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大学之林》后,朱晓琳又出版一部学界小说《缺氧》。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11年4期。我看的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单行本。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为2009年前后,因为小说快结尾时提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那是2010年4月发布的。也可能在2003年至2008年之间,因为小说中提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故事发生在上海市F大学,为虚构的大学。似乎暗指复旦大学。不过在2011年之前,复旦大学没有第三附属中学,有三附中学的高校只有华东师范大学,三附中在金山,离最近的古镇枫泾距离似乎不在自行车骑行范围之内,与小说不符合。
小说主要用第一人称方式写成。通过对博士论文剽窃的处理,展现了博士的生存困境以及高校中与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中“缺氧”指有位海归太太当年羊水早破导致胎儿脑缺氧,产生永久性损失。其寓意为学者尤其是博士生和博士们的生活艰难,甚至大难临头。小说也借书中人物之口,抨击大学的现状。“我们还生活在鲁迅的时代。……鲁迅先生曾经质疑中国人的理想,‘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昂—罢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p. 202)”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在F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工作的女博士曾玲。她博士论文及其相关期刊论文的调查和处理是小说的主线。
在曾玲30岁生日时获悉,她被人举报博士论文有两章是抄袭,要受到学术监督委员会的调查。她确实使用了前年前认识的俄罗斯访问学者未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后来俄国学者的论文发表了。与导师丰凯信教授商量后,找到监督委员会名单,其中有位丈夫许弘扬的棋友历史系徐舜波教授和导师的邻居日语系刘祖安教授。曾玲与丈夫拜访了徐教授,送上近千元的高级棋具。曾玲单独拜访刘教授,送上近千元的普洱茶。会议由徐教授主持,刘教授提议等进一步弄清事实再作决定。刘教授向曾玲透露他知道举报人以及送外评专家。曾与丈夫带着礼品盒包装咖啡去拜访,被刘教授严词拒绝。曾玲理解他的意思,单独去拜访,忍受他的骚扰,知道了举报她的是同门师妹和好朋友王小青,而外审的是她导师的同学社科院东欧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韩永一,王小青在跟韩教授作博士后。他正在与曾玲的导师丰教授争夺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会长职务。国际期刊也就曾玲论文的剽窃问题给学校发函,提供了比对证据。函件被在办公室当秘书的许弘扬扣下。学校甚至请丰教授退出会长竞争以息事宁人,有人在网上揭出韩永一学术著作抄袭,点击甚多,原来是丰教授的学生买了水军,丰教授终于当了会长。
在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刘教授参加其他学校答辩与女博士K歌通宵忘记了第二天上课,被革除监督委员会委员。徐教授因为网恋被女方丈夫告状到学校,学校不再延聘已经63岁的徐教授。尽管博士论文还没有定性,曾玲调离教学岗位,先给美国海归教授当助手,然后到导师主编的期刊当编辑部主任。她接受了王小青一篇稿子,并在导师出国期间,主动向韩永一约稿,修复了与他们的关系。韩教授表示可以放过她的抄袭。那位被抄袭的俄国学者回答上海,担任领事馆二秘。答应出面证明他的数据中有曾玲的工作。两人大玩暧昧,曾玲疑似出轨。她丈夫到郊县的附中挂职副校长,也出轨该附中的女教师。
一时太平无事后,曾玲又不顾领导和丈夫的劝阻,坚持申报留给田副校长亲信的副教授职位。学术监督委员会再度开会,她丈夫也交出了国际期刊的函件,而原来答应为他作证的俄国人因从事间谍活动被驱逐出境。这样,委员会撤销了曾玲的博士学位。这意味着即将到期的F大学的工作不会再续约。曾玲丈夫许弘扬因为同居女友怀孕,要求离婚,她同意。她导师的对头韩永一出任校长。导师拒绝学校延聘退休。师妹王小青代表新上任韩校长表示,她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仍可以留在学校工作。曾玲原准备离开上海,在小说结尾处,她到西藏支教。许弘扬的女友接受开发商表哥馈赠,有套市值百万的房子在许名下。表哥承接学校工程出了事故,东窗事发。许自首,获得从轻发落,与女友结婚到外省中学教书。小说开篇就说明的愿望,“捧住这个来之不易的饭碗,为了生活,为了买房,也为了我和丈夫在这座大城市坚持下去,直到变成真正的上海人。(p. 2)”终于没有实现。
小说中还写了与女主人公曾玲一起被指控剽窃的两位博士生,英文系的吴红旗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盛鹏飞。吴研究莎士比亚,导师是副校长田矛,一直在帮田干活,没有时间研究。抄袭了30年代的一本老书。盛与香港讲师共同获得数据,但抄袭了那位讲师发表文章中对数据的描述。吴找到他所抄袭书作者的儿子,也是举报人,给他5000元,私了。后来,那人得知他导师是副校长,再要求在校图书馆工作,也得到满足。后来,导师为争取校长,决定牺牲吴,批示要从重处理。已经在做博士后还准备到英国访学的吴红旗在网上揭露导师学历是买来的假文凭,已经与国外教授的利益交换等。田一度北被双规。但有高层人士发话,有惊无险,调到另外所学校当正校长。盛鹏飞因为抄袭问题失去工作,自己开个小书店。利用老教授去世,后人不识货,大量清理图书时淘到些好书,赚些钱。“这世界上你以为值钱的东西没准在别人眼里根本就是一堆垃圾。(p. 112)”另外也购买学校领导收到的珍本善本图书,实际上就是洗钱。他生活挺滋润。当然,体制内的人,总是把体制外的生活想象得比较容易。
小说顺便还写了高校中其他一些问题。如别处真实发生过的多名老教授联合举办国家奖申报造假,学生论文抄袭及其与反抄袭系统斗智,聘请外国水货教授换取外国教师对领导子女的资助,学术期刊出卖版面人情稿等等。快结尾处所写高校去行政化,校长不具有级别,基本是作者一厢情愿地想象。那时候,现在有级别的校长副校长都纷纷试图外调,保住自己的行政级别。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小说试图再现高校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中国大学里待过的人多半很清楚校园围墙内人际关系的特点,通常是同学、师生、同门师兄弟姐妹之间盘根错节,因而你永远无法知道跟你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的同事有何背景。可以说,在高校特定的人事环境下,以真诚之心结交朋友与盲目树敌一样,都是相当愚蠢的行为,…… (p. 22)”现在多数教师不用与同事对面对坐办公室了吧?这方面,作者写得可能还不是很到位。主要是小说中争夺的标的比较少,没有机会把各种关系都动员起来。
至于小说中渲染的学术腐败,“即使端正学术风气决心再大,手段再硬,在高校同行或外人看来只不过是你没将家丑掩盖到位而已,并非什么高尚之举。(p. 30)”我真觉得没有那么严重。真正的问题并非学术腐败,而是学术水平还不够高。
总体上,作者还是比较客观地描写了大学的各种负面现象,风格上与《大学之林》一脉相承。就我个人偏好而言,觉得《大学之林》更有意思些。《缺氧》的故事有些单薄。
作者朱晓琳,1956年出生于上海。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翻译。上世纪90年代留学法国,在里昂第二大学获法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多种。学界小说除《缺氧》外,还有《大学之林》,并有留学生中篇小说结集《永远留学》。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