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纸记》是废名小说的结集,收入“世纪的回响·作品卷”,倪伟编,珠海出版社1997出版。该结集不是选被广为称道的散文化田园抒情小说,如《桥》和《竹林的故事》,而是另一类信笔成文、喷薄不羁的小说,就是过去已经说过的《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两个长篇。选编者称,“除上述两部长篇外,本书还选入了废名的几个以知识分子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的短篇,在这些被尘封多年的作品里,废名以精简的笔墨展示了他独特的讽刺和幽默才能。(p. 379)”该书选了五篇,有三篇符合前述标准,就是选自小说集《桃园》前两篇《张先生与张太太》和《文学者》,以及没有结集的《李教授》,接近学界故事。另外两篇是选自《桃园》第八篇《一段记载》和几年后才发表的《纺纸记》,似乎并非学界故事,这里就不说了。这三篇故事写于1927年和1928年,推测也就发生在那个时间。
《张先生与张太太》发表于1927年3月25日《语丝》。张先生是北京某大学教授,“一个笃行谨守之士(p. 1)”。夫人张太太从乡下刚到北京,是美女,但有一双小脚。因为小脚,拍照也只能拍半身,没有拍成。“人世间倘有伤心的事,张太太的小脚对于张先生真是伤心。(p. 1)”当张太太条件反射般拒绝赤脚睡,“张先生也在那里深深的感到失望的痛苦。他的失望的痛苦比看破了人生无意义还要利害。他觉得他完全是一个pessimist。(p. 2)”“有了裹脚布,张先生与张太太之间有了一层间隔,虽然是局部的,总是间隔。(p. 2)”后来张先生陪张太太逛街时,在药店买了“放脚水”。张太太并不知道是什么,“不识字的人有时也尝得大欢喜。(p. 6)”不仅有小脚,而且张太太没有听说过梅兰芳,也不知道聚餐会。小说最后一句,“张先生不禁惘然。(p. 7)”这个故事由小见大,形象说明时代发展中,文化冲突的阵痛。
《文学者》发表于1927年4月26日的《语丝》。所谓文学者,是已经发表不少水平线上之作的诗人秦达材和已经取得文学士学位的小说作家曾厚坤。这个故事就是两位在秦达材的学生公寓房间里对话,因为公寓里住进位女士,虽然诗人说“可惜丑得要死,丑得叫人怕。(p. 9)”但小说家听到女士喊伙计,“声音倒还不错。(p. 12)”偷窥后,又说“姿势很不错。(p. 13)”诗人努力吸引女士注意,对邮差还报出自己的笔名,可惜女士似乎一直没有注意。对女生没有采取主动,诗人很不满,说出来的却是,“中国革命一定不能成功!(p. 11)”这其实是华夏作家(也许也包括泰西作家)的言辞套路,放大个人的悲哀失意成为时代或家国的不幸。故事结束时,诗人“实在看见了她瞧他。(p. 13)”。开篇的一句透露着歧视链。“学园公寓—自然是学生的公寓,而且是大学生,有自命将来做一个文学家者,有自命为数学家者,种类繁多,等而下之,则是自认没有多大的奢望,只想当一个律师。(p. 8)”不清楚真是当时风气,还只是文人的想象。此外,故事中的诗人和小说家,其实都是靠家里寄钱的啃老之人。
《李教授》发表于1928年12月28日《语丝》。李方正教授听到有人说要打倒智识阶级,便有些诚惶诚恐。先与报馆的朋友商量,是否写篇“智识阶级难道一定要打倒吗?”朋友说没有必要,因为写了反而坐实自己是智识阶级,过些日子大家就会忘记这件事情。剃头时睡着了,梦见自己小的时候,因为瘌痢头,剃头时出血。遇到两位女学生,其中一位在他在课堂上被学生哄笑时没有校。想来想去,想到母亲的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总有出头的日子,凡百事都离不开读书人。(p. 23)”Benjamin Franklin也说过类似的话。李教授稍觉安慰,“没有事做我就回家去。未必真到了那样的日子,乱杀人。(p. 24)”不过,想到回家,又不行,乡下人会笑他没有事情做。去年暑假回家,他告诉本家自己是“大学教授”,本家还是说,“你该弄个知事做一做,当教员干什么呢?(p. 24)”李教授是海归,有些忘记了国情。很多口号,只是说说而已,他却当真了。
顺便一提,废名还写有其他学界故事。例如小说集《桃园》的第三篇《晌午》也是学人故事。男主人公赵先生与夫人床戏都要参考《红楼梦》,“他同他的太太的相当的心爱物只是《红楼梦》”。看到报纸上新闻他过去的相识在外地出任公安局长很气愤,“革命革得自家做起官来了!这样革命革得成功吗?我不相信!”不过,后来又想到也许能不查禁他“替赵先生赚了许多钱”的《性生活》。这篇没有选入有些遗憾。
《五灯会元》记录,大安禅师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怀海禅师答,“大似骑牛觅牛。”借用来为本文标题。至于《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用怀海的话说,“如人骑牛至家。”作者以佛学大师自许,因此三篇札记的标题都用佛经中语为题。
作者废名,本名冯文炳,1901年出生于湖北黄梅。1914年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任教于武昌模范小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1924年正式升入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主政北京时解散北大与9所院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废名休学,在西山隐居。1928年学校相继更名为中华大学、北平大学,废名复学。192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文系。1931年1月到青岛,一度在青岛铁路中学任教。1931年11月受聘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37年7月因北京大学内迁离职。12月离开北平到黄梅,担任当地小学和中学教师。1946年7月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3年后晋升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任中文系教授,1956年任系主任。1967年逝世于长春。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