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那个手忙脚乱的新入职教授,现在神闲气定地当稳了教授。如果从读大学本科算起,已经入行30年。没有功劳有苦劳。这是高校教授职业的吸引人之处,年轻时需要竭尽全力,功不唐捐,有了专业品牌和经验,后面就容易些。年内满47周岁,女儿还在读大学。家住3/4/9号线的宜山路地铁站旁第五个年头,因为家庭的变故,准备换房子。职场上,前几年几乎都在抢关夺寨,三年拿了两顶“帽子”,这一年节奏完全慢下来了。或许多少是前两年的惯性,又折腾立项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但从大趋势上看,前些年的“其疾如风”“侵掠如火”,正在变成了“其徐如林”“不动如山”。
教学
用西本中唱的方式双语教学,给机自学院2009届的学生讲“工程力学A(1) (2)”,各30学时,共60学时。学生分别是近九十人和五十多人,都比前一轮有所减少。有些(或许是少数)学生主动选双语,也有些学生其实是选不到其他的班,只好勉为其难地来。还承担着一般力学专业博士生的“非线性动力学”和硕士生的“高等动力学”两门课,学生都只有三、四位。
广义的教学还有两次讲座。三月应孙庆平教授邀请,为香港城市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讲非线性振动的基础知识,Brief Survey of Nonlinear Oscillations。讲座的挑战性是要用英语讲,孙教授说如果都是华人可以用汉语,虽然PPT用英语。结果马上要开始的时候来了洋人,只好用英语,听的学生有二十人左右。讲座后来有所扩充,在境内的高校也讲过,并且整合进力学所的博士生课“高等力学引论”。去年把PPT改成汉语,增加了隔振减振的例子,成为本科生“振动力学”两学时课的教学内容。打算写篇教学文章探讨普及非线性振动的尝试,但一直没有写。另一次其实是给青椒的职场指导。六月,上海大学理学院青联会组织“杰青话成长”畅谈会,我是主讲人之一,讲《选题和定位》。我不喜欢对年轻人讲职场经验。因为最理想的其实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顺其自然。当然,要对现实有一定妥协。如果有学生问到,我也乐于回答,但不问就不说了。这种职场指导性质的报告,我记忆中只做过四次,另三次都是讲我本人的职业经历,一次是在课题组学生返校聚会时讲的,还有两次是在外校对青椒讲的。如果说我的分享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那应该是展现了一系列失败,当然也伴随着偶尔的成功。例如,拿到自然科学基金之前有三次失败的申请。
硕士生没有招生。当年学科规定每人每年招一个,我觉得那样太麻烦,就一年招两位另一年不招,当年就是不招的年份。博士生招了五位。原因是“长江”合同中有招生名额不受限制的条款,所以当年有7位申请者与我联系,我都答应了。后来研究生部及其主管副校长认为人事处出面与我签的工作合同中该条款超越了人事处的职权范围。经过校领导斡旋,同意我招5人,柴元、梁思辉、彭丽、翁德纬和张海娟,都是9月入学;另外两位申请者转到其他导师名下,其中一位共同指导的在2012年又转回给我。这些人中,只有柴元是应届生,来自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4月毕业后去上海电力学院工作。曾在教学比赛中获奖,教学受学生欢迎。后来梁思辉和翁德纬因为身体原因中途退学。彭丽入学时是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由丁虎协助指导,2015年6月毕业仍到上师大任教,现为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海娟入学时是安徽工业大学教师,2016年12月毕业后任回安徽工大工作,现为机械工程学院制图教研室教师。
3月,硕士生冯少东毕业到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他被评为2010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还申报了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但未成功。3月毕业的还有博士生王波,他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作,现在是机械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负责人。在校博士生唐有绮获2009-2010年度上海大学博士光华一等奖学金,在校硕士生李彪获2009-2010年度上海大学硕士光华二等奖学金。丁虎的学位论文获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他2008年答辩,2009年申报。
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了两篇国外教材的评介文章。学习了Ginsberg教授赠阅新著《工程动力学(Engineering Dynamics)》和Moon所著教材的第2版《应用动力学(Applied Dynamics)》,写了《两种中级动力学教材的最新修订》。还介绍了分析力学的3部经典著作,1904年初版于英国的Whittaker的《质点和刚体的分析动力学教程附三体问题导论(A Treatise on the Analyt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and Rigid Bodie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ree Bodies)》、1949年出版于德国的Hamel的《理论力学:一般力学的统一导论(Theoretische Mechanik. Eine Einheitliche Einfuehrung in die Gesamte Mechanik)》和1961年出版于俄国的Lurie的《分析力学(Analytical Mechanics)》。最后一种看的是英译本,不懂俄文。全文见《分析力学的3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另外,前一年在力学课程论坛上的报告《关于新版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被网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在12月发表,标题改为《《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新旧版本比较》。
参加两个教学会议。一个是本系的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五月底在崇明开。另一个是11月上旬在成都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在工程力学分会场作报告《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这个报告后来修改后在期刊上发表。年底时,我与戈新生教授等三人合作的教材《理论力学》被评为2010年度上海大学校级优秀教材。
“精品”
当年在教学上最主要的成绩是立项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力学”。那是“质量工程”的最后一年,以后就没有精品课程这个教学项目了。
申报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初看几乎不可能。一方面的困难是人手缺少。精品课程建设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活动,所以申报团队几乎是全系的教师。大家提供材料都很支持,但我不好意思劳烦其中任何人做申报相关的事情,因为申报未必能成。系里教学秘书宋丽芬共事多年,有时候请她帮些忙。能指派的只有算我研究团队成员的丁虎,但他还没有上课。事情基本上都是我的研究生做的,特别是课程网站由博士生王波完成。这也形成了惯例,以后有申报需要上传之类事情,都找学生帮忙。
另一方面的困难是基础薄弱。我们原来准备报理论力学的国家精品课程,而且已经入选了上海市精品课程。后来才听说理论力学已经没有名额了,基础力学只有工程力学尚有名额。好在除了力学和土木专业外,其他各专业的理论力学都称为工程力学,所以申请工程力学也无不可。那年正好开了口子,课指委可以推荐校级精品课程直接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连校级精品课程都不是,要先立项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主管教学的叶志明副校长以及教务部门支持下,也在教育部课指委负责人洪嘉振教授和秘书朱本华副教授帮助下,总算取得了申报资格。
在那种情况下,仍然去争取,真有些“偏要勉强”的意味了。或者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真不是我的一贯风格。最后工程力学这门课六家申报上了四家。带头人都很熟悉,同济大学的徐鉴教授,北方交通大学的汪越胜教授和四川大学的王清远教授。应该说,如果只上三家,我们出局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料之中。我们按照当年钱老面授的机宜,“方方面面努力”(参阅《既开风气又为师—我所知道的钱伟长院士》)。而且运气也不错,“人努力,天帮忙。”终于赶上了末班车。
因为这门国家精品课程,当年再次获得理学院的“院长奖”,这次是集体奖。前两年,分别因为拿到“帽子”都获得了个人的“院长奖”。个人奖奖金一万元,在理学院算是大奖了。事不过三,后来就没有拿过。主要因为这门精品课程,当年的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安排我发言,《在上海大学庆祝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的发言》。教师节前两天到上海市委党校参加“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但具体内容完全没有印象了。推测是上海市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讨论,这种宏观的事情与普通教师关系不大,更何况,“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传说是北京大学朱照宣先生的话,不知道是否属实。
精品课程立项还有个副产品,“工科专业基础力学教学团队”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当年第三届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本来没有打算申报。后来有关方面给个申报机会,系里让我负责申报。前面说过,精品课程包括全系的教师,所以基本素材都有。连夜写本子,忙一通宵,第二天交卷。这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通宵开夜车工作。因为是“质量工程”最后一年,获批市级团队而没有推荐申报国家级团队,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当然,也没有什么遗憾,这个团队属于意外收获,本来并没有打算申报。
在申报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过程中,发现同事和学校对这种教学项目不是特别重视。在“工程力学”立项之前的四年里,上海大学只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与上海大学这种比较强的211大学地位完全不相符。国家级教学团队只有两个,也不应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很少。我自己的观察可能有两点原因。客观的原因是上海大学没有行业背景,综合实力也弱于绝大多数985高校。在学校机制方面的问题是,往往把教学项目和奖励当成学校内部的奖励,而不是校际竞争的标的。因此学校初评是行政导向而非学术导向。现在后一方面可能有所改善,学校的初选都是请校外专家。
研究
研究工作仍然围绕运动结构进行。前段时间一直关注轴向运动细长结构的横向非线性振动方程,Mote提出一直不带积分项的形式。还有是Kirchihoff的静态弦线横向非线性振动对运动结构的推广,是带积分项的形式。奇怪的是,逻辑上,这两种方程可以互相退化,在不同条件下,都能从一种导出另一种。因此只能与横向与径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进行比较,耦合模型解析分析比较困难。丁虎来了后,我们可以数值求解偏微分方程,因此可以用数值解比较。因为Mote的模型已经广泛采用,所以同行对我们的工作不是很care。我们先退回更基本的问题,静态弦线,论文发表于德国的期刊Achieve of Applied Mechanics。运动弦线的情形我在加拿大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报告。但我觉得真正被认可还是要发表在美国特别是ASME旗下的期刊。经过努力,轴向运动黏弹性梁受迫振动的两种模型比较,发表于JVA,这可以作为本年度的第一个主要工作。后面还有更多的相关工作,如超临界的非直线平衡位形和在非直线平衡位形邻域的微幅振动频率等,在都表明Mote模型那种不带积分项的形式,误差比带积分项的要大。
第二个主要工作是变速运动黏弹性Timoshenko梁的动态稳定性。众所周知,Timoshenko梁的运动需要横向位移和截面转角描述。在振动教科书中,静态弹性Timoshenko的位移和转角方程是可以解耦,变成两个彼此独立的方程,而且具有相同的形式。静态黏弹性Timoshenko梁和轴向运动弹性Timoshenko梁也是如此。有趣的是,轴向运动黏弹性Timoshenko梁的位移和转角方程不能解耦,必须联立求解。我们用多尺度法进行分析,派生线性系统仍可以解耦,所以还是能导出可解性条件,进而在参数空间中确定稳定性区域。论文发表于JSV。
第三个主要工作属于发展一种非线性陀螺连续体的渐近分析方法。这次是处理轴向变速运动黏弹性弦线,而弦线的本构关系是有标准弦线固体模型给出。本质上近似解析求解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与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联立。侧重方法,所以投了数学期刊。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年初启动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面内平移板横向振动”。应该是前一年申请,但2019年回忆2009年时没有记录。作为境内合作者参加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申请,没有通过函评。
参加学术会议比较多,那可能成为以后的新常态。三月到香港大学参加沪港力学论坛,应邀做Distinguished Lecture,Transverse nonlinear vibration of axially moving viscoelastic beams;应Lim教授邀请,顺访香港城市大学一周;也如前所述,到香港科技大学给研究生讲次课。五月在杭州参加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ynamics, Vibration and Control,担任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 General session Chair和Mini-Symposium Chair;并承办第四次会议,在闭幕式上欢迎大家四年后到上海,Welcome to ICDVC-2014 in Shanghai University。会议结束后,有些专家到上海大学参加Academic Day of Fractional Dynamics and Control,我也旁听一下。六月,在徐州和上海参加The Four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linea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做分组报告,Bifurcation and chaos of an axially moving parametrically excited viscoelastic beam。七月在大连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四届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做大会报告,面内变速运动黏弹性板的非线性参数振动。八月,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参加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和应用的新进展研讨会,其实是陆启韶先生的七十寿庆;在开幕式上发言,《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和应用最新进展研讨会开幕式的发言》,并做特邀报告。十月在广东韶关大学参加第九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临时准备个大会报告,分析力学历史-积分不变量的发现;也主持大会报告,《第九届分析力学会议大会报告后半场下半段的发言》。十一月,在台湾云林大学参加两岸三地动力学与振动研讨会,担任科学委员会成员,并做报告,Nonlinear parametric vibration of in-plane accelerating viscoelastic plates。还参加基金委在北京举办的汇报评估会议,一月,“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重大研究计划2009年度学术交流会;十二月,2010年度数理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术交流、评估暨专家咨询委员会扩大会议。另外,五月在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学院报告;十月在湖南大学汽车与运载工具学院报告,轴向运动黏弹性梁的横向非线性振动。
科研方面两个重要的奖项申请都没有成功。作为参加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整个过程波澜起伏,过了函评和会评两关,但终评没有成功。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场景,记忆犹新。我在晚上乘飞机赶去准备翌日的答辩,遇到大雨,驾驶员似乎想冒雨强行着陆,没有成功,再猛然把飞机拉起,后来只好备降附近的机场。雨停后再飞,到达已经是后半夜。安排接站的车已经没有,出租车也没有,只好上辆“黑车”。行驶中,驾驶员下车去换了车牌,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大雨后路况不好,在一个有积水的大坑边急转,差点儿翻车。快到达时司机又不认路,好在有出租车了,下来换辆出租车,总算是到了地方。报奖过程中学到许多东西,既有教训,也是难得的体验。
另一个挫折是申报政府特殊津贴没有成功。在2004年和2006年两次没有通过学校初选后,这次通过了学校的初选,不过在上海市没有通过。当时主管人事的副校长是吴松教授。他从上海交大调来,在交大时负责研究生院工作,我申报优秀博士论文就在他领导下工作,因此也算是我的老领导。我找吴校长了解情况。他直接告诉我,上海市的会评他去的,他在上大的三位候选人中选了文科的一位教授。不同学科没有可比性,其实谁上都行,我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
拿到两个小的奖项,主要是基于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分析力学方面工作,也有轴向运动结构守恒量的工作。八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有限和无穷自由度系统的对称性和守恒量”,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翌年获自然科学二等奖。四月,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机电耦合系统的对称性和积分方法研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服务
编委会兼职方面,担任《力学学报》《力学学报(英文版)》特邀编委。继续担任《力学与实践》《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力学进展》《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力学和数学(英文版)》和Cognitive Neurodynamics编委。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
完成大量审稿工作。期刊包括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力学学报》,Acta Mechanica Sinica, Acta Mechanica,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力学季刊》《力学与实践》Nonlinear Dynamics, 《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机械强度》《航空学报》《兵工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Chniese Physics Letter,《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中国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等。
学会兼职方面,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编委,并在十月到大连参加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扩大会议。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参加多种基金项目函评,某些人才项目的校内评审,以及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函评会评。
五月在上海老站饭店,参加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中国区校友联谊会暨成立大会。多数人不认识,熟悉的只有肖寒松。在任系主任Jean W. Zu也参加了会议,并赠送大家纪念品,一件有系里logo的文化衫。这个其实不属于服务,但记录在其它地方似乎更不合适。
家事
家里的多事之年,而且几乎是以丧事开局。罹患癌症的父亲在春节前几天去世。他是在前一年春天准备做白内障手术例行检查时发现肺癌,已经是晚期。因年事已高,身体也虚弱,手术放疗化疗都不可能,故没有穿刺检查。多次痰检,疑似有癌细胞,但肿瘤医院与胸科医院的专家意见不一致。因此总体上是癌症晚期,但类型不清楚。曾服用靶向药物,但副作用太大,奇痒难忍。后来只是服用汤药。到了当年,喘气已经很困难,需要不时吸氧,其他似乎还正常。本来觉得过春节应该没有问题。不料在睡梦中平静离世。在最后的日子里没有强烈的痛苦,算是种造化了。在小姑妈的孩子帮助下,办理了父亲的后事。没有麻烦单位,亲属参加了追悼会,我致《悼词》。
父亲治疗期间,父母与我们同住。他们住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家时就住在厅里。母亲已经非常健忘,父亲在时,基本上是父亲指挥,母亲做事。父亲走后,母亲已经实际上已经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与我们同住。父亲刚走时,母亲很伤心,但不久似乎就忘记了。遗忘是种保护,甚至是种治愈。她每天到楼下的小区院子里,与同龄的老人健身锻炼。在家时看看报刊电视等。我们还专门给她定份报纸,虽然后来发现看不看其实对她没有区别,完全记不住看了什么,但也不失为消磨时间的方式。
因为母亲要长住,女儿总住在厅里不是长久之计,再次准备换房,需要三个卧室,外加书房,要四室户。大多数周末都在外面看房子,真是阅房无数。最初准备在郊外买,可以买大些的房子。主要看宝山校区附近的别墅。有初步意向还陪母亲一起去看。她觉得平房不安全,坏人很容易闯入,不敢一个人在家。住在郊外,妻子上班确实不太方便,因此放弃了买别墅的计划。
因为环境比较熟悉,而且看房方便,还是决定找徐家汇地铁站附近的高层二手房。看中套顶层的复式,视野非常好,而且可以装个大玻璃房。位置差强人意,离徐家汇中心区略远,离地铁站也不近。准备买时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又看了些房子,最后看中目前的住所。虽然是三室,但厅可以间壁出间卧室。房价比较高,但装修的地板等尚好。简单装修就可以入住,装修费用不大。预算缺口很大。正好学校房贴政策变化,有笔补发的房贴,把新客站附近入沪买的第一套房子卖了,再借了些钱,总算把房子买了。
虽然简单装修,仍比较麻烦。地板保留,重新吊了顶做了墙壁。都是妻子在打理。装修质量不如当时住的房子,毕竟不是毛坯房从头开始。装修年内完成。每个周末夫妻两人去打扫清理,翌年春节也在干活。还有配家具,并留段时间挥发有害物质。翌年五月才入住。
女儿
女儿还在读大学。学渣特征愈发明显。大二下已经有两门主修专业课程挂科了。虽然我不愿意干涉她的学习,还是找她谈话,有训诫,也有建议。其实也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好在否极泰来,后来的学业多少有些回升,至少没有降级之虞了。
除了读书之外,参加些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年初到期刊编辑部实习两个月,帮忙修改文章主要是参考文献格式,核对参考文献等。最后两个月起,作为自愿者参加美剧的字幕制作,一直干到翌年年底。虽然主修副修专业课程成绩都不好,英语还是一枝独秀。年中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三等奖。
她自己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到奥兰多参加迪士尼的国际学院项目半年。有些课程学分可以抵主修专业的学分(这也是她积点提高的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同时在迪士尼乐园的餐饮和销售部门打工。学生自己负担国际旅费和学费,打工按最低时薪标准取酬,能覆盖生活费。她通过了入学的面试选拔,口语算是比较好的,可以去餐饮和销售工作,直接面对客人。英语差的只能戴上面具扮演吉祥物。
到美国后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冲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科目是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就是了解美国的文化社会经济。这种适应我也完全理解,像我到伦敦、剑桥、牛津、雅典、罗马、纽约、波士顿,都有种亲切感。这或许就是文化的作用。
刚到美国的主要困难是孤独,她与人交往启动比较慢。后来的困难是在餐饮业干活辛苦,虽然洗碗有洗碗机,但倒垃圾时垃圾袋很重。转到销售部门就好多了。接待顾客,检查存货,安排上货,出租轮椅等,基本上都是有些智力和语言含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她游刃有余。课程学习比起数学专业也简单多了,轻松地拿到全A。工作之余可以游玩。工作福利之一是所有迪士尼项目免费,而且还可以免费带一位朋友一起玩。也去了迪士尼之外的其他游乐场。
半年美国打工读书让女儿成熟不少,在天性的醇厚外,又多了些忍隐和体谅,也多了些韧性和坚持,当然这方面可能还是不足。其中的原因我不是完全理解。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出笔钱送她去美国当个底层劳动者(我的意思只是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就能让她变得懂事。当然,这也是教育,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教育。我偶然遐想,让她到工地搬半年砖,更不用说到山里种半年地,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大概率不会,因为到迪士尼打工,是她自己的选择。
当时转帖过女儿到美两个月后发的日志,Whatever。所表达的心态,往俗了说,美国式肤浅的乐观主义;也可以说,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就是所谓,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张照片是八月到浦东机场送行时与女儿的合影。她很开心地出发了。女儿每天都跟我们交流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后有兴致,或许写系列博文,“打工在迪士尼”。
阅读
网络发达后,似乎越是没有道理的说法音量越大,而且相信的人也越多,至少表面如此。读了两部书,对这种现象有些新的认识。一部是《乌合之众》,其中有一系列断言,似乎有些道理。“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些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是贫乏,它就越有威力。”“如果没有不断地重复断言―而且要尽可能措辞不变―它仍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当然,我自己或许也只是前述群众中的一员,“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种事情上―宗教、政治、道德、爱憎,等等,最杰出的人士很少能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p. 49)”
另一部是《狂热分子》,其中有关失意者的说法耐人寻味。“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剧改变。”“一个失意的人特别容易看出别人的短处。”“感情奔放的胡言乱语和响亮口号,要比逻辑无懈可击的精确言辞更加引起失意者的共鸣。”“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特别是最后一句,可以解释有些研究达不到职业水准的人,反而声称原始创新。就像我刚入职不久,就注意到,有位从来没有发表论文的老教师,居然说论文有引用才有意义。这个事情印象很深,去年回忆过。此外,该书有关言辞人(men of words)的说法很精辟而且富有启发性。这些人既不知道社会运作的经济社会方面,也不理解人性中的复杂因素;只是他们容易有不平之气,而且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似乎有些像汉语语境下的“知识分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读了Ayn Rand的小册子,The Virture of Selfishness。她的信念是人们理性的利益不会冲突,这其实是她所有主张的基础。人们的不同利益通过交易解决。因此她的理想人格是所谓交易者。“A trader is a man who earns what he gets and does not give or take the undeserved. He does not treat men as masters or slaves, but as independent equals. He deals with men by means of a free, voluntary, unforced, uncoerced exchange—an exchange which benefits both parties by their own independent judgment.”在思想谱系上,她属于古典自由主义或称自由至上主义,这方面也读过本小册子,《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Libertarianism: A Rrimer)》,我赞成书中所倡导的个人选择、个人权利、自发秩序、法治、有限政府、自由市场、和平等。
在台湾某家诚品书店购Routledge Classics丛书中的两册,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Hegel and Marx by Karl Popper和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by Bertrand Russell。罗素的书为愚众和煽动者画了精准的肖像,“The kind of mob that the orator will desire is one more given to emotion than to reflection, one filled with fears and consequent hatreds, one impatient of slow and gradual methods, and at onec exasperated and hopeful. The orator, if he is not a complete cynic, will acquire a set of beliefs that justify his activities. He will think that feeling is a better guide than reason, that our opinions should be formed with the blood rather than the brain, that the best elements in human life are collectiv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小说读得不多。相对多的还是以大学为背景的所谓学界小说。重新看了《围城》。读了史荣生“大学三部曲”中的后两部《所谓大学》和《大学潜规则》。读本关于武侠小说的随笔,《武侠,从牛A到牛C》,作者是理工科的美女博士生。还有毛姆小说Cakes and Ale的汉译本《啼笑皆非》。有段话现在引用很合适。“我认为现在生活比四十年前更有趣味,我认为人也更亲切厚道。……现在我们也许是轻率无礼,粗心大意,但我们襟怀坦白,没有往日那些人那种疑虑重重,所以彼此就容易相处。”不合适的用省略号删去了。
也读些文论的书。读本雅明关于波德莱尔的专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读董桥几册小品文,《浏览这样的中英文》《香港中文不是葡萄酒》《荡漾着优越感的语文》。
继前一年读了《魔鬼经济学》后,又读了同一作者的《超爆魔鬼经济学》,其实是很有趣的设计相关性检验发掘因果关系的书。有许多有趣的案例,这里不说了。还有《米尔顿·弗里德曼传》,更正式些的传记,没有前一年读的弗里德曼回忆录《两个幸运的人》有趣。《超爆魔鬼经济学》的一个案例说明在很多行业天赋不重要,后天的练习更重要。正好《许倬云谈话录》也说到这件事。许倬云应该算史学家,侧重文化和社会史。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是王小波的硕士导师。还有两部书都很有意思,但大部头,太劳神,都半途而废了。一部是上世纪的思想史,The Modern Mind;另一部是美国人历史,《美国人》三部曲。
华夏古籍读的很少,也许随便翻翻没有记录,现在想不起来了。重读了《三十六计》。这是小孩子喜欢的读物,女儿小时候就能一套套说各种计谋,纸上谈兵。不过,她往往自己添加第三十七计,自取灭亡。那真是无意中接近智慧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三十六计施到最后,一定是自取灭亡。
翻阅林语堂的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现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哲学,“To me personally, the only function of philosophy is to teach us to take life more lightly and gaily than the average businese man does, for no business man who does not retire at fifty, if he can, is in my eyes a philosopher. …The modern mantakes life far too seriously, and because he is too serious, the workd is full of troubles.”
影视也算广义的阅读。主要是帮母亲在有线上找连续剧,捎带看了两眼。如《婆婆媳妇小姑(1998)》《新结婚时代(2006)》。电视连续剧还看了《手机(2010)》。吃饭时还看部系列专题片《激荡30年》。电影看了《东风雨(2010)》。与女儿一起看电影The Final Destination (2009)。她在家吃饭时一起看美剧Friends,笑得很开怀。母亲不看,但也知道我们又在看那个大笑的电视剧。
旅游
女儿上半年读书,下半年出国,因此没有全家旅游的机会。我们夫妻两人出去走了两趟。10月去韶关、长沙、凤凰和韶山,11月去台湾。
韶关名胜,“走梅关古道,观丹霞地貌,访南禅祖庭,看西学东渐”。实际只去了两处。看了《雾中丹霞山》,还去了《南华禅寺》,并写了《南华禅寺散记》。在长沙重上《岳麓山》,也到火宫殿吃了臭豆腐,据说有最高指示“臭豆腐还是火宫殿的好吃”。游了《凤凰古城》,还看了城外的《南方长城》,以及溶洞奇梁洞。在韶山看了韶山冲故居,还有滴水洞宾馆。照片在岳麓山爱晚亭后面拍摄。
台湾之行走马观花,一周时间去了台北、云林、嘉义、台南、高雄。观光景点包括台北101大楼商圈,故宫博物院,蒋介石故居士林官邸、野柳海蚀景观区、东北角海岸景观、台湾大学、中台禅寺、日月潭风景区(乘船看沿岸名胜)、云林华山咖啡文化园区、嘉义北回归线纪念公园、阿里山森林公园游乐区(姐妹潭、受镇宫、三代木,观云海平高山茶)、台南盐山盐博物馆、(历经荷兰、明郑、满清三代)安平古堡、赤嵌楼、延平郡王府、高雄出海口西子湾风景区、爱河乘船观夜景、三义木雕博物馆及老街、孙中山纪念馆、中正纪念堂及自由广场等。照片拍得很少,也没有贴;游记只写过《中台禅寺散记》。行程之外两件事印象深刻。抵达当天晚上,发生地震,入住的酒店高楼震感强烈。大选中发生枪击案,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几乎看不到其他新闻。合影在高雄西子湾拍摄。
过去已经写过44篇的链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