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回忆录》结束于二十世纪,二十世纪的文学构成下册的第二部分。与19世纪按国别展开不同,20世纪文学按照流派展开。对现代派文学,我了解较为有限,读过《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
首先要说明,作者虽然按流派展开叙述,但并不赞成主动发起的流派,后来被研究者归纳概括的流派另当别论。作者对未来主义的三点感慨其实不限于未来主义,适用于所有主义。“一,文学艺术最好是各行其是,听其自然。提特定主张,一伙人合在一起看,注定要失败的。凡主义,都是强扭的瓜,不甜,烂得也快。二,谈主义,是一种现代病。试看古人,从雅典到文艺复兴,都不标榜主义。因为主义总是一种偏见,甚至是强词夺理,终归是自我扩展,排除异己。三,正好是这种自我扩张的强词夺理,注定该主义的局限性,使之无法融会贯通,不能贯通,其机能就弱。凡主义、流派,都不可能繁荣一百年,至多几十年。(p. 821)”“标举一种‘主义’,当然是自觉的。完全自觉,就不免做作。(p. 1050)”尤其不赞成以“主义”之名党同伐异,毕竟现代主义许多流派动辄就要打倒某些经典作家。“一种主义和一个人一样,靠排他,总是寿命不长。所谓创作,是自我的完美、升华,要完美、升华,总要汲收,哪里能靠排斥别人。……艺术上不存在谁压倒谁,谁吃掉谁。(p. 835)”“你要走新路,请便。但走之前,不要把别人打死。艺术上从来没有你死我活,只有你活我活。(p. 952)”因此,“不做大成者,要做先驱者。一入流派,就不足观。所谓时髦,就是上当的意思。(p. 766)”作者也承认,即使在相同流派中也是风格各异。“西方文学团体有个特点:每个团派里,各有个性,这很有深意。(p. 1025)”或许作者对现代派评价偏负面。“现代艺术,流派,越来越多。这是个坏现象。上次讲过一个公式:直接—概念—观念。从希腊到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人类可以划在直觉时代。直觉的时代,很长,后来的流派,都想单独进入观念,却纷纷掉在时空交错的概念里。(p. 1065)”
在讲具体流派之前,有总论性质的4讲。第58讲概述世纪初各国文学,包括英国的康拉德、威尔斯、高尔斯华绥、萧伯纳,美国的伦敦(补充)、刘易斯,法国的罗兰、克洛岱尔,德国的凯泽,俄苏的马雅可夫斯基、皮涅克,意大利的帕皮尼,西班牙的伊巴涅斯、贝纳文特等。第59讲概述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先锋派,不是单一的流派,是许多反传统文学的种种流派的总称。(p. 756)”反传统的时代背景是“当十九世纪快结束时,世界各国知识分子对现实都不满,精神苦闷、消沉、悲哀,所谓世纪末的悲哀。中老年知识分子退回内心,守住自我,统称个人主义。年青知识分子喜欢标新立异,倾向……无政府主义(p. 756)”。其哲学或思想根源的非理性主义来自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文学特征包括强调表现自我、人物形象模糊、用具体感觉表达抽象概念的象征手法、意识流、荒诞。随后两讲是影响二十世纪文学的哲学家,柏格森,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荣格和阿德勒,也提到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其实第62讲还讲了尼采,虽然标题是象征主义。
第62和63讲解具体的流派,象征主义和意识流,同时可能也是不同流派的共同基础。先是出现在19世纪的象征主义,是现代、后现代的文学起源。“象征主义以为现实世界后面,隐藏着理念世界;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始终停留在事物表面,不能深入理念世界。(p. 801)”代表人物是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艾略特、梅特林克、兰波、叶慈等。象征主义有超越性的追求,最后就到了宗教和神秘的王国。意识流也是起源很早但在现代派文学中广泛采用。“意识流不结盟、不标榜,发展得很自然、很健全,大家一声不响地写。(p. 808)”代表人物都是小说大师,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芙夫人,美国的福克纳。
接着3讲是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和卡夫卡。未来主义由意大利的马里内蒂创始,“歌颂机械文明,进取性的运动,歌颂速度,描写大都市,朝拜都市文明,盲目歌颂战争,从都市和战争中发现美:机械美、速度美。(p. 822)”“反对因循守旧,嘲笑古典主义和温文尔雅。他们又是反资本主义的,认为资本主义贪婪、吝啬、胆怯、狡猾、吹牛、凶残、自私、扼杀天才、污染世界。(p. 829)” 代表性作家有法国的阿波利奈尔、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波洛克。绘画中也有未来主义。在作者看来,“未来主义随时代而起,并非领导了时代,所以未来主义不过是当代主义。未来主义,没有远见、预见,不成其为先知。他们没有灵感,不配称为先知。(p. 842)”表现主义是小说、诗、戏剧中都采用的手法。共同特点是“批判社会弊端,刻画人性,以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的细节来描写,……描写内心恐惧、困惑。(p. 843)”代表人物有戏剧家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凯泽、美国的奥尼尔,诗人捷克的魏菲儿、德国的海姆,以及小说家奥地利的卡夫卡。66讲专门讲卡夫卡,“对现代文学影响很大:荒诞、象征、现实,很自由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中开拓新技法,新境界,新造诣。(p. 854)”他用德语写作但出生于布拉格,我去布拉格之前曾犹豫是不是读他的小说,后来听了更近代的昆德拉。以后可以看看他的中短篇小说。这一讲也讲了其他小说家和诗人。戏剧家计划在下一讲表现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讲,但那章记录整理者陈丹青缺课没有笔记。
第68和69两讲说明意象主义。创始人美国诗人庞德说,“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p. 865)”。意象派来源是法国象征主义但更尊重客观、古希腊古罗马的诗和诗论、华夏和日本的古典诗词。代表人物还有美国女诗人洛威尔,英国诗人奥尔丁顿及其妻子和前妻美国诗人杜利特尔,还有一度与他们两人共同生活的英国诗人劳伦斯。重点讲了劳伦斯的小说,尤其是Lady Chatterley’s Lover,并对性发了通议论。接着讲美国诗人威廉斯,俄苏诗人叶赛宁。后者“一边参加革命,一边参加意象派—等于带着一个漂亮女人去参加革命—怎么行得通!(p. 884)”最后只能自杀,与马雅可夫斯基相同。
70到74讲是存在主义及其代表人物。前两讲说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活动。(p. 888)”“存在主义试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人的价值,要求人选择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有好处,他要把上帝、命运都否定掉,重新规定人的本质、意义、价值,由人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来决定、来判断。重要的是在于行动。(p. 904)”虽然存在主义有自己的哲学渊源,但对文学影响较大的当推萨特,有三个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谬,人生痛苦。(p. 897)”“第一原则,是理性分析。第二原则,从悲观里跑出来。第三原则,又回到悲观主义。(p. 902)”因为有第二原则,存在主义可以是通俗哲学,励志哲学。“第二原则,只能看做鼓励士气,让青年奋斗,谈不到真理、哲学。一个年轻时代的存在主义者,到晚年会满意自己的选择么?(p. 903)”随后两讲接着说萨特,包括小说和戏剧,特别是戏剧,“世界是冷漠的,命运是偶然的,人的处境都很危险。生死攸关,极限境遇,不仅社会环境使人烦恼,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造成这种险恶。萨特的警句:‘他人是你的地狱。’(p. 932)”最后一讲是加缪和其他存在主义作家,包括波伏娃、沃马尔、贝娄、梅勒。“加缪、萨特,他们自己不是局外人。他们是非常执着的功利主义者。他们是故作冷漠。一个执着的人,描写冷漠,一个非常有所谓的人,表现无所谓,这就是存在主义的虚伪。(p. 939)”。最重要的三家过去都读过些作品,《萨特》《加缪》及其《鼠疫》《波伏瓦》及其《名士风流》(回忆录中译为《大人先生们》)。最后总结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非体系化的哲理性,环境-选择-行动-本质所揭示的人物性格,较高程度的真实感。
第75-77三讲关于新小说。出现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八十年的走红,“新小说派想要描写更真实的现实,主张非人格化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不受时间地点局限,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的故事等等。(p. 951)”代表性作家包括创始人格里耶、俄裔女作家和批评家萨洛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蒙、比托尔。“新小说派,第一特征是反巴尔扎克,认为传统小说靠虚构故事,安排情节,设计曲折,有计划安排人物的命运,都是愚弄读者。(p. 986)”“新小说派认为小说应该重视物,认为所谓现代人是处在物的包围中。人、世界,是看不透的,只能看到物的表面。(p. 986)”新小说写作“分三点:一,注重写物件、环境。二,迷宫式的结构。三,采绘画效果。(p. 986)”新小说我读得很少,可能只有《情人》。
随后的78-80三讲主要是垮掉的一代,也稍涉及原样派和荒诞剧。原样派要深入生活本质表现世界原来的面貌。这个派我过去没有听说过,书中也没有列举作品。荒诞派的代表性作品是剧目《秃头歌女》和《等待戈多》。“他们在舞台上把世界写得一片黑暗,他们自己生活得很好—这里有欺骗性。(p. 996)”“垮掉的一代”既是青年思潮和社会现象,也是艺术流派。后者的创造倾向,“反对美国资产阶级道德规范,反对商业社会的市侩作风,反对既成的个性模式(另外,反美国政府对外发动战争,对内麦卡锡主义)。(p. 1004)”代表性作家是凯鲁亚、金斯堡、巴勒斯、斯奈德等。
第81讲是黑色幽默。“这批人对现实失望、绝望,对未来幻灭、恐惧。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都失去了。他们以沉重的心情把现实的恶夸大,写出来。以黑色的心态,用文字幽默,是悲愤痛苦的幽默。(p. 1030)”“为了讽刺,把事物夸大扭曲到离谱,流于荒诞,深度失去了。这深度……是事理、含意、人性的深度。(p. 1035)”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
最后两讲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的文化全盛期。……魔幻现实主义是幻想和现实、西方现代文学和本土民间神话传说的结合。作者的思想是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题材是暴露庄园和穷人,方法是用意识流和心理时间交叉,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一贯手段,是象征、暗示、夸张、梦呓。(p. 1045)”代表人物有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等。该书最后还简略提到了七十年代流行南美的结构现实主义,西班牙的“九八年一代”(1898年西班牙失去波多黎各和古巴),俄国阿克梅派的阿赫玛托娃和前夫古米廖夫。我个人对魔幻现实主义有些感性认识,读过《百年孤独》,觉得可读性挺强,不认同书中作者和陈丹青不可读的看法。此外,莫言的小说也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如我读过的《红高粱家族》。
上述流派在欧美发展,与汉语文学关系不大,即使有人要学习模仿作者认为也很不像样子。20世纪初是汉语的旧新文学转换之际,“现代文学之所以弄不好,实在是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p. 753)”“上海解放前,我也觉得上海是个罪恶的城市,可是一‘解放’,水清了,我知道我错了。个人主义的空间没有了。(p. 848)”作者提到他年轻时想写颂诗,“可是一接触这主题,才气马上横溢不出来。你看,这种题目一不许悲哀,二不许怀疑,三不许说俏皮话,四不许别出心裁……那完了。(p. 749)”对未来,作者其实多少抱有些希望,“当代中国,显示了活力,活力就是才气。道德、是非观、聪明、才气,过去都被压制了,抹杀了。这十几年,大为放松。‘人’的概念在逐渐复苏。从各方面看,出现各种异人。各行各业,异人在醒过来。才气有的,多是歪才—毕竟是才。(p. 991)”这是93年的话。还对听众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愿不是“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对走出去的建议我深以为然。“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艺术家,出不出国,是个终身大事。古代中国人怎么样呢?他们必须游历名山大川,可是今天,名山大川不够了,我们要游历世界上的名城大都。(p. 838)”
世界是个整体。“现代文化第一要义,是它的整体性。要做一个世界公民。读者观念,世界观念,必须要有一个整体性。面对世界,面对历史,要投入进去。(p. 970)”作者比较了欧洲美国,“欧洲适宜怀旧,消闲,享乐,沉思,颓废。住要注在美国。美国之美,在野不在朝,在整体不在细节,在利用不在钟情。(p. 1010)”“美国使你成熟—欧洲使你超越!(p. 839)”尤其推崇欧洲。“对全世界来说,还是以欧洲为中心,你偏不走西欧的路,自己去找一个—不可能,不行。(p. 1053)”但对去欧洲的国人痛加针砭,“中国人到欧洲去,第一是宅心不正,都想去顺手牵羊、顺手牵牛,到了那儿,不感动,也不爱,更谈不上理解,抱着虚名实利去的,盗也谈不上,只是贼。他们不爱欧洲,欧洲也不爱他们。对新潮的文化,学点口头禅。(p. 1048)”作者还观察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落后地区,不开化地区,一个杰出的人物,都要从精深的学历做起。可是强大的民族,法国、意大利,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必什么学历,就成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贝多芬、莫扎特,你去想想,一定出生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南美的成功的作家,个个都有一套学历,这是一个事实,不是一个规律。(p. 1052)”不过,法意德的例子都非当代,会不会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别?另外,作者有精策的俳句,“移民,是翻了脸的爱国主义。(p. 1026)”
作者所谓深读浅读的说法挺有启发性。“世界上的书可分成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宜浅读的书如果深读,那就已给它陷住了,控制了。尼采的书宜深读,你浅读,骄傲,自大狂,深读,读出一个自己来。罗兰的书宜浅读,你若深读,即迷失在伟大的空想中。(p. 746)”“《道德经》,宜深读。《离骚》,宜浅读。《道德经》若浅读,就会讲谋略,老奸巨猾,深读,会炼成思想上的内家功夫。《离骚》若深读,就爱国、殉国,浅读,则唯美,好得很。《韩非子》,也宜浅读。(p. 746)”我个人理解,所谓深读就是要理解精神内涵,而浅读注重语言表达,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本意?
作者从文学史上常见现象出发,对规律和命运有所思考。“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一时艰难,总会被赏识被重用,这是规律;但世上多有才能不受重用的人,被埋没,被糟蹋了,这是命运(p. 954)”。“事物有它的规律,可是事物变化,又受命运支配。规律和命运,是什么关系?是规律高于命运,还是命运高于规律?既然事物受命运支配,怎么事物又有自己严密的规律?而命运有怎能支配事物这些严密的规律?(p. 954)”结合两部华夏经典分析。“老子的《道德经》偏重讲规律,对付什么事他都有办法。他的办法,就是以规律控制规律,是阴谋家必读的书。但老子是上智,他始终知道,规律背后,有命运在冷笑。中国的《易经》,也很可悲,它认为命运是有规律的,索性去研究命运,以为找到命运的规律,便可避凶趋吉。但事情哪有那么便宜?……事物的细节是规律性的,事物的整体是命运性的。(p. 955)”我的想法比较简单,规律和命运都是因果关系或趋势,规律是已经认识的关系或趋势,命运是认识之外的规律或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认同作者所说,“其实讲规律,就是乐观主义。讲命运,就是悲观主义。(p. 955)”因为前者强调已经认知部分,后者强调认知之外的部分。“命运,是非物资性的,科学无法研究。奇怪的是,科学家都这么安心探寻事物的规律,不关心事物的原因。(p. 956)”这没有什么奇怪,近现代科学就是强调数量关系经常预测而非因果关系进行解释。
作者关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说法也很有意思。“什么是悲观主义?我以为就是‘透’观主义。不要着眼于‘悲’,要着眼于‘观’—万事万物都会过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就是悲观。悲观主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p. 615)”悲观主义有积极的方面。“得不到快乐,很快乐,这就是悲观主义。如此就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一切都无可奈何,难过的,但是透彻。(p. 615)”作者对乐观主义不以为然,这在预料之中,文人通常认为悲观主义深刻,乐观主义肤浅。“文学家的乐观主义是糊涂,政客的乐观主义是欺骗,商人的乐观主义是既糊涂,又欺骗:目前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呢,要做既清醒又诚实的人。(p. 907)”“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中国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p. 930)”我觉得自己是宏观的悲观主义,微观的乐观主义。我赞成作者所谓,“快乐来自智慧,又滋养了智慧。(p. 1076)”此外,作者提到种独特的快乐。“被你抛弃的人,后来都堕落了。和你一起的人,多多少少有成绩,这就是生活中的快乐。(p. 1076)”教师更容易理解这种快乐。
现代派文学与社会思潮密不可分,如存在主义和“垮掉的一代”。作者认为文学艺术与时代要保持距离。“个人遭遇时代,有人手舞足蹈,有人直接介入。我以为,遭遇大事要先退开。退开,可以观察。谁投入呢?有的是。(p. 620)”“历史上许多智者不理会他存在的时代。米芾收字,只收到晋代为止,唐字不收。蒙田只和古人交朋友。海德格尔只读希腊古文,……(p. 614)”“再去看尼采的书:当时的德国连影子都找不到。他把事实提示为诸原则,他只对永恒发言。(p. 625)”尤其觉得鲁迅那些“投枪”“匕首”浪费才华。“所谓短兵相接,我总认为是报界巨擘的事,大文学家、思想家,除非实在让不开,则挺身而出,但总不必纠缠。大节骨眼,大转折点,‘投一光辉’才好,这才是为先驱—海上的灯塔一定要有高度,不能低于水面,而且一定是固定不动的,不能游来游去。我看鲁迅杂文,痛快;你们看,快而不痛;到下一代,不痛不快—而今灯塔在动,高度不高,期间不过一百年。(p. 619)”鲁迅的不同人心目中的地位说得尤其传神,中小学生从什么时候害怕作文古文周作人?灯塔之喻,也很精辟。“诗人关心政治,写政治诗,事过境迁,留不下来的。现代的文学家聪明冷静了。索尔仁尼琴、昆德拉都是旁观祖国的大风大浪,一个在美,一个在法,很安静。这两位还不是灯塔型人物,却能像灯塔一样,不动。(p. 631)”关于鲁迅,作者还说,“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艺术观、政治观、爱情观……鲁迅他们,是从人生观半路杀出来的,世界观不成熟,更没有宇宙观。他们往往容易为政治观说服,拉过去。(p. 906)”
这也衍生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作者是艺术主体论者。“我是只看艺术,时代不时代,根本不在乎。……时代超强的作家,他赢了,只赢一个时代。对千秋万代来说,他输了。(p. 825)”“很多评论家(包括所谓思想家)把艺术家文学家的忧郁痛苦归罪于时代、政治,以后这一解释很公正,很深刻,其实浅薄。 (p. 637)”“艺术家、诗人的悲哀痛苦,分上下两个层次,一个是思想的心灵的层次,对宇宙、世界、人类、人性的绝望,另一个是现实的感觉的层次,是对社会、人际、遭遇的绝望。(p. 637)”换个角度考虑,普通人的快乐是不是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文学家个人的命运和文学史的大命运,往往不一致。要注意个人的作品,不要随文学大流,大流总是庸俗的。小时候母亲教导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那是指偶尔容许我带仆人出门玩玩。现在想来,意味广大深长。在世界上,在历史中,人多的地方真是不去为妙。(p. 628)”公平而论,写永恒人性与批判现实的都有伟大作品,前者如莎士比亚,后者如易卜生。“不要因为莎士比亚而不看易卜生,也不要因为易卜生忘了莎士比亚。永恒是长长的一连串现实,现实是短短的一小段永恒。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精深’,在妥当的位置上放得很多,谓之‘博大’(p. 745)”不管怎样,“真的灯塔,是象牙塔。(p. 620)”当然,不是所有的象牙塔都是灯塔。作者也有更周全公允之论。“艺术家到底要不要介入他的时代?……二流作家,最好介入。一流的,可介入可不介入。超一流的,他根本和时代无关。(p. 915)”“伟大的艺术必然是介入的,但标榜介入的人是急功近利,不标榜介入的人是深谋远虑。(p. 917)”
作者还有些警句格言式的论断。如作者所说,“很多至理名言,如果心领神会,不多嘴,是蛮有味道的,然而人总归要求解释。一解释,就跌价,味道不对了。(p. 897)”这里也只是抄录一些。“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p. 508)”“所谓理想主义,要么是向未来看,要么,其实是向古代看。‘现在’没有多大意思。(p. 614)”“明于析物力,陋于知人心,这是马克思理论的要害。(p. 744)”“少年春情发动,在他是第一次,在人类史,不知多少次了。所以见到青少年不要说他们幼稚。否则就有代沟。(p. 938)”“那个才气超过你十倍的人,你要知道,他的功力超过你一百倍。(p. 957)”“道德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的一部分用在人际关系上,叫做道德,不是智慧。所以,要保存内心的童贞、崇高、纯洁。(p. 975)”“许多人,天生非常聪明,可是天生的聪明不用,便要自作聪明。而且这些人都长得很像,不胖不瘦,不长不短,伶牙俐齿,凡事一听即解—容易上当。(p. 1024)”“夫妻的意思,就是凭道义、义务,共同生活,是守约,不能去要求爱情。爱情,是青春、美貌、神秘。夫妻呢,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p. 1038)”“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p. 1039)”“还是贵族出身有骨气,顶得住。小市民一得势,如狼如虎,一倒霉,猫狗不如。(p. 1060)”“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p. 1069)”“虚荣有什么不好?就是没有光荣的份。(p. 1080)”
作者提倡多记。“脑子要用,越用越灵。还要多记,越记越精彩。……思想分三段:一,想的有了,记下来不确,模糊。二,记下来时,大致是想的样子。三,记下来的,比想的还好。想是天然的,记是人工的,人工可以使天然的弄得更好。记,比读书还要紧。(p. 957)”因此关于上下册《文学回忆录》写了三篇札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