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这是两回事儿。我或许心勉强算灵,但手确实是笨。制作过的东西很有限,回忆起来倒是简单。
我制作的多数都是属于武器类,因为没有地方可以购买。这似乎有些“侠以武犯禁”的意思,也是需求驱动的创新。最多的是弹弓,前后有好几把,几乎可以算量产了。弹弓首先要有个弹弓架。我用的都是粗铁丝弯成的,这应该不是我能做,但哪里来的,想不起来了。有些小朋友用丫型树杈,我没有用过感觉上半部分截面太小有些危险。弹弓用的弹射橡皮是我自己绑上去的。可以用医院中的输液橡胶管,但刚度有些太大就是太硬,把橡胶管一分为二,似乎正合适。有时候用自行车甚至汽车的橡胶内胎,也有时候用橡皮手套,剪成橡胶条。后面再绑块皮,包弹丸用。所谓弹丸,其实就是石子;备有钢珠和石球,但舍不得用。每次弹弹弓多少有些提心吊胆,担心发射出事故,石子碰了握着弹弓架的手。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但我还是担心。我射弹弓主要是打鸟,但从来没有打着过。弹弓瞄准很难,所谓瞄准其实仅是做个样子,弹出去碰运气而已。石子撞到十几米以外的小鸟,不论是停着还是飞着,都是小概率事件。弹弓也用于打人“实战”。在晓光小学时,学校里市区孩子与远处另所学校的郊区孩子互相扔石子,我用弹弓打过对方。双方相距很远,中间一片农田,还有小河沟,至少百米以上。扔石子基本打不到,估计弹弓射程也不够。正是因为反正打不着,才凑凑热闹,重在参与。
我更喜欢玩一种简易弹弓,制作也简单。两个铁环上各套橡皮筋,两条橡皮筋另一端套在一小块布条两边的洞里。直接把铁环套在手指上弹射。力量很小,射程只有一两米,弹丸用纸团。这一般是在教室中打人,击中也不很疼,稍有感觉而已。因为目标大距离也近,命中率不低。这个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玩具。
打人的还有种弩。用铁丝弯成枪架,上面前方系橡皮筋,后面铁丝有凸起。一两厘米长短棍套在橡皮筋上,卡着后面的凸起。激发的扳机其实是L型铁丝。扣动时抬起短棍,高过凸起,就弹了出去。这种弩的好处是非常安全,绝对不会打到自己的手,缺点是射出的短棍完全不可控,就是毫无准头。射程与短棍材料有关。金属丝最远,我用过铝丝,克丝钳就可以剪断,而且断口有些锋利。我觉得多少有些杀伤力。也可以弹木棍。平时玩最多的是用纸卷成短筒,弯成V字型。射程很近,但打中也没有任何危险。装铝棒勉强可以算武器,射纸卷无疑是玩具了。
还制作过真正有些杀伤力的武器。用纸折的所谓“火箭”,下面剪成两个钩的流线型纸。钩着猴皮筋,可以弹射。距离不远,打中也不太疼。我改装一下,在纸折的火箭前面加个“弹头”,注射用的针头。用手拿猴皮筋有危险,我把凳子翻过来,成为发射架,两个凳腿之间挂上猴皮筋,用垂直方向的恢复力发射。后来研究NES知道,那是纯粹的非线性恢复力,没有线性项。这种分运载部和战斗部的飞箭,在两三米外,仍能扎入厚纸壳板。我在家里用这种方法练习打靶。量产,数量很少,只有两、三发。自己也磨过匕首。我的加工工艺,钢铁都不行,只能打磨铝。我曾把一根直径不到一厘米的铝棍,用钢锉刀磨出个尖头。这个可能只是象征性武器,给自己壮胆,实战应该不如长柄的螺丝刀。我当时想要的武器其实是电工刀,但没有。顺便一提,我拥有过最有杀伤力的是化学武器,硫酸。母亲从单位拿回些废硫酸,刷厕所用。开瓶还冒着白烟,能让抹布碳化,应该有一定浓度。我用眼药水瓶先后偷偷吸了三五瓶,放在家里做防身之用,当然从来没有用过。那时传闻有入户杀人抢劫的,因此准备了硫酸。我这种“杀伤性”武器只准备用于看家护院。有些像现实版的电影《小鬼当家(Home Alone)》,只是没有人闯进来。我胆子很小,所以必须准备好武器。这可能就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或者是Reagan总统所谓peace through strength。硫酸瓶不敢随身携带,怕不小心出来伤到自己。防守性武器与进攻性武器不同,家里有汽油,有条件研发燃烧弹,但看家护院用不上,不然先把自己家烧了。
也有非武器类的制作,都停留在样机阶段。先说个电风扇。旋转的叶片是我父亲用木头削的,如我在《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所述。电动马达是从玩具电动坦克上拆下来,《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7年》有拿那个坦克玩具的照片。做个铁丝架子,支起马达,输出轴上固定叶片,就是个电风扇了。这个说起来有些像工程问题了,属于组合创新。我想到叶片可能飞出去,所以在前面有装个铁丝编的网挡一下,但叶片没有飞出过。
还有船,或者说是水面漂浮物。一种是折纸船的改进版。纸船在水中不持久,即使锡纸折成的也不行。木头当然应该好多了,但削成流线型的工艺我不掌握,何况原材料也未必有。偶然发现一种生物材料,乌贼鱼的石灰质内壳即墨鱼骨。墨鱼骨为流线型,样子像舢板船。重量轻,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且不吸水,可以长时间漂浮。墨鱼骨一面有硬壳。用一细棍粘上长方形纸片,插在墨鱼骨没有硬壳那面的中心。浮在水上,看起来就像艘帆船。我还尝试过研制有动力的船,但没有成功。用玉米杆五根扎成类似竹排。不过五根玉米杆不是并排放,船头中间一根突出,船尾两边的两根拖后。这样船尾可以系猴皮筋,弹性恢复力驱动螺旋桨,就是个小木片。但有许多技术困难,恢复力释放太快,玉米杆强度刚度都不够,橡皮筋不能张太紧和转太多圈,而且木片和橡皮筋的固定比较难。反正是没有制成。
如果不算搭积木和装一种用螺丝固定的金属组合玩具,动手制作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了。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