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后知后觉》,重新听传统评书然后吐槽。传统评书我没有看过,都是在收音机里听。最迟似乎在高中放学路上也听。准备高考实在有些太无聊了。评书名字记不准确了,开始是《说岳》,然后是《隋唐》,再后来《明英烈》等等。
总体上,评书文学性不强。故事是评书的主要卖点,现在看来有时候逻辑不周全。人物比较类型化。例如,牛皋、齐国元和胡大海似乎就有些像,都是武功不高本事不大的常胜福将。教化听众也是评书目的所在。但多数观念很陈腐。不久前,看六神磊磊在《我们到底是喜欢唐诗的什么?》吐槽的例子。“岳飞下狱后部将张保去探监,探完张保直接一头撞死了,‘脑浆迸裂’,岳飞见了反而哈哈大笑,说:好张保!好张保!我身边人里忠、孝、节都已经有了,唯独少个‘义’字,他这一死岂不是‘忠孝节义’四字都凑齐了?今天人一读都会觉得这叫什么事啊,凑齐‘忠孝节义’干嘛啊?集敬业福吗?”
我读书有些信服老子的待人,“袭明”。“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好书自然长见识。差书公开或者私下吐槽,多些笑料,甚至无端有些优越感。
传统评书并非一无是处,也有符合现代精神的内容。评书中经常听到劝人跳槽的话,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英雄保明主
俊鸟登高枝
或者说服抛弃旧东家的话
君不正,臣不忠,纷投外国
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
凭记忆,未必完全准确。这种契约重于身份、选择高于历史的态度,就不陈腐。这种通达态度,现代人也非都具备。
或许这也是华夏传统中固有的精华思想,所谓“民为重,君为轻”。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准备“乘桴浮于海”。伍子胥更是借吴国兵灭了自己的故国楚国。“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毕竟君主社稷之上,还有世道人心。
听评书居然养成“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观念,真是奇怪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