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晓声的小说《婉的大学》,发表于《小说家》1999年第5期,收入“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如果不收入该文库,按篇幅更像中篇小说),2001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也收入小说集《毕业生》,2003由文化艺术出版社。该书描写1998年考入北京某大学文秘专业的几位女大学生,就读一年的变化。该书是以大学为背景的社会小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甚至也不是通常的校园小说。
文秘专业是成立不到十年的新专业。其最大的问题是对口的秘书工作其实对形象有较高要求,需要靓女俊男。这或许“政治不正确”,但是现实。98年那届,形象比较一般,学生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都有些惶恐。
女主人公陈婉家乡遭受水灾,家里房子塌了,牛也淹死了。为救她战士王北川牺牲。这时收到了北京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父亲已经决定不让她去读大学了。县教委干部帮她这位全县高考状元募捐两千四百多元。留给父母一千元。带着剩下的钱去学校报到。拿到给贫困生的一千元补助金,还有最高的助学金,但饭钱每月要补进去五、六十元。后来有几位在北京打工的老乡每月捐给她一百元。
有两件事情让她很受震动。一件是来自哈尔滨市的父母都下岗、拿全专业最高的助学金室友姚红,得了病。同学们都捐款,陈婉把老乡给的五百元捐给重病的姚红,但姚还是病故了。另一件是陈婉从电视社会新闻上看到,给她资助那些老乡,因为讨薪打死包工头,要入监狱。
也是受到姚红之死的震撼,室友赵萌退学。她来自北京,父亲是中年画家,母亲是小学教师,她曾立志到北大学哲学,高考失常,准备考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认识到钱的重要性后,她给固定资产八千多万的连锁饭庄老板当了助理兼秘书。老板是老邻居,她的父辈,有妻子儿女。他喜欢哲学女孩的深度,给她月薪一万,如果她想读书,送她出国读硕士博士;如果她不读,为她开家分店,她去当经理。
在这之前,另一位室友韩芸芸已经退了学。她是北京某一深宅大院里革命前辈的外孙女,传说父母也是高干,其实是富商。当时室友中只有她已有手机。韩退学到美国去学企业管理。离校时东西都没有动。室友们卖掉后,剩下块表给陈婉。
这样陈婉寝室6位女生只剩下3位。来自湖南小县城的徐小芬,是全县第一位考入北京的高中生。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在秘书行业竞争力不强。她课余写长篇小说,投各种期刊和出版社,但都被拒稿。还有位是来自上海郊区某县的赵薇,父亲是县土地局长,母亲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她算全专业最标致的女生,仍不能算漂亮。快到99年暑假时,父母贪腐事发,分别被判了7年和5年。其实她家在当地是大家族,官员不少。他父母牺牲一下,交待出自己,保住大家。
赵薇决定退学去珠海闯荡。她看中陈婉的特点,不操纵他人、说话委婉、善于容忍和不负朋友。拉她一起去投奔赵薇自己的小舅,一家外企的全权中方代理。赵薇告诉陈婉,凭她的先天条件,毕业了,也不会有老板请她当秘书。犹豫三天后,陈婉答应了。临行前,赵薇给陈婉家里寄了一千元,说是陈婉家教挣的钱。在飞机上,陈婉还有种对赵薇些许的不放心,并受惊于首次乘飞机的颠簸。这便是小说略有些开放性的结尾。
标题《婉的大学》应该就是主人公陈婉就读的大学,“婉”的本意是“柔顺、美好”。这所大学文秘专业的一个女生宿舍中,在入学第一年里,六位女生退学四位,病逝一位,还有一位在争取改行。作者从这个角度写,其实有对社会现实的责难和不满,或许相对也容易引起共鸣,虽然现在小说通常已经无法引起人们共鸣了。
作者似乎想写个悲情故事。但悲情之外也多少有些启发。选择专业的重要性或许仅次于投胎。过去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男女平等了,都怕入错行,特别是对经济弱势群体。可惜,很多时候,年青人难以做出明智的决定。最简单说,经济困难的,最好学编程等有难度门槛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如果学有所成,会有较好经济回报。人文社科,还是有较好经济条件至少是父母都不很缺钱的人来学比较合适。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68年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7年。1974年起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1988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三年级学生讲文学写作与欣赏。创作过大量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