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红粉暗随流水去—学界小说丛谈之《春尽江南》

已有 6372 次阅读 2021-4-22 22:55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格非的《春尽江南》在201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与先前出版的《人面桃花》(2004)和《山河入梦》(2007)统称为《江南三部曲》,尽管三本书分别出版时并没有注明是《江南三部曲》。也有评论者称其为《乌托邦三部曲》,似乎对《春尽江南》也不是很说得通。2015年《江南三部曲》以最高票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12014)。因此可以说《春尽江南》,获了三分之一茅盾文学奖。学界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的不多,丛谈系列说过的宗璞《东藏记》第六届获奖,而李洱《应物兄》以最低票(第五名) 第十届获奖。冠以《江南三部曲》之名的三卷本,2019年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顺便一提,定居加拿大的女作家张翎也写有《江南三部曲》即《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此外,还有另一位笔名也叫格非的作家,但随手一翻就知道此格非非彼格非,名相同实不相同。

 

《春尽江南》男女主人公是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律师,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春尽江南》广义上也可以算是学界小说,读过书的人的故事。放在丛谈里面说,主要是因为我暂时没有仔细阅读前面两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的打算。在我看来,《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从风格逻辑上而不是人物情节上,或许替换成后来出版的《望东风》(译林出版社,2016)更合适。也就是说,《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望东风》才是《江南三部曲》。此外,与格非早年几乎不知所云的先锋小说迥异,《春尽江南》或许是最容易读的小说,而但毕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含义丰富。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不少暗喻和象征。解读有挑战性,用《小世界》中的话,每次解码也是次编码。学界小说丛谈通常不关注深刻的寓意,只需要转述文本的表层意思。

 

如果不算对二十年前的追忆,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年中,2009年。不清楚这年对作者是否有特殊意义,另外两部长篇《隐身衣》和《月落荒寺》主体故事也都发生在2009年,但那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北京。《春尽江南》主要发生在江南小镇鹤浦(男女主人公工作的城市),也有梅城(主人公的老家)。鹤浦和梅城实有其地,都在浙江,并非是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二十年前,故事开始的地方,招隐寺听鹂山房,一千七百年前昭明太子在此编《文选》,是真实的古迹,在镇江润州和丹徒交界处的南山风景区。男女主人公在听鹂山房过了“浪漫”一夜。由此推断,故事发生在镇江,而男主人公的故乡是丹徒。小说中提到上海、南京、苏州等,唯独没有说镇江,也是个旁证。

 

在故事开始的20年前,哲学系即将答辩的硕士生男主人公谭端午,误判形势,毫无必要地躲在山里。女主人公19岁的李秀蓉,被谭端午的诗友徐吉士(这个名字,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所谓“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忽悠去见诗人。似乎有些莫名其妙地跟他上了床。那时她还是鹤浦船舶工程学院(镇江船舶学院?现在的江苏科技大学)的学生。趁着李秀蓉睡着了,谭端午拿走她所有的钱乘火车去上海,到学校答辩。这个开局如此重要,以至于小说中以不同视角把这个故事讲了三遍,除了男女主人公的视角外,还有第三方徐吉士的视角。

 

小说的主体故事是中年人的蝇营狗苟鸡毛蒜皮,主要是房子和孩子,也有些出轨和暧昧。李秀蓉改名庞家玉,成了精明强干的女律师,律所的合伙人。年近不惑的庞家玉到北京参加研讨会,与班上26岁的小鲜肉疯狂做爱。谭端午不顾庞家玉让他等她回来再说的劝告,去房产中介出租空关的房子,把房产证遗忘在中介。那房子是为了让谭端午的母亲来鹤浦住,庞家玉所买。想起时没有马上去取,要取时房产中介已经卷款走人了。那房子被医院的护士长租用,但中介并没有把房租给房东。房屋被占,庞家玉的婚前同居男友刑警队长都没有办法,黑社会出马才把护士长一家赶走。学习的压力,让儿子的心理出现了偏差,后来夫妻两人费心治愈。在主体故事之前,庞加玉与教育局长开房,把学渣儿子送进优校优班,其他家长鄙视儿子和家长,儿子成绩提升后才让旁人闭嘴。谭端午在与小姑娘绿珠暧昧时,被庞家玉撞上,给他一个耳光。两人因为孩子吵起来,谭端午动手打了庞家玉,往她脸上吐痰,并骂她“烂婊子”。两人离婚。离婚后暂时还住在一起,庞家玉对他和儿子都都很好,儿子考砸了也不发脾气,直到有一天庞家玉突然失踪。谭端午到处寻找不得,连律所都退出了,便以为她与人私奔结婚。原来庞家玉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准备一个人死在外面。最后谭端午闻讯赶去还未到达时,被病痛折磨的庞家玉已经自缢身亡。随后收到庞家玉一个半月前发出的邮件,最后写道,“现在,我已经不后悔当初跟你相识。如果你仍然希望我在临别之前,跟你说上最后一句话,我会选择说:我爱你。一直。假如你还能相信它的话。(p. 369)”庞家玉的遗愿是把自己的骨灰深埋在家门口的树下,但在谭端午母亲的反对下,还是葬到墓地。谭端午在整理庞家玉遗物时,看到20年前自己从睡着的李秀蓉身边溜走时写的六行诗,《祭台上的月亮》。续写到六十行,以《睡莲》为题发表于《现代汉诗》。死亡,使平庸甚至猥琐的生活有所升华。

 

小说的故事不算复杂,但叙述得很曲折,不断打乱时间线,并且变化叙述人。这种复杂化的叙述,或许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男主人公谭端午少年成名,读中学时就在《青春》上发表诗作。当年不仅是风云诗人,阅女无数,而且还想当风云人物。然后不知怎么了,就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也可以说是不屑于与时代同步的人。他听从领导老冯的话,“得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他自己。句式模仿的是马克思,弹的还是‘君子不器’一类的老调。(p.13)”猜测模仿马克思的原句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其实不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原句,而是意思的概况。庞家玉心情好时,说他“竭尽全力地奋斗,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失败的人。(p.13)”不好时则直接责问,“难道你就心甘情愿,这样一天天地烂掉?(p.13)”她知道他症结所在。“这个社会什么都需要,唯独不需要敏感。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你必须让自己的神经系统变得像钢筋一样粗。……不要老想着你的那点面子,那点自尊心。它像个气球一样,鼓得很大,其实弱不禁风,一捅就破。(p. 58) 谭端午不仅失去了生活的热情,似乎也丧失了对现实的感受。在妻子狂怒训斥儿子时躲出家门散步,对妻子出轨毫无反应,对妻子身患绝症毫无察觉。俩人办离婚手续时,他还以为这是妻子计划她要与人组建新的家庭。这一切,在女主人公去世之后,谭端午似乎也在开始改变。按照她生前的要求,忌了烟。开始写小说,重新写诗,把二十年前的几行诗扩写并发表。

 

真正的主人公其实是女主人公,因此算是大女主小说。她曾是羞涩的爱好文学的工科女生。知道患了绝症后与男主倾述,“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做梦能生活在陌生人中。我要穿一件隐身衣。……自从遇见你之后,我发现原先的那个隐身世界,已经回不去了。怎么也回不去了。我甚至尝试着改掉自己的名字,可还是没有用。(p.342)”由于钱都被谭端午拿走,20年前一夜性之后,她只能步行离开招隐寺。途中得到了年轻刑警的关照,后来两人同居,并打一次胎。一年半后,挑选戒指准备结婚时,偶然遇到了谭端午。一个月后,与谭端午结婚,而与警官以兄妹相称。她自觉地顺应了时代。“家玉原本学的是船舶制造,但她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却满足于摆地摊,倒卖廉价服装。她还开过一家专卖绿豆糕的小店,很快就倒闭了。谭端午用一瓶假茅台作诱饵,艰难地说服了文联的老田,想让家玉去实际上已摇摇欲坠的《鹤浦文艺》当编辑。家玉最终还是拒绝了。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隐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经过高人指点和刻苦自学,她如愿取得了律师的执照,与人合伙,在大西路上开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p.6)”“如果说二十年前,与一个诗人结婚还能多少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那么到了今天,诗歌和玩弄它们的人,一起变成了多余的东西。(p.121)”或许多少是由于丈夫太佛系,庞家玉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她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白天她忙于律师事务所的日常事务,忙于调查、取证和出庭;到了晚上,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折腾自己的儿子。她逼儿子去背《尚书》和《礼记》,对儿子身上已经明显表露出的自闭症的兆头却视而不见。她自学奥数、华数和概率,然后再回来教他。她时常暴怒。摔碎的碗碟,已经赶上了顶碗杂技训练的日常消耗。她的人生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p.13)”背《尚书》和《礼记》?似乎有些太夸张,背《论语》和《孟子》已经很难了。买房时,她感慨了人生。“购房的经历,也很像一个人漫长的一生:迎合、顺从、犹豫、挣扎、抗争、忧心忡忡、未雨绸缪、凡事力求完美,不管你怎么折腾,到了最后,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化妆师,用不了几分钟,就会把你轻易打发掉……当然还有爱情。(p.92)”临终前,则彻底否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曾经想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陌生人。把隐身衣,换成刀枪不入的盔甲。一心要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追赶别人的步调。除了生孩子之外,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厌恶的。好像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什么都不想。渐渐地就上了瘾。自以为融入了这个社会。每天提醒自己不要掉队,一步都不落下。直到有一天,医院的化验单温柔地通知你出局。(p. 343)”顺便一提,作者后来写部小说就叫《隐身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但内容与《春尽江南》没有关系。

 

小说还写了小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着墨较多的是主人公谭端午的两位诗友陈守仁和徐吉士。陈守仁似乎是在黑白两道间的房地产大佬,但最后被人暗杀了。他知道也有机会说出幕后指使者,但为保护家人没有说。徐吉士一直在体制内传媒系统,官当得还顺利。主人公的同母异父哥哥,发了大财,倾其所有捐资盖了精神病院,自己成为第一位住院患者,住院中仍经常写些寓意深刻的警句。还有些次要人物也涉笔成趣。值得注意的是女二号绿珠,她是陈守仁妻子的外甥女。这个名称来自《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自投于楼下而死。”二十多岁的她读书很多,富有理想,不断上当碰壁,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年轻的绿珠声称“我最不喜欢你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帮人。畏首畏尾,却又工于心计。脑子里一刻不停地转着的,都是肮脏的欲念,可偏偏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社会九十被你们这样的人给搞坏的。(p.66)”但还是对有文化而无用的谭端午有好感。两人在一起聊天(其实连精神出轨都算不上)时,被庞家玉撞见给谭端午一个耳光,她正说着“我们对于未必会发生的危险,过于提心吊胆……而危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让人猝不及防。(p.191)”省略号的地方的地方,就是端午挨个耳光。真是一语成谶。在端午去成都的医院看庞家玉时,她到家里照顾端午的儿子,两人相处很好。最终她厌倦了环保等在外漂泊的活动,回到家乡。“她已经联系了沈家巷一家街道办的幼儿园。他们欢迎她去那儿当一名老师。绿珠告诉他,几年来的漂泊和寄居生活,让她感到羞愧和疲惫。她希望在鹤浦定居下来,过一种踏实而朴素的生活。她还强调说,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p.372)

 

除了故事之外,小说对“人”的分类也有意思。“绿珠将那些她所鄙视的芸芸众生,一律称之为‘非人’。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端午看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照自己的尺度,将人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种属和类别。对人进行分类,实际上是试图对这个复杂世界加以抽象的把握或控制,既简单,又具有象征性。这不仅涉及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涉及到我们内心所渴望的认同,同时也暗示了各自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准则,隐含着工于心计的政治权谋、本能的排他性和种种生存智慧。当然,如何对人分类,也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的性质和一般状况。(p.196) “在端午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向他灌输自己颇为世故的分类法。在母亲那里,人被奇怪地区分为‘老实人’和‘随机应变的人’。‘老实’自然是无用的别名,而‘机变’,则要求眼观四路,耳听八方,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突击或龟缩,依附或背叛,破釜沉舟或丢卒保车,过河拆桥或反戈一击。(p.197) “有一段时间,他哥哥元庆,忽然对‘正常人’和‘精神病’之间的界限,表现出病态的关切。端午当时并未立即意识到,哥哥正在加速度地滑入他深感恐惧的‘疯子’阵营。不过,自他发病后,一切又都被颠倒了过来。他自诩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正常人’,其他的人都是疯子。(p.197)”“家玉的观点是,人只能被分成两类:‘死人’或‘活人’。所谓‘三寸气在千般好,一日无常万事休’。在‘活人’中,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享受生活的人,以及,行尸走肉。……“死人”,居然也可以分为两类。死亡一次的人。死亡两次的人。……芸芸众生,比如像我,只能死一次。死了就是死了。很快就烟消云散。没人记得世界上曾存在过这么一个人。……还有一种人,比如你,人死了,却阴魂不散。文章或名声还会在这个世界存留,还会被人提起。经常或者偶尔。时间或长或短。但你总归也会被人遗忘,死上第二次。”(p.198)”我想起位颇有建树的国外同行,他的愿景是逝世五十年后仍有人引用他的论文,用小说里的说法,就是在第一次死亡在五十年后第二次死亡。谭端午则是,“如果一定要分,大抵也是两类。成功的人。失败的人。从感情上说,他没来由地喜欢一切失败的人,鄙视成功者。(p.199)”庞家玉说他是嫉妒成功者。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任冯延鹤,则把一切不喜欢的人,称为“新人”。“全新的人种”“这些人有着同样的头脑和心肠。嘻嘻哈哈。浑浑噩噩。没有过去,也谈不上未来。朝不及夕,相时射利。这种人格,发展到最高境界,甚至会在毫不利己前提下,干出专门害人的勾当。对于这样的‘新人’,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法律,也是形同虚设。(p.200)

 

小说主要不是描写学院生活,但也涉笔成趣地提到了学者。在诗歌研讨会期间,“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p.316)”许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人,借道学术之路,走进了大城市。就像我自己,从辽宁到上海当教授。那位教授闲聊都是这种话,“网球鞋的鞋带究竟是从上面系,还是从下面系,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回答。或者说,并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询问。Asking。阿尔邦奇的回答,让他的妻子陷入到了语言的泥淖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非同一般的询问,在何种意义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日常语汇的分叉或偏离。也就是说,实指功能与修辞功能是如何不成比例。是语法的修辞化呢?还是修辞的语法化?OK(p.317)”这段高论如此令人费解,以至于“端午把教授刚才的那番话琢磨了好几遍,最终也没搞懂他在说什么。……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他,大学里的所谓学问,已经发展到了何等精深的程度。(p.317)”虽然小说中没有说他们到底在说什么,我推测是所谓行为语言理论框架下的议论。这种学术语言其实是通例,我们课题组的努力方向就是“结构功能化,功能结构化。”有时候也称为“功能结构一体化”。虽然这些教授精妙地研究语言,但使用语言并不精确。“教授喜欢掉书袋。学院的严格训练,使得任何荒谬的见解都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却没有对他言谈的逻辑性给予切实的帮助。他的话在不同的概念和事实之间跳来跳去。(p.318)”还有诗人们的炫耀。“如今,诗人们在不大的地球上飞来飞去,似乎热衷于通过谈论一些犄角旮旯里的事来耸人听闻。这是一种新的时尚。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异域风情,才能激发他们高贵的想象力吧。那些刚刚迈出国门的人,傻乎乎地动辄谈论美国和欧洲,差不多已成了一件丢脸的事。(p.315)

 

与高校有关的还有段回顾中的读研和毕业往事。男主人公1985年毕业于上海一所师范大学(当时称为师范大学的只有现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该校三附中教语文课。他在读本科生时钻研《资本论》请教过自然辩证法研究所的一位教授,他已经是新成立的哲学系主任。在他动员下,谭端午跟他读硕士。他误以为导师想让他读博士,其实导师想让他去上海教育出版社,导师招了来自东北的女进修教师。已经升为副校长的导师可以推荐他去上海博物馆或宝钢集团政策研究室,但攻博未成的谭端午与导师公开翻了脸,指责他“暮年心炽,不忘荣宠”。那两处不错的职位自然也没有了。找不到满意工作,最后流落位于鹤浦市三十公里外偏僻小镇上的鹤浦矿山机械厂当秘书,待遇优渥但没有人愿意去。上任后的工作就是陪着厂长喝酒。最终在诗友陈守仁和徐吉士竭力帮助下,调到鹤浦地方志办公室。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从小说开始,男主人公就在看《新五代史》,到女主人公亡故后,小说结束时,终于读完了。“这是一本衰世之书,义正而词严。钱穆说它‘论赞不苟作’。赵瓯北在《廿二史札记》中推许说:‘欧公寓春秋书法于记传之中,虽《史记》亦不及。’陈寅恪则甚至说,欧阳修几乎用一本书的力量,使时代的风尚重返淳正。这些都是史家之言。(p.371)”我简直都想也读读《新五代史》了。“书中提到人物的死亡,大多用‘以忧卒’三个字一笔带过。虽然只是三个字,却不免让人对那个乱世中的芸芸众生的命运,生出无穷的遐想。再者,每当作者要为那个时代发点议论,总是以‘呜呼’两字开始。‘呜呼’一出,什么话都说完了。或者,他什么话都还没说,先要酝酿一下情绪,为那个时代长叹一声。呜呼!(p.372)”《春尽江南》,是不是也在长叹一声?

 

读小说还理解了为什么结尾最难。“对任何诗人来说,结尾总是有点难的。……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每天都在变,有无数的可能性,无数的事情纠缠在一起。而问题就在这儿。你还不知道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铺陈很容易,但结尾有点难。(p.195)”许多小说特别是侦探小说,以及有侦探小说风格的武侠小说如古龙作品,都是虎头蛇尾。

 

最后说说标题。“春尽江南”出自晏殊的七绝《草》

春尽江南茂草深,绕池萦树碧岑岑。

长安官舍孤根地,一寸幽芳万里心。

更广为人知的或许是陆游的七律《病起》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收拾吟牋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中有该诗。在晏殊之后陆游之前,还有其他宋人写过。例如

送春

四锡

花菲菲,柳依依,留春不住送春归。

春归何处堪图画,春尽江南日暮时。

黄鹂啼多芳草远,青梅子重杨花飞。

人生三万六千日,与君复有明年期。

萍乡绝句

阮阅

春尽江南归已迟,湘南风雨度花时。

无因剪取湘江色,携看江屏画竹枝。

就我所读,唐诗中没有“春尽江南”。有“秋尽江南”,如脍炙人口的杜牧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更奇怪的是,唐五代宋词中也没有“春尽江南”。贺铸把杜牧的七绝改为《太平时》

尽江南叶未凋。晚云高。

青山隐隐水迢迢。接亭皋。

二十四桥明月夜,弭兰桡。

玉人何处教吹箫。可怜宵。

 

《春尽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为前两部没有仔细看,所以三部曲的完整构架不甚了了。男主人公的母亲是《山河入梦》中的一个人物,难怪在《春尽江南》中似乎有超自然的力量,以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说服或者驳倒任何人,包括让律师儿媳同意买房接她过去住,也包括让家里的小保姆嫁给疯癫的儿子,男主人公同母异父的哥哥。“她的故事既雄辩,又富于哲理的光辉。如滔滔江河,奔涌不息,又如西风骤起,飞沙走石。(p.371)”仅就《春尽江南》看,女主人公或许就是江南的象征,相应地,男主人公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单纯温婉的李秀蓉,还是干练强悍的庞家玉,都深爱这种生活,也用各自方式付出各自的代价追求,但都没有成功。李秀蓉被始乱终弃,庞家玉试图赢得世界但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江南现代史一种解读。其实还有其它联想,但或许有些犯忌,就不说了。不管怎样,春尽江南,红粉暗随流水去别意与之谁短长?

 

作者格非,本名刘勇。1964年出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任中文系助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钱谷融先生,据说是钱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离开上海前,钱谷融先生送格非八个字,“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我读到后也觉得很高明。格非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在大学任教的同事,从事小说创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者的学界小说还有已经谈过的《欲望的旗帜》和尚未说到的《月落荒寺》,还谈过过短篇小说《凉州词》和《初恋》。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大师巨笔学界小说丛谈之《呐喊》

 

开山之作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抒情自叙学界小说丛谈之《沉沦》

 

辗转反侧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春蚕到死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云中锦书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学店学渣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大学生日记》

 

一段好春藏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旁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老大嫁做商人妇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异婚奇情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区区岂尽高贤意学界小说丛谈之《红拂夜奔》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平生正被儒冠误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学界故事部分)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赵孟)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言不尽意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蔡小容)

 

人怕入错行学界小说丛谈之《婉的大学》

 

青青园中葵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好怀渐向中年减学界小说丛谈之《三人行》

 

功名富贵岂偶然学界小说丛谈之《三人行》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无可奈何花落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囚徒》

 

天才的误区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谈笑有鸿儒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教授》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学者的素质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无端却被秋风误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校园外的奇遇—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的黄昏》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博士之难学界小说丛谈之《缺氧》

 

师生关系的极端案例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王刚)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83283.html

上一篇:西安华山苍龙岭
下一篇:曲阜孔府
收藏 IP: 113.88.15.*|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