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中说到同意申请立项,后来就没有了下文。直到三个月后,《劳动报》记者有次采访,也是工会在安排,说微电影的编导要旁听,并随后对我进行访谈。我当然没有异议。访谈时我多少有些吃惊,在接受十余次访谈中,他们功课准备的最扎实。看出来真用了心思。
随后不久,在工会老师建的微信群中,编导上传了文案大纲。他们似乎想写出我的特点,而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也做到了。对采访报道,我的基本态度就是没有写全不要紧,但不能把不属于我的写出来。但我推测,这个文案过不去,按照“主旋律”和“正能量”标准,有些过于低调,甚至也过于个人化。我没有说,相信有关部门会提出来。
文案中有采访我女儿的内容。征求过女儿的意见,她不想参与,但也可以勉为其难配合。劝编导去掉这部分内容。这不是我个人的专题片,这是教育工会资助的项目,建议他还是把15分钟的短片聚焦在学生教育方面为宜。
校党委的教师工作部会同宣传部和工会等开了次讨论会,也通知了我参加。工会老师介绍说这位编导是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制作过几个专题片,效果很好。其中无人艇团队的专题片看过,确实不错。编导说这种微电影可以是纪录片也可以是专题片。疫情状态下,学生也没有返校,纪录片难度比较大,还是准备专题片。大家非常客气,但其实也指出我前面想到的问题。建议编导多找些同事和学生访谈。
会后我提供一些可以采访的老师学生,只是提供线索,是否需要完全由编导决定。其实拍成什么样子主要是编导的工作,我只是演好自己的角色,另外就是保证微电影不要给我没有的美德。
不久后,编导提交了新的电影脚步。我觉得内容还是中规中矩。在电影手法上,也许有所创新,那不是外行如我能评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