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期刊浏览之《随笔》202301-1

已有 2500 次阅读 2023-1-30 22:54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随笔》的开本、重量尤其是文章性质,特别适合在厕上读。索性把期刊放在厕所。阅读时也是兴之所至,不管原来的顺序。

 

第一次先读了文史相关的4篇。第一篇是陈漱渝的《褒贬毁誉之间由《金瓶梅》引发的杂忆杂感》(p. 121-134)。作者是南开大学1962年的毕业生,手里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的影印百回本《金瓶梅词话》,自然有杂忆杂感的资格。不过作者只是在疫情期间才想起来仔细阅读,我也未发现其感想有特别之处。《金瓶梅》我只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标点删节本。标点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或者说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至于删节的近两万字,只能无可奈何了。

 

第二篇是狄马的《梁山是替天行道的吗》(p. 135-146)。作者认为多数不是,如打祝家庄、曾头市、东平东昌二府以及征方腊,个别是如打高唐州。我认同作者的看法,但没有觉得有格外高明之处。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用《圣经·旧约》的“十诫”作为“道”,也引用了《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第三篇是聂作平的《宋襄公:理想主义者的黄昏》(p. 135-146),对宋襄公生平事迹有简略结束。有些我知道如让国和“不鼓不成列”。有些我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帮助齐孝公平定内乱,想当霸主被楚成王算计。宋襄公的所谓理想主义,就是战争中的fair play,“不鼓不成列”。“宋襄公的悲剧就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时代严重脱节。他用生命维护的荣誉与信义,在别人眼里却一文不值。(p. 146)”在作者看来,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使宋襄公位列“春秋五霸”,虽然他并没有实际事功,没有实际当过霸主。我不清楚古代是否真有这个传统,有的话怎么还会血流漂杵。我觉得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宋襄公想以二流国家的实力,要谋一流强国的霸主地位,正是《周易·系辞下传》所谓“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误国误民。当年德国的希特勒、日本的少壮派军人就是梦想“崛起”而终于垮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第四篇是朱正的《小品文的是是非非》(p. 147-169)。朱正是老前辈,我在八十年代读大学时看的《鲁迅传略》就是他著。该书还是比较正统,不如后来钱理群等的鲁迅传记,但对我的启蒙作用功不可没。这篇文章修正《鲁迅传》中对林语堂等小品文的否定性意见,因为当时只是听了鲁迅一面之词。作者引用两篇林语堂发表于《宇宙风》和《论语》的小品文,说明小品文也有另一面。

 

第二次接着前面又读了随后剩下的三篇。朱晓的《“读麦札记”使用说明》(p. 170-172)是介绍作者的《读麦·文萃》,第四本关于麦克卢汉的书。印象中,传媒理论的名家麦克卢汉仿佛主要针对电视,因为我几乎不看电视,所以没有兴趣。读该文了无所得。

 

齐文娥和周芳松《荔枝进贡自汉始,贵妃荔枝自粤来》(p. 173-181)详细说明了从汉代到清代荔枝的产地及其进贡方式,从干果到鲜果再到连盆移植。收集了一些吟咏荔枝的诗词,特别是出自帝王之手。当然,最佳的还是苏东坡的《减字木兰花》,下阙为

轻红酿白,雅称佳人纤手擘。

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十八娘语义双关,既是荔枝名品,也是昔日美人。曾巩《荔枝录》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女冢在福州城东报国院,冢旁犹有此木。或云:谓物之美少者为十八娘,闽人语。”清人赵古农《十八娘传》云,“十八娘者,粤之美娘子也,离姓,父名枝。或云出黄帝时离朱之后,族类繁衍,子孙多散处闽、蜀、南粤间。”俱往矣,荔枝这种过去帝王专属的奢侈享受,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王国华的《三百多年前的先行先试》(p. 182-192)很有意思。该文主要说康熙时的广东巡抚王来任。在深圳宝安西乡有王大中丞祠。门上有对联

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昭史册

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旂常

其被人讴歌之处就是清朝康熙皇帝为防范郑成功,不仅“海禁”,而且在沿海地区形成“无人区”隔离带。居民被迫迁徙,苦不堪言。王来任上书提出异议,被革职,连带顶头上司两广总督也被革职。王来任临终前再次上书,就是所谓“奏牍两章”。在后任努力下,终于取消了无人区,即“展界复乡”。比颠覆郑氏朝廷正式取消海禁早了十多年,就是标题所谓“三百多年前的先行先试”。王大中丞祠在保安机场到西丽大学城的路上,以后行李少时可以去看看,不过作者说常年关门。

 

《三百多年前的先行先试》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写到了广东的民风。“原居民与外来者在彼此争斗中不断打量,都有点畏惧,加着小心,继而被动或主动地接纳、融合。相较内地的坚硬和僵化,这里的风气反而要融通一些,甚至有一点点的随遇而安。这种相对的坦然,反作用与外来事物,即同化感、皈依感。(p. 187)”“粤地大多面向海洋。不要小瞧了大海,身边有一个随时可以开船的出海口,不免产生出发的冲动。你把我弄得实在不爽了,我便一入大海两茫茫。……在内陆生生世世的人,不会理解这种胎里带来的自由和舒畅。因此,边民对于恶政的怀疑,乃至下意识抵抗、躲避的心理,也就自然而然。(p. 188)”“朝廷派来的大员,耳濡目染此地人情世故,从最初的强硬,不免入乡随俗变成入耳入心和理解,甚至与他们站在一起。唯我独尊,强硬到底,刻板贯彻指示者,这里也不一定吃得开,甚至激化矛盾,影响自己的仕途。官员的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有时是感同身受,有时却是‘不得不’。某种意义上,这成就了天朝的一块湿地,以免庞大的帝国固化为一块铁板(p. 188)”。总之,作者突出了广东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即使在现在,也可能更宜居,甚至更安全。不过,深圳比较特殊,多数居民说北方话。

 

第一次尝试,感觉《随笔》的文章比较适合我。见识通达,文字流畅。有些信息,有些情趣,或者两种兼而有之,但读起来又不特别劳神。有些像早年我喜欢的《读书》。

 

 

期刊浏览之《收获》20230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374170.html

上一篇:光启公园:癸卯初五行
下一篇:看花老眼之嘉定菊花展2022群芳
收藏 IP: 114.93.142.*|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