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个月亮,半个太阳》201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前曾发表于《作家》2009年第3期。作者说明,“2008年4月初稿成于三亚”,“2009年3月发表于《作家》杂志”,“2009年7月修改稿完成于昆明”。这部自传体小说,从“我”的眼中看两父一母漫长的故事,开始于1930年之前,除最后两章外在1968年底结束。最后两章写了七十年代末年、八十年代中和九十年代初。时间线有些乱,有时前后矛盾。大学场景的故事发生于在圆明园旁的华夏科技大学。整部小说主要是学人的爱情婚姻故事,学界特点不太突出,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我”即卓敏儿(小恍)角度看母亲耶娃和两个“父亲”的情感纠葛,另一条是卓敏儿与几位男友包括丈夫的恋爱婚姻。标题《半个月亮,半个太阳》字面上来自雪莱的观点,他生活中需要两个女人,就像需要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在小说中也可以理解为两代女主人公都有某种“分享”的爱情。
卓敏儿的母亲耶娃是“五四”时代进步女学生与外国传教士非婚生的女儿,不过后面又说耶娃在1918年出生,那在五四之前了。不管怎样,女儿出生后,传教士不再露面,但出资保障母女在北平有相当优渥的物质生活。卓敏儿的“章爸”章一丁出自浙江名门,非常绅士地追求耶娃三年多。躲避战争到北平的东北农民后代“卓爸”卓凤之也追求耶娃。耶娃举棋不定,正好两位追求者都要留学,就约定嫁给先取得博士学位者。卓凤之学物理,被怀疑德国间谍,含冤入狱,拿博士学位无望。章一丁学水利,已经胜券在握,延期半年答辩,成为首位获得斯坦福“金钥匙”的华人。同时已经发布消息将与耶娃举行婚礼。结果阴差阳错,卓凤之在章一丁答辩之前拿到学位回国。章一丁依约定退出。他们不知道卓凤之违约在先,在美国与一日本女子有一夜性,还因此有了女儿。耶娃的婚礼如期举行,但新郎换了人,原来的新郎成了伴郎,舆论哗然。三人有成文协议,耶娃与章一丁继续往来,每周至少有一天不受干涉共处,但两人交往限于精神方面。应该说,耶娃更爱章一丁些。有女儿卓敏之后,在1948年卓凤之带着妻女到美国波士顿,后来章一丁一度也到波士顿。卓凤之在美国给共和国有关方面上书,建议发展核武器,受到高度重视。卓凤之1957年(p. 76)或1956年(p. 252)春举家海归,出任华夏科技大学副校长,参与原子弹氢弹研发。章一丁是著名水利学家,但被带帽而送到农村劳动。近乎“三人行”的关系有些惊世骇俗。耶娃又生了儿子耶路,对丈夫说是章一丁的儿子,要求与他离婚。卓凤之不同意离婚,同意把儿子给章一丁抚养。他并不相信儿子不是自己的,后来通过血型证实是他的骨肉。学校准备给章一丁摘帽,但他厌倦了那些懦弱的同事,不肯回学校。文革中,章一丁在农村失踪,卓凤之在西部基地受到保护。1967年(p. 252说1966年)耶娃因三人的关系被批判而自杀。章一丁一直单身,后来当选学部委员,在九十年代初去世。卓凤之对核弹的贡献被表彰,退休后放弃高官待遇,坚决要求到美国定居,继续思考物理学。与他曾有枕席之欢的日本女人已经去世,他们有个女儿。当年在西北研发基地一心想给他当小星的女服务员,当时因被开除而没有如愿。后来到了美国与他结婚。总之,老一辈“三人行”的三位,章一丁有一位柏拉图意义上的情人耶娃,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卓凤之有三位情人耶娃、日本女人和女服务员,有两位女儿和一个儿子,与情人中两人耶娃和女服务员相继结婚;耶娃有两位情人章一丁和卓凤之,与后者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
卓敏儿自己的情感性爱生活比上一代丰富得多。青春期在美国,正好赶上如火如荼的性解放运动,曾参加裸体游行,吸过一次大麻,还在身上文了领袖像。但出于东方传统,还是守身如玉。差一点被有数学博士学位的嬉皮士杰克占有,但只拿走初吻。顺便吐槽一下,卓敏儿认识杰克时他正在卖包子。如果是卖热狗或者三明治,我都见过甚至买过。在波士顿一个白人卖包子,这个画面有些难以想象。卓爸和耶娃不让她与杰克来往,她搞起了绝食,只好把章一丁从国内请去。当时卓敏儿暗恋章一丁,想嫁给她,传统戏剧《姊妹易嫁》要改成母女易嫁,不过章一丁只爱她妈妈。卓敏儿回国读书期间,为挫挫学长罗帆的骄傲,给他写了情书约会,但放他鸽子。后来罗帆因上课赤脚被章爸赶出教室,愤而撞车自杀,幸好没有死。因此工农同学愤怒。章爸挨批,被带了帽子,劳动期间受罗帆看管。罗帆同时又是卓爸最器重的优秀学生,一起研究核武器。耶娃自称想与卓爸离婚嫁给章爸,让罗帆非常愤怒。但在与章爸接触中,对知识精英也多些理解。完全不同的背景,使卓敏儿和罗帆两人互相吸引,有了亲密接触。不过仍有矛盾,如罗帆对她与外国留学生的交往非常嫉妒。性生活也不能让卓敏儿满足。“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保持着一份冷静,我根本无法把他带入癫狂的人生极境。这种冷静并不是理智,而是一种深度的自卑。男人应该在平时保持适度的理性和文明,但在关键时刻释放不出狂放的野性,至多只能够算是半个男人。(p. 207)”这时罗帆在农村的未婚妻出现,罗帆交出自己的日记,暴露了两人的隐私。“他重视的是别人对他的看法,而不是他自己;他是在别人的目光中构建自己,特别是领导对他的看法。(p. 220)”罗帆去了大西北,两人分手。后来卓敏儿成熟稳重如机器人的同班同学杨淑贤毕业到大西北,嫁给他。有位暗恋卓敏儿的男生,居然给最高领袖写了12封信,希望卓敏儿不与其他男生只与他交往。这真是当年奇怪的行为逻辑。信被转回学校,那位男生自杀。这些给卓敏儿巨大的压力,她不仅把自己毁了容,而且也想自杀。1968年,母亲自杀之后,学长何大宏帮她处理后事后带她去了宁夏,两人结婚。1984年,何在出差中病故,要被追认为烈士,但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到法国留学期间与工业研究所丽达教授的性爱录像,丽达还专程参加了何的追悼会。卓敏儿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还爱章爸,母亲去世,两人之间没有障碍,但他们中间还有章爸养大的弟弟耶路。不久后,卓敏儿到了深圳,成了设计事务所的老板。有日本女美容师要为她整容就是修补当年她自己毁容的结果,并希望与她有超越友谊的关系,卓敏儿都拒绝了。再后来,有年轻的日本归国博士倪大伟苦苦追求她。小说有些叙事矛盾,先后比她小14岁(p. 239),有说比她小7岁(p. 255)。卓敏儿答应嫁给他三年,如果双方满意,再续嫁三年。六年后一定分手。罗帆出任高官,与卓敏儿重新有了联系,彼此以礼相待。他们这时都认为对方是唯一的爱,虽然年轻的时候不懂。
上述两条线索最后汇合,几乎是超自然的方式。罗帆与杨淑贤的女儿罗小敏长相身材都像卓敏儿,当然是惊世美女,认了卓敏儿为干妈。由章一丁养大的卓凤之与耶娃的儿子耶路,也像章一丁,是帅哥。作者这样解释这种违反遗传学的描写,“人类通过不同的形态遗传自己,不只是通过肉体。精神、情感都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下一代。(p. 281)”“人类繁衍子孙,并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是为了传递千万年积淀下来的美。(p. 281)”小说快结束时,耶路和罗小敏暗生情愫。这是否象征着两代人的惊世骇俗的情感纠缠走向平常。
如前所述,小说主要是爱情故事,因此对爱情等有不少议论。作者的爱情观或许可以用书中的话描述。“一对男女相恋的初期总是互把对方视为神,爱情成为了两个人的宗教。他们的爱兼具肉体之爱和幻影之爱,这是人间最美满的爱情。在结婚之后,幻影之爱逐渐消退,只剩下肉体之爱和长期积累的友情;如果两个人没能够结合,自然十分痛苦,但第一种幸福(肉体之爱)的失去会导致第二章幸福(幻影之爱)的升华。在痛苦的煎熬中,对方幻化为仙体,‘幻影之爱’变得更加浓重、多彩而热烈。这种对幻影的爱,是人高于动物的重要表征。(p. 87)”对传统的婚姻观有所批判。“华夏历来讲‘恩爱夫妻’,恩字在前,爱字在后;如果爱与恩发生冲突,爱必须出让自己。圣人们早就发现,‘感恩’思想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彼此无法分开;它是社会的黏结剂;‘个人之爱’则把人解裂为双人小个体,是社会的解裂剂。(p. 229)”特别是解构了“报恩”之类传统概念。“在崇高背后我发现了在美国到处都有的‘契约’,契约的特点就是等价交换。我付给你什么东西,你还给我等价的报偿。契约有的是平等,而不是崇高。(p. 229)”到快要结束时,甚至也解构了爱情本身。“我们所爱的其实是一个人为建构的虚像,就是那个把我们抛弃了的,也只是一个虚饰的建构。(p. 239)”
我对小说的故事兴趣其实不太大,但主要人物还是有代表性,他们的命运可供借鉴。小说对卓凤之的务实能力充分肯定。“他从来不向谁俯首称臣,更没有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但也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同那位同事、上级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同他共事的人都说他善解人意、很好合作。他回国以后,在任何运动中都没有挨过整,还经常受到表扬,但都是由于业务。他没有反对过任何来自上面的政治主张,但是谁也不记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说过什么、整过谁。他说过,每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对于其他,诸如政治运动之类,只能像游龙一样,灵活地绕过去。(p. 126)”在卓敏儿眼中,“我卓爸是一个对于人际关系理解得极为透彻而且运用自如的人,我和我母亲、章爸三个人加起来都远不如他。(p. 220)”“在学生面前,他一定是盛赞工农的伟大,支持学生和工农相结合,甚至娶农民女儿为妻。但是,在私下,他是最瞧不起农民的一个人,甚于我的母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农民。(p. 179)”情商高的人难免有虚伪矛盾之处。毕竟“在中国,没有狐狸的智慧,什么事也办不成。(p. 201)”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功学者,无论是否从政,其实都有这类智慧。章一丁是比较单纯的知识人,单纯到甚至有些蔑视他人和蔑视权力。“政治有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狂风暴雨,摧枯拉朽,横扫一切;但是,当风暴过去后,一切都复归平静,人们看到,依然挺立在那里、迎着阳光微笑的是叫做‘知识’的弱者(p. 161)”。不过,他是水利的院士,最后却否定了自己的专业。“总是喜欢在这儿垒堵墙,在那儿挖个坑,弄得自然界伤痕累累。我们修水坝的,干得就是这种事。很希望有一天,整个地球上的水坝通通拆除,那就是人类进入大同世界了。(p. 281)”“我们老想创造历史,结果,犯了很多错误。(p. 280)”当然,这更像是作者这类文人的臆想。
该书对于一般所谓知识分子的批评,入木三分。“中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梦想成为虎,或者自视为虎。实际上,一千个知识分子中未必有一只虎。立志做虎的知识分子,有的生不得志,虎落平川;有的虽有虎的雄心,只有鼠的胆量,猪的才智,他们充其量成为一只纸虎,或者一只猫。这类滑稽角色在文科知识分子里很多,他们在报刊电台上夸夸其谈,自以为在指点江山,……。在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实际上是牛。……这类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特点是埋头苦干,听话出活,其中以技术知识分子为多。中国有很多杰出的牛,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当然,指望他们去同社会的邪恶作斗争,多半是要失望的。(p. 109)”其中所涉及文科理科学人的差别似乎不无道理。
作者是有一定学界地位的学者,又担任中层管理者,对人性和社会包括学界有些洞见,颇有启发性。“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很漫长的相互盯视的传统,但是只盯着老百姓,不盯领导。领导喜欢这样的传统,只要盯视的矛头没有转向他们。如果转向他们,他们就要发动一场运动……。(p. 141)”“对于敌人,不仅要在政治上批倒,而且要在生活上搞臭。政治上批倒是很重要的,但是,倒了不臭,就会重新站立起来;只有搞臭了,才永世不得翻身。想要搞臭,必须从生活作风上下手。(p. 172)”“人们对于男女隐私的兴趣绝对地超过对于历史伟业的兴趣。(p. 113)”“政治智慧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你一沉默而且很庄严,别人就觉得你特别深刻。(p. 127)”“对人观察过细,往往是出于爱,观察过细的结果却又会失望,这个责任应该归罪于观察者。(p. 86)”“人活在世界上总是需要某种自欺,即使最坚强的人,也不能够避免。(p. 281)”“有位作家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需要补充的是,更多的人活于自欺。(p. 219)”顺便一提,“更多的人死于心碎”More Die of Heartbreak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ul Bellow的学界小说标题,该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位生物学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学生和妻子。虽然该书可能不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作者达江复,本名徐葆耕。1937年生于北京。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力发电专业,1960年毕业并留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1981年晋升文学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历任中文系主任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等。2010年逝世。另一部学界小说《教授出家》在身后出版,过去已经在本系列中谈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