欢并胜任工作。7月,大老板约谈。表示对她工作的满意,告知她晋升一级,成为“高级顾问”。由于公司财年调整,相应的提职和加薪要等到翌年。她现在就可以在邮件签名和名片上用新的职级。另外给她8月和10月的工资作为额外奖金。这个钱应该多于提职后的加薪。看来公司领导确实待她不错。也对她职场中不成熟之处及时批评。女儿自己告诉我,又有个人说她傻了。她过去给我讲过公司的职级,我记录过下来,参阅《职场路漫漫》。不过,公司的财年调整,或许会影响女儿下次晋级。当“经理”恐怕要等到2019年了。本来在高级顾问后,职级晋升可能放慢,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年一级了。顺便一提,她刚入职时带她的就是位高级顾问,但很快晋升经理了,现在已经是副总裁了。
女儿7月搬出去租房另住。本来早有此打算,但还是等到妻子手术基本康复后才动身。周末来看望我们,也常去养老院看她奶奶,尽管奶奶通常已经不认识她。我们有些舍不得女儿搬出,但我理解,这也是种成长。女儿与我们相处很好。随着年龄增长,女儿也变得愈发随和好说话。当然,我们相处一直都不错,只是现在这种融洽对我们而言更轻松些,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努力维护。
7月上旬,与妻子同去某养老机构现场考察。认真考虑将来我们养老事宜。她还参加我们同学发起的养老问题调研,对不同的养老方式及其养老院有更多了解。我们面临双方母亲的养老问题,虽然基本上已经有了应对方案。现在对自己的养老也要开始筹划,或许已经算不上未雨绸缪。我们满意的养老院,不是当时的收入能支付。
母亲依旧在养老院,基本不认识人,但身体状态很好,气色大佳,堪称红光满面。近于古人所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理想状态。虽然,强骨方面差些,一直坐在轮椅上。
春节中,岳母搬来与我们同住。2月过了阴历正月十五,请的家政小张上岗。早8点到晚6:30,周日休息。开始妻姐也帮助照顾,后来离开。小张年轻挺聪明,也有耐心,照顾得挺好,正好干满半年。她回老家的县城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堪称皆大欢喜。赶上今年7月、8月份持续高温,岳母惊诧上海比广州还热,愈发向往她的故乡广东。一时还无条件。8月中旬暂回鞍山,与妻姐夫妻同住。
母亲从父亲去世前几个月就与我们一起生活,直到住进养老院。共同生活了5年半,我基本上观察到AD患者病情逐步恶化的全过程。岳母年近九旬,似有AD早期症状。如果没有照顾我母亲的经验,或许更难理解岳母的行为。岳母耳朵很背。顺便一提,我注意到,两个耳背的人,谈话其实特别顺畅,只要自说自话就可以,也不知道对方是否在回应。
因为岳母在这里,也有照顾妻子手术的因素,客人也比较多。妻姐陆陆续续住过一个多月,妻兄也住过一周,还有美国来的什么亲戚住了几天。另外偶尔有亲朋好友探望岳母。因此,家里比过去热闹很多。
步行计划也做了调整。因为家政晚上不在,岳母自己在家非常不安,所以我们饭后也不再散步。我每天步行去接妻子下班,然后一起走回来,正好一万多步。只要在家就坚持,包括暑期温度超过40度的几天。年度日均10705步,7.3公里。
年底为母亲办市民医保又遇到麻烦。她属于外地工作返沪,外地的工作单位有医保。现在的新政,不能享受上海的市民医保了。这样长护险也没有了。只能办理帮困医保。但当年的帮困补助中断了,要重新办又准备不齐材料。很折腾一通,终究没有办成。
今年家庭生活中发生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原来似乎稳态的生活又要改变。目前可能处于暂态过程中,也许或者说希望,正在趋于新的稳态。
休闲
休闲主要是行路读书。行路有全家行,也有夫妻行,还有自己行。
年初,全家去泰国曼谷旅游一趟,自由行。妻子安排行程时,算错了一天,因为是后半夜的航班,所以少玩了一天。照片已经贴出一些。3月中旬,全家游上海迪士尼乐园。这是我们2006年游香港迪士尼乐园后,第二次全家游迪士尼。女儿自己在美国时多次在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乐园玩。10月长假中,同游了土山湾博物馆,还同去朱泾看望姨夫等。
夫妻行也走了几趟。年初,学校安排去无锡华东疗养院体检,自费自行前往。处理此事的校组织部工作人员,通知我一个错误的时间。我们抵达疗养院后发现,根本没有体检的事情,应该是工作人员搞错了时间。该工作人员解释,她不熟悉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体检业务,因为主要负责校长和院士的高端体检。事业单位向来等级分明,“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服务高端人士的不熟悉低端业务,在情理之中,没有什么可抱怨。我们将错就错,自寻其乐,游览了梅园,在蠡湖中央公园旁住了一夜,又游了蠡园;在有名的三凤桥吃了午饭,返沪。4月中旬,同去深圳。登莲花山,走红树林大道。玩得太欢乐了,把自拍杆丢了。6月上旬,借去苏州大学交流的机会,游览了网师园、沧浪亭和寒山寺。9月上旬,在伊春和所辖汤旺河区各住一夜。游览了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看红松林和天赐湖;也游览了在汤旺河的花岗岩石林地质公园,观赏所谓花岗岩石林其实确切说是石簇,登瞭望塔看林海全貌。10月中旬,同到鞍山参加姻亲的葬礼,随后下葬。10月底,同到海南岛琼海。泡温泉休息,并游览了北仍村、白石岭、玉带滩等。12月中旬,同到杭州,游了孤山、小瀛洲、雷峰塔、净慈寺和花港观鱼。还一起多次去了些上海的公园。
自己走得也比较多,利用会前会后旅游观光。1月下旬到北京开会,去看了雍和宫。照片及相关博文汇总于《北京雍和宫重游后记》。6月中旬,到石家庄,在住处附近的长安公园转转。7月下旬,到伦敦开会,忙中偷闲各处走走。去年伦敦的照片还没有整理,今年也没有。8月上旬,在沈阳绕棋盘山的秀湖行大半周;随后在丹东鸭绿江边散步,从珍珠岛到断桥往返。10月中旬到北京开会,去了东岳庙和圆明园遗址公园。随后到大连,走马观花看了金石滩,也在星海公园旁匆匆走过。11月上旬,到杭州,夜晚环绕北里湖走一圈,上午环绕西湖走一圈;还到南京,去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转转。11月中旬,到松江住两夜,靠近黄浦江的上海源头,泡温泉休养,参观黄桥村;原计划等佘山,因雨取消;第三天游泰晤士小镇,因为有事赶去镇江,没有参加。12月上旬,又去南京。会前去了附近的清凉山公园和莫愁湖公园,会后去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上述观光,多数都拍了照片。有些还在整理,有些整理好还没有贴,有些已经贴出。等每趟的照片博文汇总贴出,再补链接。
今年路上奔波比较多,主要是看我所谓的大学小说。新读《漩涡》《红路》《起步》《黄花堆积》《工农兵大学生》《欲望的旗帜》《感受四季》《第十一诫》《高等学府》《大学教授》《大学囚徒》《中国女博士》《教授之死》。重读《赵子曰》《东藏记》《洗澡》《大学时代》《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所谓教授》《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大英博物馆在倒塌》。另有些中短篇小说。还读本研究英美学界小说的专著译本《学院大厦》。
其他书读的比较少,《东坡乐府笺》《长生殿》《周有光百岁口述》《百喻经》《品园》《世界文明史(第七卷)(部分)》。重读《神雕侠侣》《客窗闲话》《袁中郎随笔》《元曲三百首》《道教与中国文化》《老子》。开始读《希腊罗马名人传》,已经读完第一册,在读第二册。
开始听书的活动。与妻子做家务或者吃饭时,一起听些书。我没有单独听,因此有些断断续续。先听了不知何人解析《红楼梦》,又听了《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然后听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正在听《红楼梦》。《万历十五年》写得真好。我过去看过许多遍。《红楼梦》很熟悉,但其中有些诗现在也记不住了。
表演看得比往年多。3月昆曲《长生殿》。7月纽约爱乐少儿音乐会。8月狮子合唱团演唱会。年底泮池之声新年音乐会。电影倒是一场也没有看。太太拉我去看《芳华》,我不要看。后来找她姐姐一起去了。过两天准备看新的《星球大战》。
与同行之外的人交往比去年少。高一班同学两次聚会,都没有赶上。与部分游厦门的朋友在松江聚会,相聚甚欢。
休闲还有写博客。总共贴了331篇,略低于去年。
照片
第一章照片是年初全家游泰国时在某文化中心内拍摄。今年三人合影很少。明年要留意。第二张照片摄于苏州寒山寺后面。所谓“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概就在这里。第三张摄于无锡梅园。47年前,我曾在这里拍过张照片。
过去已经写过26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