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庙的历史极其漫长,似乎可以上溯到孔子逝世之时。最初是因宅立庙或以宅为庙,因此孔庙是孔宅的一部分。直到1300年(大德四年)前后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时,孔庙与孔府分开,且孔庙修建依据王宫之制。孔庙最终规模在1500年(弘治十三年)前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中兴时形成。随后又多次毁损和重建,目前的建筑似乎是在1730年(雍正八年)建成,此后仍有不同规模的修缮。
金声玉振坊是入孔庙的起点,典出“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 ”
棂星门,建于1415年(永乐十三年),1754年(乾隆十五年)改为石柱铁梁,棂星门三字为乾隆所书。
太和元气坊,典出李纲《题李伯时三教图卷其三》“素王峨峨,万世所师。太和元气,逝者如斯。”
圣时门,典出“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孔庙正门始建于1415年(永乐十三年), 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
弘道门,典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始建于1377年 (洪武十年),为孔庙正门,1415年(永乐十三年)成为二门。清初名“天阶门”,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钦定为“弘道门”
乾隆题写
奎文阁
大成门,典出“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孔庙最后一道大门
雍正1729年(雍正七年)原创的楹联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杏坛,典出“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 1024年(天圣二年)设杏坛”。金代于杏坛上建亭。1267年 (至元四年)重修。1569年 (隆庆三年)改造重檐方亭。现存结构建于清代,乾隆题匾。
大成殿,孔庙正殿,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宋徽宗1104年(崇宁三年)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典出“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现有结构为1724年(雍正二年)重建,“大成殿”三字为雍正御书。
“生民未有”为雍正1725年(雍正三年)御书,典出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下》)”。两边楹联为雍正1729年(雍正七年)撰题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万世师表”为康熙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御书,典出“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楹联为康熙撰乾隆书
气务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圣集大成”为嘉庆皇帝于1799年(嘉庆四年)御书,典出:“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德齐帱载”为咸丰于1851年(咸丰元年)御书,典出 “仲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复帱。(《中庸》)”“斯文在兹”为光绪在1875年(光绪元年)御书,典出“子谓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之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合?(《论语·子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