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潜规则》在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入作者的“中国式大学系列”,是当时作者“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部是已经谈过的《所谓教授》和《所谓大学》。另一部长篇《教授之死》出版较晚,或许不属于这个系列。故事发生在西部省城,开始时间推测是2008年末,因为提到“最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p. 31)”,然后就是翌年春节,故事持续时间在一年左右。当然,从小说中高校收入以及对SCI收录(所谓三千三期刊)重视看,时间应该更早些。小说的标题有些误导,实际上大学潜规则说得很有限,主要是发生在大学中的情变出轨、婚姻重组的故事,当事人是几位大学教师。这类狗血八卦在封闭的小高校确实可能发生,大家都无聊。大的高校也未必没有,只是更为隐密,不容易成为谈资。
如前所述,小说的主线是高校中的婚变。事情的缘起是女主人公曹小慧为购房向暗恋她的教研室同事门亮借了5万元,由此来往密切,包括装修房子。两人都很纠结,关系最多是精神出轨。丈夫申明理吃醋离家,被一起工作的课题组同事也是在职读博的同学朱雪梅看中,两人同居。曹小慧知道后与申明理分居,后来公公从农村来治疗癌症,两人没有公开。曹小慧在到基层调查途中遭遇车祸,通知了门亮。他来照顾她,让申明理和门亮妻子吴芸芸非常愤怒。申明理与曹小慧离婚,与朱雪梅结婚。但婚后朱雪梅与省发改委社会处处长的权色交易,让申明理愤怒而且无奈。门亮得知曹小慧离婚,又无意与妻子离婚,想从经济上给她些资助。在外出授课归途被抢劫而重伤,曹小慧到医院护理,愤怒的吴芸芸住回娘家。两人有意离婚。以为门亮不可能离婚,曹小慧后与丧妻的名医刘进礼相识,在刘进礼热情而礼貌的追求下,两人准备结婚。门亮为阻止两人婚姻,调查刘进礼发现其妻子并非病故,而是因他与护士有染而自杀。门亮去告诉曹小慧,但她与刘进礼已经中断了往来,要自己冷静一下。
与婚变主线并行的也有职场副线。曹小慧和申明理都是有硕士学位的讲师,工作十多年。因为没有科研项目,不能晋升副教授。学校政策,博士毕业两年就可以晋升副教授,因此申明理报考了学校唯一有博士点的哲学专业。正好科研处副处长鲁应俊项目缺人,申明理参加并攀上老乡关系,作为项目参加人满足了晋升副教授条件。门亮为帮助曹小慧晋级,一起写书,拉关系帮她发表论文和申请项目,也达到了晋升副教授条件。后来更是帮曹小慧调到省财政厅研究室任副主任。作者也喜欢安排女主人公走上行政岗位,以摆脱生活困境。这有些类似我在70年代后期看的小说或电影,主人公自学成才,从而不再当体力劳动者。
小说中最有高校职场进取精神的其实是留校的女硕士朱雪梅。她被男友抛弃后发奋读研,硕士毕业留校已经三十来岁。她打着导师鲁应俊的旗号,加上献身发改委官员,拿到300万的大项目,准备以此为启动经费当教授当院士当校长当厅长。嫁给婚姻遇到问题的申明理,多少也有招募打工者的因素。但随后鲁应俊从有实权的科研处主持工作副处长,升到正处级但没有实际工作的离退休处书记,不在满足挂名项目负责而要实际掌控,让她大为烦恼和失望。好在鲁应俊调到县里当副县长,又不管项目了,只是要从项目中报销些差旅费。项目重新由朱雪梅掌控。顺便一提,鲁应俊的社会认知也很清晰。“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政策就有这样的规定。那么人们为什么总要说什么平等,其实这都是舆论宣传出了错误,或者说人们把理想当成了现实。如果人人都平等了,谁还会去拼搏。如果领导都成了老百姓,那又有几个人原意去当领导。(p. 44)” 朱雪梅主动到不择手段,“你不找不跑,好事自然当然不会掉到你的头上。不跑不找,其实并不是什么清高,而是不努力不进取,甘愿堕落甘愿落伍。(p. 125)”她对教学的看法比较超前,已经具有“流量为王”时代的特点。“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职业,有时候像卖假药的,要三分知识七分胆量,要三分专业七分综合。(p. 207)”申明理认定她出国考察期间与处长有染时鄙夷她,“不像个知识分子(p. 395)”但面对她的务实能力,也承认“女人如果拼了命,这个世界就是她们的。(p. 125)”毕竟他能博士入学,还是有了当时只是同事的朱雪梅所找到的关系。朱雪梅则认为,“其实我也没有什么门路,就是永不服输。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也没有我的今天。(p. 125)”对社会认知和进取态度,是职场成功的核心要素,高校也不例外。
小说多少也涉及些理念方面,但最高大上的理念由懦弱迂腐的人所倡导,颇有些反讽意味。申明理戴两顶绿帽,学生物的靠后来的妻子朱雪梅找关系读哲学专业博士,做的项目其实也是朱雪梅出卖皮肉换得,却高调宣称,真正的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把知识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爱好,作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为之献身的事业。他们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利益所惑,不为个人所谋,不为贫贱所移,追求的是真理,胸怀的是正义,表现的是良知,奉献的是知识,贡献的是文明。(p. 396)”还针砭时弊,“现在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是把知识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谋生的本领,从而追求最大的利益,最多的金钱,最高的荣誉,有些甚至是唯利是图,就像那些掌握了绝技的工匠艺人。(p. 396)”相比之下,门亮的生活哲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虽然还是陈义过高。他有所谓超脱理论“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心里什么事都没有,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心里既没有着急的事,也没有求人的事,更没有不愿意办的事,平平静静,安安稳稳,那才叫快乐。(p. 102)”他对社会的认知也很清晰。例如,“货币最大的职能,就是调解经济的关系,调解社会的关系,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解人与人的地位。总之,在一个经济社会,它什么都可以调解。(p. 34)”这其实是基于人性的趋利避害。
小说渲染了青椒在高校的困境。突出的是经济困窘。曹小慧和申明理两人购房需要70多万,自己存款只有十几万。首付近30万,向亲朋好友的借款,包括借之门亮的5万,后来为装修又借自鲁应俊副处长的2万。余款40多万要还20年。不过,2室2厅2卫96平的房子也实在是不小了。估计他们夫妻也就是30多岁(女儿要读小学1年级,6、7岁),是高校里十来年的讲师。更何况男方家在农村还要补贴父母,女方也从家里得不到太多补贴。这种住房条件远远优于当年所谓福利分房的时代。成为房奴后,家里现金流岌岌可危。花销都要借钱,诸如博士入学托人1千、情人流产住院5千、父亲癌症手术1.5万等,都需要借钱。现在高校中青椒的问题并非是当房奴而是想当房奴不可得。青椒在高校中社会地位也很低,后勤行政人员都不尊重他们。
如果说小说揭示了大学中的潜规则,主要就是讨好政府部门如发改委、财务厅、林业厅、交通厅等的官员,申请项目。至于讨好的方式,学校可以批发博士学位,个人可以帮忙上课写作业,有原始资本的还可以上床。这或许是现实的某种反映,但我总感觉过于直接、过于赤裸裸。在更开放发达的地区,至少会多些遮羞布。文明与否,其实也就在于是否有遮羞布。潜规则还有就是项目经费到账,马上购车提现等,供私人使用。读小说常感觉是官场小说而非学界小说,因为资助来源完全没有学术基金会。教师都不申请,用杨笠脱口秀的梗,“是因为不喜欢吗?”
就算是婚变故事,毕竟发生在大学中。多少还些对大学的真知灼见。有趣的是,大学之外的人反而有正确的认知。例如,关于是否要申报职称,一生务农的申明理父亲说,“你们说的报不报名我听不懂,我感觉得和我们种庄稼差不多。我们种庄稼,不管秋后有没有收成,到了该种的时候,就必须种下去。种不种是农民的事,收不收事老天的事。种地是农民的本分,不种就是败家,我想报职称,也是你们的本分,不报也不是好事。(p. 270)”当然,现代大学,为避免盲目报职称,已经有限制申报次数或者申报未准后停止申报一年或更多等制度安排。但这种朴素的“尽本分”观念,仍适用于申报基金等。先当分母,混个脸熟,然后就可能成为分子了。关于研究的诀窍密,名医刘进礼这样说,“…思考,摸索。比如,别人把一次手术当做工作,做完了也就完了,但我不是,我把它当做研究思考的对象,我一定要想出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一个和上一个不同,甚至我还会考虑为什么这个肿瘤要长在这里,如果发展下去,它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会长成什么样子,会出现什么症状。任何事物都怕思考,思考得多了,你就会发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东西,这种本能你叫它第六感觉也好,但是客观存在的,你凭借这种本能,一下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p. 324)”高校教师也如此,甚至不限于科研。如果把上课作为个任务甚至当成所谓良心活,教学就不容易提高;如果把填表格当成负担,通常该得到的经费或奖励也会擦肩而过。研究、教学、填表等都是一门手艺、一种技术,甚至一种艺术。关于课堂教学,曹小慧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共识,“课讲得好坏,不仅仅是个学识问题,而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比如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情感交流能力,洞察学生心理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性格。(p. 312)”他们以学生的反应判断教学的成败,他们的辛勤卖不出好价钱。有些教师就是想不明白,强调学生的评价,其实是加强行政的权力。对他们而言,还是专家评价更有利。同样,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必然加强行政的权力。只有研究变得很重要时,教师才有可能解放自己。高校内的人反而不理解高校运作,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说多少也反映了高校的现实。如论文的重要性,“现在发表论文的人多,评职称要发表,年度考核也得发表,科技人员要发表,研究生要发表,领导干部也要发表。这么多人要发表论文,刊物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发表当然就很困难(p. 101)”。由例如职称的贬值。“现在金钱贬值,职称更贬值,过去全校才有几个教授,现在全校有几个不是教授?而且三十几岁就是教授。(p. 103)”
最后说几句个人感受。读过作者的小说《所谓教授》《所谓大学》《大学潜规则》和《教授之死》,有种亲切感。让我回想起还是青椒时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又在小城市的教学型高校。小说所竭力烘托的场景气氛,如精神世界贫乏、学术水平低下、官本位、裙带关系、熟人社会等等,当年都是感同身受。只是现实世界缺少戏剧性,因此故事没有那么狗血和八卦,或许也有只是我不知道。真正的差别是,我属于小说中很少写到的一类人。他们勇于逆天改命,矢志把握自己,持续努力和追求,付出辛劳和汗水,当然还要一点点若有若无的天分,以及更不可捉摸的运气,借助时代发展,最终离开了那种环境。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潜意识中也始终与学校环境保持距离。有职业的切割,我没有与任何同事有不可或缺的合作,就是最多有些可有可无的互助;也有生活的切割,凡是同事介绍的女朋友我一概谢绝,结婚时也没有告诉任何同事。扪心自问,我读这些书时,不仅有亲切感,而且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我现在的生活,很少出现小说中所描写的情节。似乎属于另外的生活场景,在我看来是更美好的生活。我固然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救出了自己。作为读书人,知道这种洋洋自得snobbish,格调不高。更危险的是,满足可能是死亡的先兆。如歌德笔下,Faust一说出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oen! 他就挂了。特别在疫情初放开时,更有这种风险。尽管如此,这也是读学界小说的乐趣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得。
作者史生荣,1963年出生于甘肃武威。1984年武威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甘肃农业大学子弟学校任教,1985年调研究生科任干事,1988年在学报编辑部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2000年评聘副编审。其间于1984年参加兰州大学主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1990年获大专文凭;1992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继续教育成教班,1995年获本科毕业证书。2002年到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晋升教授,主要从事写作方面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基础写作、文学创作、马列文论等课程。发表多部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中短篇小说不少,但只有三、四部结集于《女招商局长》,其它未见结集。长篇小说《所谓教授(2004)》《所谓大学(2009)》《大学潜规则(2010)》和《教授之死(2014)》,还有些高校外的官场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