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貌似五花八门其实套路单调的《早年的长篇小说》已经读过些,其中或许并没有真正值得读的。读过第一部堪称经典的是《水浒传》,所谓“中国长篇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1975年,有最高指示,“《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于是全国人民读《水浒》评宋江(也可能是批宋江)。当然,这只是记忆中当的宣传,实情是什么不得而知。在这之前,《水浒》的连环画看过少数几本,小朋友冯宝东借的书。
因为有上述背景,《水浒传》重新印行。我们家的老朋友陈伯伯家有一套水浒的新书,他们家一时没有人看,就借给我看。是120回本,接受招安后还有征辽,平王庆田虎,征方腊。
当时没有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书,《水浒传》我看过很多遍,可以说是滚瓜烂熟。不仅主要故事情节,而且每位好汉的绰号,还有全部天罡星大部分地煞星的星名,如天魁星、天罡星、天机星、天闲星、天勇星、天雄星等。熟悉归熟悉,理解的未必很深入。熟悉是对局部细节的机械记忆,理解是对整理逻辑的掌握,以及对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洞悉,两者有显著差别。我当时十多岁的小学生,没有阅历没有见识,不能深入理解在情理之中。当时有些批判文章倒是对理解有帮助。例如说晁盖一死,宋江就把“聚义堂”改为“忠义堂”,挂起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这就是建立了投降的思想路线。我当时的小脑瓜也能想明白,确实如此。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水浒传》,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征辽的一个情节。征辽并非《水浒传》核心内容,见于100回和120回本,70回和80回本没有。王文斌,与林冲一样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之一)还兼团练使之类的武官,自报奋勇主动请缨去破混天阵,兵败身亡。书中有首诗吟咏此事
赵括徒能读父书,文斌殒命又何愚。
平时夸口千人有,临阵成功一个无。
很奇怪为什么对此印象深刻。或许我知道自己善于读书,读书人的通病,如钱锺书先生说放翁,“危事而易言”“自负甚高,视事甚易”。倾向于“平时夸口”,终不能“临阵成功”。因此读书人更需要“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阅读《水浒》童年回忆说明,熟读不等于深入理解,但不能深入理解,未必完全没有收获。这或许也是传统读书人的路径,年轻时把“四书五经”之类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但未必真正理解。日后有了阅历见识,有些人变融会贯通豁然开朗,成为通儒,甚至由“内圣”而“外王”,不仅“立言”而且“立功”,如王明阳曾国藩。多数人终于不能开窍,如孔乙己那样,功不成名不就,就是所谓“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