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本以《关关雎鸠》为名的小说。作者王刚,由译林出版社与2012年出版。与赵孟的《关关雎鸠》写学生、蔡小容的《关关雎鸠》写教师不同,王刚的《关关雎鸠》写了师生关系,虽然主要视角在老师。故事发生于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故事开始于2010年6月(高考招生前一个月),结束于2012年1月。作者标注,“2010.8.5—2011.9.5写于北京半壁店,纽约LEDIG HOUSE作家村,旧金山红木城”。虽然是发生在大学里的故事,归为学界小说多少有些勉强,更属于社会问题小说。
故事的主题在大学中展开,主要从男主人公闻讯的视角看。42岁的编剧闻讯觉得自己在创作方面江郎才尽。女强人妻子为5岁女儿的教育,到美国定居,两人准备离婚。闻讯受当着系主任的大学同学周大同邀请,到戏文系教书。入职伊始,就在系会议上与权威人物柳教授发生了冲突,并重逢了过去有好感的岳康康。闻去外地招生,录取的包括有托请的两个学生,其中有男生刘元。他喜欢这个男生,但觉得他并没有专业兴趣。闻讯在上写作课时,强调动笔,没有讲很多概念,受到学生抵制。柳教授七十岁了,仍作教学督导,几次想与闻讯讨论他的课堂教学。闻讯我行我素,但效果依旧不佳。还因为擅自停课受到学校处分。闻讯旁听了岳康康的课,两人关系发展到上床的程度。暗恋岳康康的学生刘元,一直跟踪拍摄她。后来有了两人的性爱视频,在网络上公布。岳康康无颜再上讲台,也不准备结婚,自己远走美国。闻讯依旧上课,有些回归传统。刘元因为视频公布有内心煎熬,在课堂上与闻讯冲突后,跳楼自杀。警察传讯了闻讯,柳教授拿出了刘元的日记,说明刘元的自杀与闻无关。原来刘元是柳教授的外孙,但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脱罪后的闻讯独自反思。
小说还有个副题,是闻讯的童年。在小学里,因为坚持说副市长的儿子偷看女厕所,断送了父亲的政治前程。同学谢达主动替副市长儿子顶缸,承认是自己偷看。与闻讯两人一起被批斗。后来谢到香港。在小说开始时,癌症晚期,一直在找闻讯忏悔。结束时,从楼上跳下的刘元,正好砸死了来送被批斗照片的谢达。主题副题一起结束。副题的含义我不是很清楚,似乎是强调勇气,暗示主人公在成年后仍然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小时候,他被教化,“你必须学会害怕,你懂得怕了,就懂事了。你知道怕了,就长大了。(p.123)”
主人公闻讯的讲课几乎是表演。开始时他有退隐的意思。“一个剧作家,他意识到自己江郎才尽了,于是,他来到了大学,想在青春中,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另一次展现的机会。结果,他的表演一点儿也不充分,而且,大学里教授的生活不是表演,是非常朴素、乏味的过日子,他的那套在这行不通。他的授课方式也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剧场效果。他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对了,你就是一个普通老师,苦口婆心,默默无闻,不要总是渴望奇迹会在你华华丽、漂亮、富有效果的讲述中产生。在今天这样一个务实的社会中,充满才能的表达只能让人感到不自然,倒不如平淡些,在喝下一杯杯白开水之后,把那些概念、讲义念一遍,舞台的归舞台,教室的归教室。(p.147)”但其实他却在不断地创造戏剧性效果,也可以说是在制造矛盾。这是很让我感到困惑,主人公想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当然,这也可能仅是积习难改。“他强势,总是爱挑衅,他有敌人,他的语言里总是充斥着进攻性,他很情绪化,只要讲话,就中是会让一些人不舒服。(p.220)”应该说,主人公其实并不适合学院生活。他对学院生活有些误解,“他渴望从今日起自己的同事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这不是展示才华的地方,尽管他认为才华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展示。可是,他知道,才华真的可以在任何地方展示,只是除了大学校园。在他这几年的印象中,大学是一个彻底扼杀才华的地方。(p.16)”学院当然需要才华,只是正常状态下不很需要表演的才华。他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一般人对他来大学所提出的忠告是:很复杂,少啰嗦,少往来,否则你会很累的。(p.9)”柳教授几次想与他交换看法,都因为他的原因没有实现。还是柳教授说得对,“大学里不太需要你这种极端。其实,任何地方都不需要极端。(p.15)”
女主人公岳康康形象不是特别鲜明。也许正是朦胧,使得她更加有魅力。岳康康教西方戏剧史,是三十多岁离异女士,美国海归。已故著名将军的女儿,家里有栋小楼,自己住一间,其余出租。她博览群书,高中时就读多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本,在美国时又读了英译本。有些像传统的读书人,喜欢教学。“我没有跟任何人争,我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我只是对讲课本身感兴趣。我的生活从来都很宁静……(p.220)”性爱视频,真是无妄之灾。
作者似乎对现在大学中的师生关系非常不满,也包括对学生不满。他们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只是要张文凭。“这真是中国自从有了教育这件事以来,师生关系最糟糕的时代。老师对学生冷漠,学生蔑视老师。老师明明知道学生不热爱专业却把他们招进来,学生完全不喜欢专业却仍然顽强地钻进学校,双方都表现出历史上少有的不要脸。(p. 271)”系主任开导他,“课堂跟你在电影上看的,跟你过去想象的都不一样,甚至跟你我大学时期也不一样。人人都说今天的老师冷漠,其实,首先是学生冷漠。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反过来,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老师。(p.152)”“他们就像一群羊,只愿意自由自在地漫游在山坡上,也许他们愿意慢慢地思考。所以,大学里现在无为而治,也许是对的。(p.152)”教师能做的,只是“默默地跟随着他们,悄悄陪着他们,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山坡上,我们不要找他们,只是让他们来找我们。(p.152)”我个人觉得,系主任的认识很到位,虽然对策有些无奈。闻讯仍很愤慨,“老师与学生在大学这座山上,在大学这片丛林里,完全成了两个不同的动物品种。他们应该彼此都不了解对方的生活。没有神秘化,只是他们天热地成为了两个阶级。当然不能说是敌人,却真的是陌生人。……老师与学生在大学里不仅陌生,而且,他们的身体竟然散发出完全不同的气息。这种隔离状态甚至超过了穷人和富人、官员与职员,他们之间彼此为什么会那么冷漠?……彼此间没有正常的渴望,没有交谈,甚至连好奇都没有。这道大墙已经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迷雾中最大的难题,难道现在的大学真的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吗?(p.172)”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职业化就意味着非个人化,正是现代大学的特征。或许那不是冷漠,只是尊重。更何况华夏的传统从来就是“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小说标题《关关雎鸠》还是预示着男欢女爱吧?故事本身还不错。小说中嵌套着不少戏剧场景、情节或台词。不是很熟悉,只是看看热闹。小说中大学的氛围不像2010年前后,而像20年前,甚至更早。从小说看,作者似乎不太理解现代大学运行的基本机理,只是对师生关系冷漠有强烈的个人愤慨,却没有揭示这种冷漠的原因。更糟的是,小说的张力最强的矛盾,是男学生与男老师的情敌关系,这个似乎与师生关系冷漠也没有太大关联。
作者王刚,1960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76年入伍,在新疆南疆军区文工团工作。后任乌鲁木齐市建筑加气厂共青团专职干部,《绿洲》期刊编辑。1989年毕业于系办大学中文系,1990你那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后以作家和编剧闻名。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任教。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