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年 精选

已有 13914 次阅读 2014-12-27 09:25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照片, 回忆, 成长

五十一岁。过去十年中换了两次住处,五年前入住现在徐家汇的房子。女儿在BU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春季入学,目前已经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尚有综合考试留待明年初。

 

 

8月在机场送别女儿入登机口前合影

 

在上海大学力学系任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6月到密西根参加27全美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做分组口头报告。随后应邀访问土耳其Celal Bayar大学一周,与该校校长Pakdemirli教授领导的运动结构振动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商讨了下一步的合作。

 

作为组委会主任,负责7月召开的第四届动力学、振动和控制国际会议(ICDVC-2014)务事宜。办会过程中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支持和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的配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自愿者也为会议作出了贡献。主办这个会议,我们课题组成员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对我们的课题进展都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主持ICDVC-2014开幕式

 

ICDVC-2014期间本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

 

教学

 

主讲本科生课程《理论力学1,2(40+40学时,35+35)、《高等动力学》(30学时,21)、《混沌及非线性思维》(3轮,每轮20学时,232+150+150)和《工程中振动问题》(4轮,每轮10学时,30+30+23+22)。主讲硕士生课程《高等动力学》(40学时,9)博士生课程《高等力学引论(动力学与控制部分)(12学时,12)。这些教学工作量,与我20年前差不多。但现在班比较小,而且有助教。教学秘书排课时对我这种老教师也比较照顾,尽量把不同班级的课排在同一天。最多时一天八节课,效率很高。

 

上半年辅导11学生准备参加X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ntest,其实是理论力学竞赛。学生的理论力学课也是我上的,辅导比较容易接口。与其他老师一起带喻立、袁天宇、王彬三人赴白俄罗斯参赛。在个人考试、个人团队均计分的Theoretical Competition环节,上海大学队获place II,三位学生分别获catecory I,II, III个人奖;在团队项目“Brain-ring” Competition环节,上海大学队获place IV。后来,袁天宇被北京大学力学系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生,导师王建祥教师。王彬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喻立考取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生。11届上大大类招生后首届力学专业是黄金一代,不仅空前,也可能绝后。他们赶上研究生推免制度变化,推免名额由6、7人减少为3人,而且都可以推荐到外校。这样就没有直接读本校研究生的了。参加竞赛辅导的梁楚楚、史召宇等,考取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生。她们也是我混沌通识课上的学生。史召宇也能推荐到北大力学系,但她拿不到推免名额。

 

与薛纭教授合作的《理论力学(第二版)在上半年出版。发表教学文章3篇。《关于平面运动刚体两点速度和加速度关系式》在分析了欧美苏联和国内名家教材对刚体平面运动的各种处理的基础上,给出一种较为独特的处理方式。这个工作在与白俄罗斯力学竞赛同时举行的研讨会上报告过。我本来打算报告俄文理论力学教材汉译本对中国教材和教学的影响,但可惜没有时间准备。我们的教材也是用该文提出的方式处理相关内容。第二作者的《混沌摆的建模和仿真》,是对一个混沌教具的数值分析,

 

本课题组的另一位老师丁虎博士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随后晋升研究员。他是我的第二位非在职博士生(第一位非在职博士生杨晓东去年获得优青)2005年秋入学,2008年春答辩后留在课题组工作。上半年第20位博士生夏丽莉、第八、九位硕士生王昊和马国亮答辩。博士生姜文安和柳爽获国家优秀奖学金。夏丽莉为在职博士生,回河南教育学院物理系工作。王昊在中船重工704研究所从事减振降噪抗冲击工作。马国亮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下半年第21博士生张国策答辩。张国策入本校数学博士后站(联系导师李常品教授),继续在课题组工作。我个人不提倡这种模式,完全是由于张博士的特殊情况个案处理。第一位全职博士后陆泽琦进站。博士生严巧赟、袁天辰入学,硕士生黎崛岷、李响入学。担任钱伟长学院大二沈泽皖同学的一对一导师,他大三将分流到力学系。

 

再次申报十年前得过的“宝钢奖教金”,学院没有通过。

 

科研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利用非线性加强能量采集的研究。有工作发表于JSV, CNSNS, MRC等期刊。最核心的创意应用内共振,只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交流。相关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的论文都在准备、审稿或修改中。

 

运动结构方面有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工作。基于超临界流动输液管两项截断模型,揭示了内共振伴随的双跳跃的演化过程,发现随着线性项参数的增加实现内共振并再度离开,幅频特性依次呈现软特性、双跳跃和硬特性,结果发表于IJNM。这一结果启发我应用内共振加强能量采集。建立了多自由度非线性陀螺系统多尺度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以此在四项截断时验证了前一结果,发表于JSV。对于轴向变速运动弦线,以运动弦线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无限多内共振(1:n, n=2,3,...)共存对稳态响应的影响,提出问题甚于解决问题,发表于ND

 

积极筹备实验室,并尝试开展实验研究。开始注意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有了振动控制方面实用新型专利两项,暂时还没有发明专利。

 

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杨绍普教授领衔的英文版专Dynamics of Vehicle-Road Coupled System,我是第二作者。该书海外版2015年由Springer出版,中文版已于2012出版。

 

运动连续体稳定性和混沌的工作获教育部自然学科二等奖。参与杨绍普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维载重车辆-道路耦合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研究”结题,并被评为优秀。上大力学学科向上海市力学学会推荐申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我自己觉得不够,但仍推荐了,但学会没有通过。无新的课题立项。

 

休闲

 

对写博客兴趣大增。贴出博文超过过去五年总和。特别是喜欢贴拍摄的照片。

 

节日或周末游览沪上公园,步行范围内的光启公园、徐家汇绿地、衡山公园、番禺绿地和漕溪公园,较远的古漪园、醉白池、上海植物园、大宁绿地、桂林公园。

 

阅读仍然带给我很大乐趣。包括但不限于我在博客里说过的《神曲》《失乐园》《浮士德》《百年孤独》《宋诗选注》《宋词选》外,还有时常翻阅的《李太白集》、《稼轩词编年笺注》等。还在读《世界文明史》,已经读完第四卷,将要读完第一卷(没有完全按次序读),长些知识,也受到启发。乘地铁时在读色诺芬的《长征记》,挺吸引人。同时也在读本关于数据和预测的通俗读物《信号与噪声》。

 

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读书札记性质的文章《中国古籍中的初态敏感性和混沌》。其实若有时间我很想写本比较好玩的书,《混沌的科学与文化》。




2014年度盘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854213.html

上一篇: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年
下一篇:对《围城》的一点索隐 (1993)
收藏 IP: 101.80.223.*| 热度|

25 武夷山 冯新 王善勇 徐耀 杨正瓴 张球新 黄永义 袁天宇 韩玉芬 庄世宇 俞立平 鲍博 赵凤光 卢东强 高义 周士贵 黄仁勇 王德华 杨生茂 qzw biofans eastHL2008 shenlu xdlwd086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