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3年

已有 2239 次阅读 2024-6-19 22:57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十年前那个在职业发展中屡战屡败连连碰壁的中年教授,现在神闲气定地准备安度晚年。在职业上云飞风起中流击楫的创业时代渐行渐远。校刊在当年教师节发表篇专访,《平淡而充实的职业生涯》,写出了个人的风格“平淡而充实”。“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已经有条件“知止”,只是这个“止”并非是通常理解的“目标”,而只是字面意思的“停止”。当然,降速换轨也需要过程,当年还是在从“创业”到“守成”的转换期。

 

前两年的大事故余波未尽,生活中仍有些焦头烂额,但最困难的时候似乎也过去了。或许是困难期的最后一年,而且比前两年还是大有好转。女儿申请到BU的硕士生,不仅暂时解决了本科毕业后的出路,而且也是当年生活中最有长期影响的事件。至于那些生活中的麻烦烦恼,“忍过事堪喜”。

 

教学

 

从“创业”到“守成”转型的标志是教学工作增加,不仅是课堂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还有竞赛辅导、教学研究等方方面面。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比较多。下半年的秋季和冬季学期为力学专业2012级讲均为40学时的“理论力学1”和“理论力学2”,学生分别是40人和38人。从上半年春季学期开始,讲三轮20学时“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学生人数分别是128人、148人和149(教室容量是150),最后结束要到20144月初了。几乎同一时期,还有10学时新生研讨课“工程中的振动问题”三轮,学生人数分别是25人、30人和30(研讨课要求不超过30)。春季学期还有都是40学时的为力学硕士2012级课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选讲”(5)“振动与控制”(5) “多体动力学”(4),印象中都是学生自学为主。秋季学期有16学时博士生2013级的《“高等力学引论”动力学与控制部分16学时,每次课都讲,有14位学生。

 

研究生培养是个入学小年。研究生新生只有博士生冯辉荣9月入学,他是来自福建林业大学的教师,定向攻博。曾上大力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但不是我的学生;他在201612月毕业回到福建林业大学任教,现在是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此外,11年入学的王祖尧在2013年转入我们课题组,由我和丁虎教授共同指导;他硕士毕业于本校数学学科,已经工作定向攻博,主要是丁虎教授具体指导,也在201612月毕业回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任教。11月博士生柴元毕业,到上海电力大学任教;他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应届生,20109月入学,曾受CSC资助到美国留学一年;或许是因为师范本科毕业,对教学热情高,教学受到学生欢迎,毕业十年后拿到所在高校当时唯一一门“上海市本科示范课程”。我个人理解是比“一流课程”更高的荣誉,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算青出于蓝。13年没有硕士生入学和毕业。

 

7月来自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金英星教授完成一年的访学回国。春节时朝鲜领事馆还给过我一封感谢信。这是力学所安排的工作,与我个人选择无关。我们合作发表过一篇英文论文。我每个月给他发些生活补助,但学校的财务系统中无法操作,只能发给学生让学生现金转交。金教授英语不错,会些简单汉语,据说外语还会俄语。参加组会时都与另一位我不认识的同胞同来。顺便一提,前一年底,来自丹麦科技大学的访学博士生Niels Fuglede结束两年多的访学回国。更早些,还有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生S.K. Lei2007年访学3个月。这些在相应年份中忘记记录了。

 

课堂教学方面有特点的工作是开设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虽然是2011年就开课了,但初创阶段是在2013年完成。形成教学文件《“混沌与非线性思维”课程简介》和《“混沌与非线性思维”教学大纲》。也明确了《对选‘混沌与非线性思维’课学生的要求》。2013年后只有一次教学内容有较大补充完善。基于教学内容形成科普报告《混沌的科学概念及文化影响》,5月上旬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报告,10月中旬在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学院报告,11月下旬在清华大学航天动力学与控制课题组报告。在ICTAM2012报告的全文Teaching nonlinear dynamics at the freshman level在英国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发表。11月中旬受邀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2013上大会报告,《“混沌与非线性思维”通识课程建设(提纲)》。包括该课程的相关工作,10年后作为“科普教学贯通的非线性动力学通识传播”获2023年的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

 

机缘巧合,那一年有两个按我自己标准属于“越界”的报告。一次主要对教师,另一次听众完全是本科生,本质上属于教学性的。7月中旬参加动力学与振动上海论坛,谈自己在高校中职业发展的过程和体会。听众主要是我过去或当时的研究生,也有个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因此难免有些倚老卖老的“爹味”。如果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就是包括全部主要失败记录。这个报告后来在12月上旬应邀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自学院报告,《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从教30年的回顾、思考与展望》,删减了其中的照片和一些个人生活相关的内容。在博客贴出时略去了全部回顾性内容。报告比较个人化,或许不够主旋律正能量,因此敝帚自珍,后来没有再讲过。说实话,我觉得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建设多少有些帮助。10月中旬应系学生会邀请参加力学系师生交流,作报告《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被学生逼的越界一次,找我的学生会领导是班上功课很好的学生,不好意思拒绝,勉为其难讲了。没有准备讲第二次,PPT简陋潦草。学生听后也没有什么反响,或许是“信言不美”吧。顺便一提,我不太喜欢教别人如何做事,更不用说做人,感觉那是自己衰老无能的标志。一方面,我确实不太会;另一方面,我觉得对别人帮助不大。多数人不会在需要的时候理解对他们重要和有益的东西,所以能出头的总是少数。当然,对于有足够诚意来个别咨询的年轻人,我还是乐于分享专业性的意见。我的原则是只“来学”不“往教”,一切随缘。这可能是与年轻人快乐交往关键,与有些人有缘,对所有人无期待。

 

秋季学期起,开始国际工程力学竞赛的辅导。参加辅导的是2011级学生,学过我主讲的“理论力学1,2”。我对他们的力学基础有信心,因此独立进行竞赛辅导。基本上每周一次,自愿参加。开始人比较多,后来只剩几个。按照3人一队,组两个队还是够,最后学校决定只资助一个队。除了觉得这届学生学得不错要物尽其用外,也希望有机会到白俄罗斯去走走,当时还不知道其实也有机会莫斯科转转。此外,也借此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培养学生具备教师没有的本领,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竞赛。翌年参赛堪称超过预期目标。团体成绩并列第二名,三位学生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这也证明了自己辅导竞赛的能力,当然,严格而论,应该再辅导一届,证明所取得成绩并非偶然,但后来就没有合适的学生。所谓合适,是指我理论力学班上学得不错的学生。此外,路过莫斯科和明斯克玩得很开心。

 

教学活动还有些会议。9月中旬参加上海大学力学系教学工作会议,下旬参加上海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颁奖仪式暨第五期教师教学沙龙。前者有个简短的即席发言,建议同事们特别是青椒尊重学生自己的个人选择,与时俱进地教学特别是教学管理;凡事过犹不及,所谓“负责任”也是如此。后者只是参加,没有发言。

 

发表几篇教学文章。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教学短文《三矢矢量积在理论力学中应用两例》和书评《《理论力学I, II》评介》,以及第二作者教学内容研讨文章《匀低速曲柄滑块机构近似解与精确解比较》。另外,在《教育教学论坛》上发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课程建设初探:以《理论力学》为例》,那本质上是工作设想,但后来没有开展。还有些教学问题的思考,如《大众·中众·小众》。

 

2013年是教学成果报奖年。校级获奖上有突破,“学生成才教师成功的基础力学教育改革”获得了校级特等奖,这是作为第一完成人首次获得校级特等奖。此外,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个性化、通识化、探究型’三位一体力学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校级二等奖。校级奖回顾参阅《校级教学成果奖:30年的回顾》。同时申报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翌年1月公示,5月公布,获一等奖。这也是省部级教学奖方面的突破。在申报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就我的实际情况,“技止此耳”,省部级一等是教学奖的天花板。

 

教学还有些其它获奖。前一年申报的唐有绮的学位论文“轴向运动梁和面内平动板横向振动的建模与分析” 5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继续申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但没有成功。12月获上海大学理学院20011-2013学年研究生导师优秀奖。此外,前一年申报的“政府特殊津贴”在2月获得批准。10年后才理解这个不仅是荣誉,也可能是真金白银。因“自然科学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故可算教学方面的荣誉。

 

研究

 

研究论文的产出又处于低谷,有些青黄不接,但仍依惯例选三篇代表性论文,我都是通讯作者和最后(第二)作者。以往运动结构的研究侧重超临界情形,就是高速导致直线平衡位形失稳而出现屈曲。具体的模型是输液管,研究了内共振情形,揭示了跳跃、滞后、饱和等典型现象,博士生张艳雷一作的论文发表于JSV。我觉得很有趣的双跳跃演化的工作还在进行中,多少有些偶然和意外的结果,学生总得不到预期的跳跃现象。相关论文的发表要等到翌年。非线性能量采集的项目刚立项,进展很有限,年内发表的工作博士生姜文安为第一作者的随机能量采集,本质上是1.5自由度非线性振动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发表于MRC。该文可能是我振动能量采集方面的第一篇论文,巧的是轴向运动结构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也是在MRC上发表的。面内运动板的研究也在进行中,用多尺度法确定了运动速度有简谐涨落时参激振动稳定性边界,并进行了数值验证。博士生唐有绮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EJMA。除论文外,刘延柱教授为第一作者的专著Chaos in Attitude Dynamics of Spacecraft出版。

 

年内没有申请经费。3月申报“BQW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学校推荐入围上海市,但没有在上海市出线。同时申报WR中的BQW工程领军,学校就没有出线。我印象中那个项目是45岁为上限,不知道为什么改到50岁,又折腾一次。其实结果对我而言无足轻重。“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有位学生报所在省的科学技术奖,我作为团队成员参加,但没有成功。唯一正面的结果,“轴向运动连续体的振动、稳定性和混沌”5月申报教育部优秀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12月公示获得二等奖。正式结果在翌年2月公布。

 

“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当年对未来还是有些思考,形成《课题组的任务、愿景和主要方向》。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愿景最多也就是部分实现。

 

服务

 

新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编委。继续担任《力学学报》副主编和Acta Mechanica Sinica编委,处理两家刊物的稿件。继续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中文和英文版编委,9月上旬在上大延长校区参加部分编委会议。继续担任《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力学与实践》《力学进展》和Cognitive Neurodynamics编委,以及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众力学”丛书编委。

 

为国内外期刊审稿,期刊包括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ASME Jorunal of Vibrations and Acoustics,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ow Frequency Noise, Vibration and Active Control,《振动工程学报》, Nonlinear Dynamics, 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 Acta Mechanica,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A/Soli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力学与实践》《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力学季刊》《航空学报》《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应用数学和力学》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Physics《计算物理》《物理学报》。

 

学会兼职方面,新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

 

参加各类校内会议。6月下旬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式暨第一次全体会议。9月中旬参加2013年上海大学第一届知联会理事会议,参加设备购买专家论证会。11月上旬,参加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2012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11月下旬参加2013年上海大学统战系统荟萃学术论坛----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与推进。12月下旬参加2013年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第一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这类会议尽量不参加,但在无法推脱或者顺便(正好因为其它事情在学校)时也参加。

 

参加多种基金项目函评和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函评会评。6月下旬参加上海市教委系统上海市领军人才评审会。7月中旬作为会评专家参加2009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材料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研究”结题验收会议。12月中旬,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2013年同济大学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交流会。

 

交流

 

两次出境开会。6月上旬到Jeju Island, Korea,参加15th Asia 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APVC)。担任分会场主持并作分会场报告Steady-state responses of axially accelerating viscoelastic strings with the account of exact internal resonances7月下旬到Courmayeur, Italy参加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brations of Continuous Systems,作邀请报告Steady-state response of forced cantilever with tip magnets

 

7月下旬在呼和浩特第三届两岸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Nonlinear transverse vibration of axially accelerating strings with exact internal resonances and longitudinally varying tensions9月上旬在上海大学召开的《应用数学和力学》中文和英文版部分编委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内共振能量采集的概念设计与实验考虑”。10月中旬在苏州参加2013年度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年会及理事会,作邀请报告“振动型能量采集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11月下旬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北京工业大学“机械振动与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并作邀请报告“内共振中的双边跳跃”。

 

也参加些没有报告的会议。8月中旬在上海参加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VI)并担任分会场主持,3月上旬在上海大学参加该会议的论文审稿会。5月上中旬在南宁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主持大会报告。8月下旬在丹东参加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研讨会,主持讨论会。10月下旬在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三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主持分会场。9月下旬在宝山校区参加2013年上海市力学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九届沪港力学及应用论坛。11月下旬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参加2013年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

 

休闲

 

休闲主要是读书行路。读书似乎有些少,也有可能是读过忘记了,就是记录有遗漏。走路倒是不少,尤其是考虑到有时还带着轻度残疾的人。

 

读了几部文学经典《伊里亚特》《奥德赛》《奥赛罗》《麦克白》。也看了几部古代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大有世俗智慧但文学性似逊于《聊斋志异》,《东坡志林》颇有趣,《游宦纪闻》只是对所引刘过词中一句话有共鸣。

 

通读《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这是“剑桥中国史”中相对比较晚出版的一部。宋朝文弱,除了对西夏,基本上是战必败。因此明智之举是主动让步,所谓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p.125)”。还有个有意思的悖论。元朝疏离了儒士,使得他们不再是社会精英而只是专业人员。各地起义军兴之后,多数儒士其实是支持元朝,但他们并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力。也可以说元朝统治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撒切尔与里根联手打造了我眼中的人类黄金时代。读玛格丽特·撒切尔自传第一部《通往权力之路》,对她所谓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很有共鸣。“[作为中产阶级]从来不仅仅是一个收入问题,而是对生活的整个态度,一种承担起自己责任的愿望。”“个人只有作为个人时才值得尊重,而不是作为阶级的成员或种族的成员。……所有集体主义都导致压迫:只不过受害者不同而已。”

 

读经济学名家的博文汇集《反常识经济学》和《凯恩斯传(The Life of John Maynard Keynes by R. F. Harrod, 1951)》。重读重读《批评生理学》《列子》《乡土中国》。

 

在上海音乐厅听上海民族乐团演出的唐建平作品音乐会,《音盲听乐随想》。

 

虽然妻子走路还不方便,仍一起出去观光几趟。6月上旬同去韩国济州岛,当时不需要签证。与其说是观光,不如说是休闲。观光去《远眺柱状节理带》和《在泰迪熊博物馆回顾上世纪》。主要在宾馆周边的海滨转转,在海滨沙滩上泡海水晒阳光,《济州岛某宾馆周边》。在会议中心周边及其宾馆去那里途中也拍些照片,《济州岛掠影》。还吃了《韩国烤肉》。下面的两人合影是在济州岛拍摄。4月下旬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劳模体检,然后先去《太仓牡丹园》看《牡丹》,后来又去了青浦《曲水园》,似乎是沪上“四大名园”中最小的一个。7月上中旬市里组织“领军人才”携眷游江西。先去鹰潭《龟峰》,我们没有太爬山,据说“好汉坡”很难走,失去当好汉的机会。翌日《龙虎山》竹筏漂流,个人的照片是在漂流中拍摄。在宜春入住《温泉度假村》。《明月山》我自己随队观光,下山时遇到雷雨,在雷声中缆车停运,在里面打伞等近半小时。这是迄今唯一次被困在缆车中吊在半空里。还游览了白龙洞,但当时的相机无法清晰拍照。十月上旬,《苏州金鸡湖行》。在观前街的得月楼吃饭,响油鳝丝特别好。我开会时她自己逛了拙政园。11月下旬,全家陪亲戚去浦东,《世纪公园秋日掠影》。在公园外面全家合影。女儿看照片说感觉她好像是被绑架了。

 

 2013 1.jpg

 2013 2.jpg

 2013 3.jpg

 

5月初带女儿去了沈阳和大连。时间很紧,没有怎么玩。只记得两人去了大连老虎滩公园,看到什么没有印象了,就是风很大,挺冷。奇怪的是居然没有照片存档。是不是有这个行程都不能完全确定了。

 

我自己去意大利边境旁的山区小镇参加《ISVCS9会议》。往返都是《在意大利乘公交》和《在意大利乘公交2》。ISVC系列的会议都在山区,这次也照例登山,《登山偶记》。还看了《意大利古城堡与罗马遗址》,如果没有记错还在古城堡中晚宴。另外《去法国看冰河》。国内也去了几个地方。8月下旬去丹东,忘记了带照相机,没有拍照,只写了《望月偶记》。9月中旬,《东方绿舟行》,在《朱家角留影》。10月下旬,到南京,看了《总统府中的小花园》《中华门》《中山陵》。11月下旬,游《松江新城泰晤士小镇》。

 

家事

 

女儿申请硕士生获得成功。前一年申请时,第二学位还没有拿到。当年申请不仅有了第二学位,而且基于学位论文工作发了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GREIELTS的成绩还在有效期内。吸取教训,申请材料也有较大改进。更重要的是,当年背水一战聚焦美国,不像前一年那样英美都有想用英国高校保底。申请的学校基本上都录取了,选个排名最靠前的BU就读,将在翌年春季入学。此外,前一年本科毕业后,就在家跨国咨询公司实习。其工作常被上司表扬,表现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体会了上班族生活的艰辛。

 

家务很有压力。妻子腿部骨头手术后未能愈后,前一年年底再次手术。年初出院,但要卧床两个月。母亲与我们同住。年初岳母来访,有些手忙脚乱,招待不周。两位老人都不省心。女儿给我发短信说家里It’s a fucking nightmare here. 好在二月初妻姐夫妻来帮忙,让我们喘口气。

 

夫妻都重视身体锻炼,确实做到“管住嘴,迈开腿”。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使得这种指标都保持在正常水平。女儿体重没有继续增加,但似乎也没有下降。母亲的情况基本平稳,虽然健忘更加严重。随着大脑控制能力减弱,人性中健康情形被抑制的要素愈发凸显。年底时妻兄和我表姐都怀疑患了重症,年内还没有确诊。后来发现并非虚惊一场。

 

五十知天命?

 

五十岁就这样既淡定又忙碌地过去了。曾自问《五十知天命?》,自答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那里还抄了知堂老人的“五十自寿诗”,尤其喜欢第一首的中间两联。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听谈鬼”和“玩古董”主要是欣赏,“学画蛇”和“种胡麻”多少属于创作。我所向往的生活基调是“为而不争”。自然也有变奏,有时“无为”,有时“有争”。但随着年光流逝,“为”愈发顺其自然地“无为而为”,而“争”也愈发少见。

 

 

过去已经写过62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9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438903.html

上一篇:闲寻旧踪迹:宜春某温泉度假村
下一篇:济州岛掠影
收藏 IP: 114.93.192.*| 热度|

3 王成玉 郑永军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