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内满55周岁。有半年左右仍然住在8年前搬入的房子。其余时间出访出差等。应该是在家时间最短的一年。两年多前就开始准备的出访终于成行,在罗马第一大学工作半年。有些事情仍在进行中。遵循本系列博文只回顾的惯例,进行中的事情等结束后再写。
教学
出国的事情没有确定,因此没有担任任何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课堂教学。4月下旬,为哈工大深圳力学专业硕士生讲《力学前沿》课两学时,内容是非线性隔振。5月上旬为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本科生讲《科学思想背后的小故事(2)》课程两学时,参阅《重讲《小故事背后的科学道理》》。明年的讲课会显著增加,课堂教学时数应该在100学时左右。
5月硕士生崔建国和方智伟答辩。他们分别由杨天智博士和张业伟博士协助指导,论文工作都很出色。崔建国用粒子接触实验实现了波的单向传播,为声学二极管概念提供了实验证据。工作发表于APL,并被Physics Today网站报道,A granular acoustic diode。该文也是去年7月初到今年6月底力学所唯一有Nature Index的论文,因此是所谓所里那个时段的Top Article,虽然指数其实并不高。崔建国回合肥,到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事结构有限元分析和振动测试。方智伟提出了非线性能量阱与磁致伸缩能量采集一体化的概念设计,论文发表于JSV,推广复合平均方法到微分-代数方程,进行了近似解析分析,论文发表于JVA。在读期间获国家优秀奖学金。毕业留在上海,到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事转子的动力学分析。6月,以我的学生招生然后转给陆泽琦博士的硕士生邵栋和胡广振与本课题组丁虎教授的硕士生朱敏慧和李怡一起通过答辩。10月,硕士生孙耀辉获国家优秀奖学金。
9月博士生臧健通过答辩,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他本科和硕士都是在那里读的。他后来有些工作还不错,但英语写作需要提高。有几个有些意思的结果。用传递率分析NES减振效果的论文发表于MSSP。提出了杠杆NES,论文发表于JSV。他是我的第30位毕业博士生,迄今所有毕业博士都在高校任教。12月有位在职博士生因健康原因退学,为我第二位退学的博士生。
5月博士后杨天智和王元斌出站,分别是我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出站博士后。他们都是在职博士后。杨天智到天津大学力学系任副教授,已经取得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资格。王元斌回绍兴文理学院。
今年起对研究生面试规范性要求更高,要问满20分钟,全程录像或录音。3月在上海大学面试硕士生。9月在上海大学招硕士生顾伟、郑砺恒、陈春明和唐锋,分别来自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初步确定分别由在站博士后张博、出站博士后张业伟、毕业的博士生袁天辰和在站博士后王勇协助指导。协助指导的博士们如果在在所里也都符合招生条件,有自然科学基金有SCI论文。课题方面的考虑,张博有些比较成熟的想法,也有些更有探索性的尝试,成熟的想法可以让学生帮忙;张业伟带得一直很上心,产出也不错,而且有新的实验要开展,再派个硕士;能量采集还是很活跃的领域,我们重点转移,也不用全退出,请袁博士带个学生,可以继续参与;惯容器是课题组今后要重点应用的装置,给王博士个硕士,更广泛的尝试。具体分配也考虑了学生的意向,例如是愿意做实验还是理论。还有其他青椒希望帮忙带学生,但我手里没有人了。今年课题组招硕士生较多,丁虎教授招了5个学生,陆泽琦博士招了两人。在哈工大深圳招硕士生韩文举和朱明烨,本科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由在站博士后牛牧青协助管理。
4月在哈工大(深圳)面试博士生。方智伟本来报名,但后来工作去了,有位女生报我,进入并通过了面试,但最后没有录取。名额竞争太激烈。5月本应该在上大面试博士生,因故没有参加。我没有招生,课题组丁虎教授招了两名博士生。11月去年秋入学的硕士生张文勇经过考核转博,为在哈工大深圳的第一位博士生。
4月博士后Ammarah Raees入站力学所;她在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廖世俊教授;随后在机动学院做博士后,合作导师是王如竹教授;主要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近似解析方法。8月底牛牧青博士后入站哈工大深圳,他是孟光教授和杨斌堂教授指导的博士生,6月在交大通过答辩;本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材生,专业三百多人中成绩排名第五;在交大免试直博,绩点3.9(前5%);主要研究航天器主被动减振。11月博士后王勇入站上大力学所;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硕博连读,导师为李舜酩教授,曾到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工学院联合培养一年;主要研究非线性隔振。入站后参加课题组的组会。此外,前一年年底与我联系的李海涛博士,年初在丁虎教授名下入站力学所,研究能量采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主要与我合作;他是西北工业大学秦卫阳教授的博士生,秦教授的课题组在能量采集方面有非常出色的工作;硕士导师是石家庄铁道大学田瑞兰教授,也很熟悉;他还在多伦多大学祖武争教授那里访学一年,在我去多伦多大学访问时似乎见过面。
5月底公示,2016年毕业的姜文安的博士论文通过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初评。共18篇论文通过初评。他去年申报时,由于有些技术性的失误,没有获得学科推荐。只好请了五位力学学会的理事推荐。7月中旬公示,获得提名奖。获得提名奖有些出乎预料,虽然他的工作很好,但竞争太激烈,能初评入围已经不容易了。当年他毕业求职时,我给素昧平生的院长写了推荐信,说明他是位优秀的博士。入职后,去年他获得了青年科学基金,今年获得了力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足以证明我所言不虚。11月公示, 2016年底出站的博士后张业伟入选2018年“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教育厅和辽宁省财政厅设立40岁下的人才计划。12月公示,2015年9月入学、2017年6月毕业的博士生袁天辰,获得今年的晨光计划,上海市教委32岁下的人才项目。他是继唐有琦(2014)和柳爽(2016)后,第三位获得“晨光”的毕业博士生。
协助刘延柱教授进行教材修订,8月完成,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振动力学(第3版)》,可能在明年年初。这是所谓“新形态”教材,有扫码可读的课外资料。我只承担其中很少的工作,包括补充了有关分形的内容、更新了参考资料、建议增加一下波动的内容并给刘老师做的补充提些建议。胡海岩院士接受出版社邀请,为该书审稿,在充分肯定该教材的同时,提出了翔实的修改建议。年底时,刘老师考虑研究生教材《非线性振动》的修订。6月受胡院士邀请,参与他牵头的力学学科研究生专业课《非线性动力学》核心课程指南的撰写,其实仅是对指南初稿提些参考性建议并更新了参考文献目录。
对动力学类国外教材有些兴趣。发表教材研究文章《德国振动力学教材浅析》,是“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分会场报告的修改扩充版本。比较详细地考察了美国静力学教材的历史和现状,论文将发表于《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中的动力学基本上平行,就没有专门写。现在对两个问题比较感兴趣。其一,苏联理论力学教材对国内课程教材体系的影响,这种完全不同语言系统和大学教育传统之间的全面移植,或许是世界教育历史中的罕见现象。不知道当年日本“全盘西化”时,如何处理大学教材。以后找机会到日本高校访问。其二,在铁木辛柯开创的现代教学体系出现之前,基础力学教材的情况。那需要看几本上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主流教材。对外国教材的兴趣,或许历史的成分大于教学的成分。从教学角度,德国基础力学和中级动力学教材可能更值得研究借鉴。
参与了哈工大(深圳)理学院本科生物理和力学综合班的课程设计,但总体上并没有起主导作用,甚至对某些内容还有所保留,当然这里没有必要说明分歧的细节。我负责确定了该班动力学和控制模块的课程,包括大三下学期的48学时的两门课程“高等动力学”和“非线性振动”,还有大四上学期32学时的两门课程“随机振动”和“振动控制”。起草了这4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原计划2018年招生,现在推迟到2019年。修改博士生招生计划时提出了建议,增加了研究方向“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增加博士生学位课程32学时“非线性动力学”,起草了课程教学大纲。
去年申报的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月公布。力学系申报的项目没有获奖。以往力学系没有一等奖和二等奖,也有三等奖。希望这次是历史最低点,以后有回升。其实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还是有一定潜力争取上海市一等奖甚至国家奖,只是生源也不太理想。最大的问题在策划和提炼方面差距太大,可惜这也不是我的专长。向学科负责人提出强化教学的建议。但如果让我承担任何具体工作,就只能敬谢不敏了。动口不动手,或许是老同志发挥余热的最佳方式。
2月,学校推荐我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学校推荐唯一候选人。这个申报我愿意配合,毕竟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是仍然未通过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初选。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客观结果是另一回事。重在参与的配合其实是我的通例,但难免也有例外。5月,学校又推选我参加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而且也根本入不了围,谢绝推荐,没有参与。这种谢绝固然是有自知之明,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分母就太少了。还是需要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还有层层递进但尚无最终结果的申报,得到学校和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依本系列博文惯例在有最终结果后再记录。
科研
今年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聚焦于非线性隔振和非线性减振,振动能量采集和轴向运动结构振动方面也有些工作。后两个方向文章发表的相对比较多。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工作是博士生袁天辰关于机电系统非参数辨识的工作,以复合压电圆板能量采集系统为例子;利用便于测量也便于记录的电信号作为输出的观测变量,采用现有非参数辨识的一下技巧,实现了系统辨识;该工作的思路也很容易推广到更为一般的机电系统;该论文极其罕见(对我自己而言)地未修改便直接发表于力学旗舰期刊JAM。另一个挺有新意的工作是陆泽琦博士所完成的在振动能量采集中的共振响应作用,在幅频响应曲线上形成一个“泡”;有意思的是,这种模态相互作用不需要出现内共振;这种有趣现象的物理解释似乎还有些欠缺;论文发表于MSSP。还有个有新意但研究没有完全到位的工作是张业伟博士关于非线性能量汇减振器的工作,创意是加入一个惯容器,然后用复化平均方法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包括分岔特性;论文发表于MSSP。所谓没有到位,是非线性能量汇减振器的质量完全可以由惯容器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非线性能量汇的质量,这个工作由丁虎教授指导博士生张振完成,相关论文还在审稿中。
1月,“上海发布”公布2017年上海单位获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其中有我们参加的项目。去年初,“高速运动刚柔相作用系统非线性建模与振动分析”由方岱宁、陈予恕和于起峰3位院士推荐,参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工程技术组)。这其实是去年的事情,但今年才有最终正式结果。去年1月15日推荐书上传。形式审查通过并于3月10日公示。工程技术组共有25个项目。5月15日收到答辩通知。6月18日在石家庄河北省科技厅参加初评答辩。事先提交带配音的PPT播放视频文件,然后视频会议答辩。6月28日公示初评通过项目。共40个项目通过自然奖初评,其中工程技术组6项。公示结束后,参加8月20日的复评答辩,仍在河北省科技厅。最终,35个项目获奖,其中工程技术组4项。虽然我是第二完成人,但也全程参与不同阶段准备和答辩。
3月中旬,上海市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去年申报的项目获得了上海市自然学科奖二等奖,完成人还有丁虎教授和杨晓东教授。前一年4月完成申报材料并提交。6月12日公示形式审查通过项目。7月12日通知参加30日的初评答辩,提交配音PPT播放视频文件,电话会议答辩。8月7日公示初评通过项目。一度通知我参加终评答辩,作为评审专家。后来发现我自己是运动员,虽然那时其实已经出局一等奖,也不能当运动员。我们的目标是争取一等奖,自己觉得项目也有这种潜力,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标落空。获得二等奖并非值得庆贺的事情,甚至是相反,但总算是有个结果了。
7月已经毕业的博士生牵头申报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我是第二完成人。7月中旬在完成单位公示后申报,8月底公示通过形式审查。年底在朋友圈看到获奖项目公示,我们已经出局了。
1月收到通知入选2017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学科划分与国内不同。力学有固体力学和计算力学,动力学分支被归入机械工程和航天工程等。我所在的机械工程学科有21位学者入选,包括动力学的朱位秋院士、褚福磊教授、彭志科教授和固体力学的郭万林院士、韩旭教授、沈惠申教授和邹鸿生教授。这是我第四次入选。前几年可能没有记录。因为年初发布,到年底回顾时忘记了。今年印象比较深,学校做了宣传展板。前些天去学校,看到展板还在寒风中挺立。
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振动型能量采集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结题,1月底在北京答辩。三月收到基金委结题鉴定意见。项目综合评价经专家投票评为A,“全面完成计划、研究工作取得突出进展或结果”。
3月,在哈工大深圳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很幸运,获得批准。总算可以起步了。3月还在哈工大参与提议重大项目,未获通过;负责人依据基金委反馈的评审意见,决定继续提议,12月交了提议书。因在国外,没有参加讨论。后来看了提议书,被采纳的主要修改是在项目名称中改了一个字。3月在上大继续参加基金委参加创新群体的申报,仍没有成功。推测翌年会继续申报。5月,参加丁虎教授负责的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申请,获得资助,但可能明年才启动。我参与申报过程,但工作很有限,答辩时我到场打酱油。
上海大学自主确定的机械工程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重点是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力学学科是支撑学科。前一年申报上海市教委的创新团队计划落选。这个结果与力学学科的实力潜力和重要地位都不相符。今年11月,申报战略团队再次答辩,争取赶上末班车。团队负责人是张田忠教授,我是参加人,分工是减振降噪和波浪能采集。准备材料方面我没有什么贡献,但答辩去参加了,还回答一个问题。团队项目在年底正式启动,虽然方向凝聚仍在探讨中。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也有些小的进展。虚拟的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立三年,接受学校评估。评估报表及其佐证材料主要由陆泽琦博士准备。评估后,如果还保留牌子,我不想继续担任负责人,应该由更年轻的人接手。与那个振动实验室一起挂牌。远在嘉定校区的振动实验室装修完工,现在已经进入正常运行。有些实验相关的工作初步完成。还有些遗留问题。一个是当初被违章建筑强占的一间房,已经收回,但现在还是朝外开门,要改建装修。另一个是学校把实验室旁边的收回违章建筑也划到实验室,还需要装修。年底时,开始考虑哈工大(深圳)振动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
出访
年初又经过些波折,总算拿到了意大利签证。在办理工作许可过程中,留学基金的邀请信过了期,重新写邀请信。留学基金延期一次,并说不能再延期,仍没有办出来。后来我与留学基金沟通,再次延期。邀请信也写了第5封还是第6封。到达后办理居留证和大使馆教育处报到也是一堆麻烦。居留证还没有下来,我已经回国了。办理过程中,中国方面机构要比意大利的机构更有效率。
此次访问罗马第一大学,与瓦尔特·拉卡不拿啦(Walter Lacarbonara,瓦尔特是我最早熟悉的外国名字之一,小时候看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Walter defends Sarajevo)》)教授合作。与他的博士后后来成为学校Associate的别爱哥哦•砍爆你(Biagio Carboni)(这是我女儿的神翻译)博士交流也比较多。许多日常的事情,特别在办理居留证等,也由砍爆你(应该称为别爱哥哦或砍爆你博士,但略去博士更霸气)帮助。也与课题组Andrea Arena副教授讨论过圆环连续体模型问题。另外,与退休的前辈学者Rega教授也联系了,阴差阳错,只在NODYCON2019的准备会议上见过一面。
我的办公室与瓦尔特的同在学校顶层,学校又在山顶。窗外视野很好,如同登高望远。可以看到圣母大殿的拱顶,以及更远的耶稣教堂的基督塑像。瓦尔特办公室的视野更好,窗外就是大竞技场。系里有门禁,凭密码进入。每个办公室都有公共钥匙,开放获取,随时可拿。有段时间,我的办公室锁不太好使,干脆不锁了。真是到了日夜都不闭户的境地。实验室在另一栋楼,我去参观过,但没有在其中工作。设备一般,振动台是中国产品。砍爆你实验能力很强。
在那里作了两次报告。一次是刚到不久,在课题组,讲非线性隔振。另一次是快要回来前几天,面向全系,讲内共振能量采集。系里助教授Giuseppe Quaranta也做能量采集,报告后进行了交流。邀请他在方便的时候到大陆高校报告。
合作的研究工作主要在非线性隔振方面。瓦尔特的课题组有几个隔振器的设计和实物,但似乎还没有建模和分析。陆泽琦博士有个圆环隔振器的分析和实验工作。基于简化模型分析的合作论文已经投期刊,后续的合作工作将发表于NODYCON2019。瓦尔特一直希望我们用连续体模型仔细分析一下,而不要简化为单自由度非线性弹簧。这方面工作正在研究中。瓦尔特9月招个新博士,但11月才进入课题,随后比较密集的讨论。在砍爆你的具体指导下,设计了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阶段性的结果,作为合作论文,也将发表于NODYCON2019。
除具体的科研合作外,对各种专业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特别是课题组的组织、NODY的办刊,以及NODYCON2019的准备等。也闲聊了更广泛的问题。瓦尔特注意到大陆同行研究成果质量和数量的迅速提升。对意大利高校的平均主义和缺乏激励非常不满。国际交流也很差,我是第一位长期工作的外国教师。我完全理解,刚入职前几年就是那种状态。他接受邀请,作为特聘教授到上海大学短期工作,亲身体验一下充满活力的大陆学界生活。
我工作期间,肯定是全系最勤奋的教授。早上去的比清洁工还早。基本上学校刚开门就进去了。下班不是最晚,也是比较晚。我有些担心学校锁门时把我锁在里面。不知道锁门时是否每个办公室赶人。而且瓦尔特和砍爆你告诉我的锁门时间也不同,似乎他们都没有呆到锁门的时候。主要是办公室条件比宿舍好。学校宿舍的网没有办公室好,视野没有办公室好,椅子也没有办公室好。所以宁可在办公室呆着。
访问期间,工程中复杂性的会议(Compeng2018)在佛罗伦萨举行。只是该会议对“工程”的理解很广泛,不是我想象中的机械、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因此收获很有限。
下面再说说我在意大利的衣食住行和旅游观光。随便一提,国内盛传意大利治安不好。瓦尔特说治安没有任何问题,除了偶尔精神病患者伤人之类,没有任何恶性案件。我很幸运,在意大利期间,不论白天夜晚,都没有遇到任何麻烦。也习惯了人们之间的高信任。例如,入住宾馆,交了钱,留下行李,没有任何凭证,就去观光了。回来拿发票和钥匙,带行李入房间。离开时,钥匙放下就走人了。
穿的衣服都是国内带的。据说意大利时装便宜,不过我没有买过。主要是T恤,除非报告或者开会穿衬衫。第一个住民宿时,洗衣机算在房费中,不另收费。后来住学校宿舍,洗衣机每锅2欧。
吃的不是很习惯。越是有意大利特色的,越不喜欢,如披萨和意面。尤其是披萨,仿佛意大利国粹,在我吃起来不仅没有国内的好吃,甚至不如美国的好。多数时候自己开伙,也在外面吃过一些。在外面吃,最爱的还是中餐。中餐也比较便宜,10欧之内就能吃饱,20欧之内能吃得非常好。近于中餐的印度餐也能接受,快餐不到10欧,节约些5欧左右就可以。麦当劳快餐也不错,就是完全自助式下单有些不太适应。汉堡5欧左右,10欧左右一顿,吃得也可以。意大利餐相对汉堡更能接受些,披萨和意面也吃过不止一次。意大利餐最贵,简单些也要20欧左右。自己开伙,没有吃过米饭,面包为主,有兴致下面条。牛奶很便宜,便宜的1升盒装牛奶不到1欧。水果我吃的都与国内差不多,桔子、橙子、苹果和猕猴桃等,不认识的没敢吃。好的猕猴桃也是新西兰产,差的猕猴桃很便宜但真不好吃。蔬菜都是生吃,主要是大小不等的各种西红柿。肉类主要是鸡腿,加工方便,在肉中也算健康。海鲜鱼牛肉猪肉等到外面吃饭时吃。不知道哪里有市场,都是在超市采购。冰淇淋非常好。超市里哈根达斯之类品牌冰淇淋,似乎比国内超市还便宜。手工冰淇淋所谓gelato据说更好吃些,也更贵些。差别也很多。在《罗马假日》公主吃冰淇淋的西班牙台阶旁的点,10欧一个。旅游区一般5欧左右。通常3欧左右,便宜的只有1欧。当然,大小有些区别。难题是种类太多,专门的冰淇淋店口味可能超过20种,而且描述口味的词掌握也不好。总之,主食面包不喜欢,其他我觉得吃得还不错。
在罗马住的还不错,只是有些贵,至少相对留学基金的资助,很贵。初到是女儿帮我订的民宿,每天33欧。我们搞错了罗马大学的校区,结果离办公室很远,单程4公里。上下班锻炼,走坏了双在奥克兰买的品牌运动凉鞋。一个月后,因为要办理居住证,必须有个正式的地方。教授推荐住罗马大学的宿舍。条件不错,单人有独用卫生间,房间有空调冰箱电视等,每天有人打扫房间。同楼层5户共用厨房,有锅碗冰箱,4个电灶。离学校距离也合适,单程1.5公里左右。宿舍管理很严,晚12时到早7时锁门不得出入,客人出入都要换房卡。虽然明显有人浮于事的事业单位性慵懒,但管理人员都非常客气有礼貌。一切都很好,问题就是太贵,虽然比市场价便宜很多了,每天50欧。如果是31天,每月1550欧,留学基金资助是1800欧。宿舍不接受个人入住,也不接受个人更改入住时段。订房更改等一切事情,都要教授出面通过学校管理部门办理。房费不收现金,只能用特定的几种信用卡。
平时主要是步行,各种车也都乘过。高速列车、普通列车、地铁、出租、公交、远郊公交和郊区小巴。罗马城区很小,城内的名胜都在步行距离之内,至少对我而言。
最后简单再说说观光。本来准备有空去法国和德国玩玩。去了才知道,长期签证是意大利签证,不是欧盟签证。法律上,要到其他欧盟国家需要等居留证下来才行。因此有空只能意大利深度游。先后去过佛罗伦萨、威尼斯、比萨,还有罗马附近的庞贝和提沃利。各地所看的无非是古遗址、博物馆和教堂。罗马转得比较彻底,去过几十个教堂和十几个博物馆。其他城市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去。先后拍了一万多张照片。在罗马把过去常用的傻瓜相机用坏了,换了另一部傻瓜。名义性能更好,但实效果似乎略差,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下面两张照片背景分别是罗马大竞技场和圣彼得大教堂。
在意大利少吃(主食)多动,体重减了近25斤。比我刚读大学时还轻10斤。体重变化如此之大,出关都遇到麻烦。官员看签证照片,摸着他自己脸说,too thin。我还吐槽,Hard life here. 他很严肃问,In three months? 我意识到他是认真的,赶紧解释,Actually, six months. 他端详了照片半天,让我摘下眼镜看看。又与旁边的另一个官员商量。后来看看护照照片,觉得有点像,再让我摘下眼镜,仔细看看。我说,这个应该更像些,签证照片显得胖。官员满腹狐疑地犹豫,最后决定放我一马。
交流
由于出访,国内的交流相对比较少。
3月上旬,在航天无锡疗养院,参加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研讨会,担任基本上没有实际工作的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3月下旬,在北京南苑参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航天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论坛,作邀请报告《非线性减振和隔振》。
上个论坛之后,到沈阳一趟,然后飞西安。参加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学会主办第五届“杰青论坛”,作邀请报告《非线性能量采集若干进展》。
4月中旬,在广西柳州,参加全国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高层论坛,没有报告,只是报告主持人。
4月下旬,作为特邀嘉宾,在闵行校区,参加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40周年所庆高端论坛。
8月中下旬,到哈尔滨参加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到哈工大拜访陈予恕院士。陈老师介绍他哈工大研究团队情况,并以身示范,鼓励我还是要有目标有追求。
八月下旬,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
服务
服务工作主要是校内各种委员会。1月担任上海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4年,并参加第一次全体会议暨成立大会。继续担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1次委员会会议,缺席1次,另有1次会议改为网络评审。继续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理学院教授会成员,参加6次会议,缺席2次;从明年起,若缺席3次,自行退出。继续担任上海大学联合学科评议组(理工一组)成员,参加1次会议,评审教授副教授和推荐四级教授晋升三级。担任上海大学数学物理力学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参加会议1次,缺席会议1次。继续担任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建设小组副组长,参加5次会议,并参加学科评估实验室建设等其他会议4次,还有次校理科青年国际论坛力学分论坛。年底时,几个学科小组又统一为学院高原学科建设工作小组,还组织次会议,但我缺席了。继续担任力学学科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主任,但缺席了相关会议。1月主持上海大学党委知识分子联谊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会上当选为理事,结束第三届副会长的工作;其实我现在已经超龄了,保留会员就可以了。1月接受邀请担任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3年;12月上旬参加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上海市能源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2018年年会,本年度还参加实验室工作会议2次;重点实验室年会多年来一直参加,做过几次报告,但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是第一次,由运动员改任裁判员了。
也有少量校外服务。继续担任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但缺席本年度的学术会议。受邀参加中山大学力学学科建设评估和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研讨。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上海某高校长江学者和青年长江学者校内评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和湖南大学职称晋升等担任通讯评审。另收到一些高校的评估邀请但因出访未能参加。
继续担任Acta Mechanica Sinica副主编,协助主编和编辑部处理相关领域稿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继续担任《力学学报》副主编策划相关专刊,5月到中科院力学所参加年度《力学学报》编委工作会议。继续担任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cis副主编,处理相关领域部分稿件,参与相关专刊策划。继续担任Nonlinear Dynamics的Associate Editor,处理大量稿件,与主编讨论办刊方针,建议新的Subject Editor。继续担任《力学与实践》编委,处理少量相关稿件,1月在中科院力学所参加第十届《力学与实践》编委会第3次主编扩大会议。继续担任《力学季刊》编委,处理少量稿件。继续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编委,评审部分稿件。继续担任《振动与冲击》编委,年初的编委聚会忘记参加,将出席在明年初的编委聚会。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但没有做具体工作。Cognitive Neurodynamics编委会换届,不再担任编委。1月到广西大学参加《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第3届编委会换届会议,在新一届编委会中不再担任编委。其他期刊编委会,如果换届,也考虑退出,让更年轻的同行来服务。为国内外几乎所有相关期刊评审了大量稿件,包括我还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期刊。
《中国大本科全书·力学卷(第三版)》编委工作不甚称职。承担的特长条都已完成,但其它条目进展不大。催稿方面更是落后。
7月初作为基金委评审专家参加重点项目评审会议;与往年一样,参加项目申报的函评。3月下旬,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专家见面会。
学会工作与去年差不多。事情都不多,或者可以说没有。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非线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学会理事。4月担任广东省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下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看名单熟人很少。副主任黄克服很熟悉,原来在北京大学现在南方科技大学,委员黄建亮来自中山大学也是做非线性振动的,委员骆毅来自广州航海学院是我在多伦多大学当Research Associate时的访问学者。
家事
总体上是比较太平的一年。不能说平安无事,至少可以说有惊无险。
母亲突发脑梗,幸好发病前已经住院。虽然有些反复,最后也算治愈出院。语言功能损伤比较严重,说话旁人已经很难懂了。需要护工喂饭,护理等级又升高一级。精神状态和身体似乎尚好。管理人员和护工也挺负责。年底妻子给民政局写了感谢信。不过,养老院更希望把感谢信送到居委会。真是县官不如现管。每周家里人去探望,带些点心和水果。女儿可能去得最多,今年我去的最少。如果频繁发病,就要另外找家有更好医疗条件的养老院。那将是个艰巨的任务,即使不是impossible mission. 养老真是个问题。母亲住的是普通养老院,又在本区,有一定优惠,她本人退休金仍不足以支付养老院直接费用。
女儿工作如故。经济下行,据说她的公司还是比较忙。推测原因,数据公司类似淘金热中的买铲子者,热时没有特别发达,冷时也尚能维持。女儿累得都有些腰肌劳损了。后来据说好了。顺利晋升经理。入职三年,晋升五级,已经算挺快,公司半年一次晋升。最新一次她没有申报晋升高级经理,感觉条件尚不具备。比较辛苦,有段团队很缺人手。目前领导3位员工和1位实习生。人员流动性大,有个分析师跟她做项目,前后4人都走了。努力加幸运,还是顺利完成了年度指标。现在公司要与另家公司合并,团队和工作都面临调整。周末一般回她父母家,也常去看望奶奶,虽然奶奶可能已经不太认识她了。工作日结束很晚,或者第二天有什么特殊事情,也把家当城里旅社过夜。我们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努力做对不讨人嫌的父母。
妻子的工作渐渐也走上轨道。服务较为主动,得到专家们支持。期刊设计方面有明显改进,网站也建成。以后主要是扩大影响,增加引用数目。人手还是不足。除一名不处理稿件的编务和一名主要负责策划组稿的退休返聘人员,编辑加工稿件的只有她和另一位退休返聘人员。今年新招聘一位较为资深的博士,在企业和医院做过研究。已经顺利考出中级编辑资格。问题或许是,总忙于事务性的琐事,就无力进行真正重要的工作。据说投简历的明年毕业生比较多,有些已经在实习。希望以后能好转。
全家年底在书房的自拍合影
我自己似乎状况不断,但没有大问题。春天感冒发烧,好在第二日就退烧。夏天智齿坏了,又要拔牙。秋天又感冒。冬天自己被菜刀砍手了。四季都有毛病或事故。年底进行预防性治疗,只有十天,身乏嘴苦,有些难受。明年初还有预防性治疗,据说伤口20天不能见水。除了伤病外,丢了个皮夹子,钱不多很麻烦,需要补办身份证和挂失信用卡。手机也出故障,特别到海外,有部真坏了,需要修手机,而且前半年的步行记录没有了。预防性的措施,还有配眼镜。
今年的运动记录有些小问题。中间手机坏了,先前的记录没有了。1到6月,日均步行8.1公里,11596步。7到12月,日均7.7公里,12900步。因此年均约7.9公里,12248步。单日最高值是16.6公里,27702步。周平均最高是9.9公里,16560步。月平均最高也是9.9公里,17753步。这些记录空前,甚至可能绝后。
由于有在意大利的瘦身,回国后虽有反弹,本年度内体重仍减少了20斤。希望明年继续努力,维持在比读大学时轻10斤的水准。
休闲
过去一年到处奔波,小说读了不少,基本上乘一趟飞机就看完了一本。都是描写大学生活的小说。计有《双山》《洗澡之后》《勇往直前》《大学春秋》《牵牛花》《生命与爱情》《马兰草》《大学时代(上、下册)》《诗人之死》《魂兮归来(上、下册)》《紫色学历》《我的大学》《求》《求(第二部)》《人啊,人!》《何直教授》《土壤》《一个探索美的人》《女大学生》《精神隧道(中):晕眩》《无爱的情歌》《空中的足音》《真》《大学城》《大学恋》《精神隧道(上):侏儒》《悬空的十字路口》《承担:六〇后大学生》《裸体问题》《脑裂》《大学梦》《婉的大学》《北大女生》《大学逸事》《教授楼》《精神隧道(下):心界》《教授罗恒》《北大男生》《关关雎鸠》(赵孟) 《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关关雎鸠》(蔡小容) 《三人行》《所谓教授》《教授的黄昏》《鱼肠剑》《缺氧》《大学是座城》《关关雎鸠》(王刚) 《弦歌》《教授之死》《上邪》。准备读《收获》年度长篇小说奖作品《应物兄(上、下册)》,邮购的书还没有到。这些只是我找到的大学题材小说的一部分。顺便自我炫耀,小说的搜索足见资深研究者的功力。
小说之外的书读得就很有限了。读了《剑桥意大利史》《意大利人》《极简欧洲史》《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和《恺撒传》。重读了华夏经典《诗经·国风》《诗经·小雅》《离骚》《列子》(补记)。及莎士比亚两部剧作Julius Caesar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另有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和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正在读《安东尼传》。明年的旅行应该会减少。适当增加非小说的阅读。
今年开始听书。听30多部史诗和小说的介绍,到The Scarlet Letter,手机坏了。修手机之后,原来存的音频文件都没有了。机缘巧合,开始听中文,一些禁书的介绍,还有几本全文。年底恢复听英文名著概览。跳过了所有小说,开始听社科类的几部名著。真可谓光芒万丈长。反复听许多次。接下来准备听十余部剧本的阐述。
在3D影院看了电影《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碟中谍6》和《海王》。在电脑上看了《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洛城疑云》和《尤里斯·凯撒》,重看了《鹿鼎记》《致命伴旅》和《埃及艳后》。在飞机上看《捉妖记2》,还有许多片子记不住了。
仍然在有机会时观光拍照。1月到南宁,看看广西大学部分校园。3月在无锡,重游了梅园看到了梅花,还去了拈花湾小镇。4月到广州,看了中山大学校园和另一些不太知名的景点,照片还没有整理好。4月在柳州开会时,偷闲观光,也算是走马观花看了柳州。5月在北京,专程到北京大学校园,看了未名湖和博雅塔。7月到哈尔滨,住在江边,俯瞰江景,也在江桥上走走,看松花江。8月在北京怀柔,浏览当地名胜。本市散步,浮光掠影看了嘉定,新去的公园有长风公园、静安公园和日晖绿地,还匆匆看了复旦校园。
同事同行外的交往很少。同学有几次聚会我都错过了。有次去贵州毕节聚会,没能参加,特别遗憾。与当年去厦门的驴友吃顿饭,之前因迷路错过个饭局。另外参加了一次校友聚会。
写博客兴致很高,毕竟容易,而且也有话要说或者有事情要记录。一年写了347篇,略高于去年,几乎每天一篇。博文主要包括风景照片、读书札记、往事回忆、生活琐事等。博客没有什么特殊原则,就是兴致导向,坚持spontaneity,包括无目的、无目标、无规划等。总之,blog for blog's sake。
后记
开始这个回忆系列,已经过去5年。60年的回忆,完成了30年,正好一半。未来五年希望能继续写下去。我55岁,少则5年多也不超过15年后,就要退休。
年终时,刘德华在香港的演唱会上突然失声,无法终场,在台上泣不成声。这种变故,按现代商业原则是违约,依传统梨园规矩为失场,不论有何原因都是重大过错。以勤奋敬业闻名的刘德华,若不是走投无路,断然不至于如此。毕竟他已57岁,艺人老去,英雄末路。“最是人间留不住”,“运去英雄不自由”。或许,“老冉冉其将至”之时,主动离场才能保住体面。
抄儒道释经典的几句话,以期先贤的加持。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 (《老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过去已经写过33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