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生活节奏很慢,时间很多,书却很少,有些书可以反复读。在读大学前,反复读过的书是《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读大学之后,就是现在要说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这套书四卷八册,我只有前两卷四册。由袁可嘉先生领衔主编,他所写的序言,对现代派文学有清晰全面的阐述。
第一卷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三个流派。具体定义很难弄清楚,对于外行似乎也没有必要。每种流派都有些作品印象很深刻。后期象征主义的有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属于奠定我生活态度的作品之一,那种充满憧憬的乐观,那种不畏艰辛的追求,那种得而复失失而再求的韧性,都很有感染力。叶芝的诗也算在这派,选本中包括后来很风靡一时的《当你老了》。我个人特别有共鸣的是里尔克的诗《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这其实是生活常态,所以里尔克说,“Wer spricht von Siegen? berstehn ist alles. (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表现主义作品印象都不深,只有卡夫卡的《变形记》读来有些毛孔悚然。未来主义作品选得很少,只是些短剧和诗。总体上似乎比较平凡,甚至有些虚张声势的感觉,缺乏洞穿人心的力量。
第二卷包括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我倾向于认为意识流其实是种写作风格,在读这套《作品选》之前,在王蒙的短篇小说中就领略过。因为对西方社会生活比较隔膜,所以没有被书中的选读所打动,虽然确实都是名家,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超现实主义在美术中或许有道理,在文学中我觉得有些牵强。虽然某作品很不错。例如《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痛斥那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存在主义选的作品份量很重,不仅有加缪和萨特,也有日本印度的东方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和萨特的《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印象比较深。后来看萨特的长篇《理智之年》都有似曾相识的错觉。
第三卷是荒诞文学、新小说、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应该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第四卷是广义的现代派作品。这两卷借阅过,但印象都不深,或许以后还可以重新看看。
古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则是“半部《文选》知现代派”。到底是一叶知秋,还是管中窥豹?我不知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