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
《雷锋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他没有好的文笔,却有一颗单纯的心。他忠诚,善良,上进,同时也发誓“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以自己朴素的思想,写下“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同时又说:“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最近有一版《雷锋日记》的出版人声称:“跨越两个世纪,一直不曾忘记他——雷锋。他教我们如何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如何在爱的奉献中获得永生。”然而,我们是否更应该这样告诉孩子:学习雷锋叔叔,要学他怎样在伟大中找到平凡,亦不要求取永生,只要点滴的奉献。
转载随感:看过,但不喜欢。不论人如何,书或许是好书,只是不适合我。
1964
《南方来信》,作家出版社
“德儿:爹娘在南方,你在北方,远别已八年,这张小小的纸儿怎能容下无限的思念之情。”这是署名“你的爹力”的南越百姓写给儿子的家信,随后便是对“美吴集团”的控诉和对儿子的叮嘱:“你应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北方……使南方同胞早日摆脱水深火热的痛苦。”今天40岁以下的读者中,知道此书者想必百里不足一二,但两部书信集《南方来信》实实在在是当时的头号畅销书之一,同年就被搬上了话剧舞台,全国各地广泛排演,次年又被改编为京剧,马连良在剧中扮演了越南农民杨老清。
转载随感:仿佛看过。
1965
《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小说根据真人真事写成,塑造了一个英雄和圣徒的形象,令无数读者为之感动,也创下了中国小说的发行量之最——估计总印数在1500万-3000万之间,或许我们只能从当时的出版环境和时代氛围中找到原因。作者亦因此书,在123天内,由部队创作员提升至文化部主管领导。
转载随感:没有看过,但可能看过改编的连环画。我个人比较喜欢有趣的人,因此对英雄和圣徒都不太感兴趣。
1966
《毛主席语录》,人民出版社
《毛主席语录》由《解放军报》资料室编选,1964年在军队内部发行,次年中共中央批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本,1966年公开出版,并面向海外发行。书中共收入毛泽东著作选句427条,通行红色塑料皮包装,又叫“红宝书”,因多为便于携带的袖珍版本,海外亦称之为“小红书”。《毛主席语录》广泛发行,总印数难以考据,但仅在中国国内当逾10亿册。
转载随感:反复看过,像多数我这个年龄的人一样。虽然熟练程度不如“老三篇”,那是能背诵的,也还能活学活用。记得在小学被老师要求写检讨书时,我就引用《语录》上的话,“不要搞逼供信。”
1967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北京出版社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各出版社皆被造反派以夺取“出版毛主席著作的大权”为借口夺占,出版事业几乎陷入停顿,仅余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以及“革命样板戏”图书等少数品种可以出版,《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也算其中一种。无书可读的“书荒”年代造成了地下文学和手抄本读物在这一时期的兴起。
转载随感:没有看过,当然知道白毛女的故事。
1968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著,未刊诗作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食指描写知青离城下乡的这首诗和赵振开的小说《波动》,皆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它以回归个人的朴素情感,取代了当时中国诗歌、甚至绝大多数知青诗歌中语录式、宣言式的空泛激情,这不仅是诗意的回归,也标志着青年的觉醒。
转载随感:没有看过,听说过食指的名字,但没有看过任何作品。
1969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第一集),人民出版社
共出版四集。封面彩印精美,收录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的文章,集中表现毛泽东思想给个人思想、身体以及各行各业带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激励和变化。
转载随感:没有读过。难怪我既怕苦、又怕死,小时候人品的底子没打好。
1970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编,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
年代的特殊,书的装帧设计、内容编排,甚至字里行间,都被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但在那个科普图书稀缺的年代里,本书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也长久地留在了国人的记忆中。
转载随感:没有读过,可惜!
1971
《新华字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文革”期间,“书荒”状况严重,小学生在复课开学后连一本小字典都难找到。
转载随感:这个当然用过。不过,我读书时,主打字典是《学生字典》,不知两者关系是什么。
1972
《金光大道》(第一部),浩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所谓“8个样板戏,1个作家”,在那段特殊时期里,农民出身的作家浩然成了十年文革中唯一出版作品的作家。《金光大道》讲述了芳草地翻身农民在高大泉的带领下,与错误路线斗争,坚持走“金光大道”的故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纪录了那个极左时代许多重要信息,有学者认为浩然的作品“是很形象的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图画”、“具有史料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价值”。
转载随感:读过,当时谈不上多喜欢,也不反感。当年读了很多这类小说,还有《艳阳天》、《春潮急》、《虹南作战史》等。是父亲用图书证从单位借的。后来还有点印象的往往是反面人物的话。我从来都感觉自己文学品位不行,是读这些书开的蒙。
1973
《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阿列克·恰齐等著,屠珍、梅绍武译
作为最早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对阿尔巴尼亚不遗余力地予以援助,两国关系曾一度非常密切。观看《塔娜》、《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等阿尔巴尼亚故事片曾是当时国人不可多得的娱乐之一;恩维尔·霍查、穆罕默德·谢胡等领导人的名字在国人中也是耳熟能详。1973年由梅绍武、屠珍夫妇转译的《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出版。这本小说集是当时极少数的公开发行的外国文学出版物之一。
转载随感:没有读过。当年看阿尔巴尼亚电影都不容易懂,我还是挺喜欢看的,至少比越南和朝鲜电影好看,更不用说“新闻简报”了。
1974
《儒法斗争史概况》,北京大学儒法斗争史编写小组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4年伊始,文革发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一时间,评法批儒图书和文章“泛滥成灾”。据统计,这期间,相关书籍出版了10403种,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达5000篇以上,各处传播的各种内部资料更不计其数。《儒法斗争史概况》曲解历史和经典为政治服务,一度造成了思想理论上的极大混乱。
转载随感:这本没读过,但读过些类似的书。批孔还是给我这种从来没有上过历史课的孩子长了些历史常识。例如,书上写到:姓孔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外号扁头。至少前面半句还是事实。甚至还可以说是我接触的第一个《论语》选本,知道了“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类。我竟然是以这种方式学习,我可怜的童年,那个贫乏的年代!
1975
《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文革”爆发后被列为禁书的四大名著及一些古典小说被允许部分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极大欢迎。1975年8月,毛泽东评价《水浒传》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四人帮”以此大作文章,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评《水浒》”运动,人民文学出版社紧急调动人力物力,迅速出版了各种版本的《水浒》。这场运动也使《水浒传》成了十年文革期间少数被广泛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转载随感:反复读过,就是当时出的百二十回本。能记住所有细节,也包括其中的诗词。特别是一百单八将的名单,从“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智星神机军师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天勇星大刀关胜、天富星小旋风柴进”开始通通记牢。后来再也没有看过,不知道这次写错没有。这或许是我76年前个人阅读史上罕见的一抹亮色。总结一下,76年前,我读过值得读的书大概只有《水浒传》、《毛泽东选集》和《十万个为什么》。《鲁迅全集》是后来读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