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塔》是广东旅游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小说。3.9万字,但出了118页单行本,这个系列似乎还没有说过这么短的单行本。这样短的篇幅,分成36节,覆盖了15年的时间,姑且认为是2004年到2019年。所谓象牙塔,是南粤大学(从名字推断在广东),没有博士点,硕士点也很少,但有博士后,每届6000本科生。女主人公是“我”,小说写她从名校博士毕业到南粤大学工作的15年。还有些校外的交往与活动。因此行文颇简略。篇幅不大,特别易读。叙述都是平铺直叙,议论也是直抒己怀。
虽然没有太多细节,但总体感觉入职如入坑。“初来乍到,没有基金,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学生,怎么做科研?(p. 5)”“学校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糟糕。(p. 6)”“学校一味迎合学生。(p. 8)”“一线教师地位是最低的,学生可以批评,领导可以斥骂,连秘书都可以经常训斥的。(p. 51)”刚入职不久的校长“不主张大学教师去做科研,他认为这是在挤压教学的空间。(p. 18)”其他校领导“坚决支持以教学为重,认为做科研不是本职工作,是老师的私事,真是不可思议。(p. 19)”后来的校长要人人搞科研。“新的考核差不多是要求全民科研。……副教授每个聘期都要申请到一个国家基金,还要发表几篇顶级期刊的论文。(p. 55)”学校如此不堪,学院似乎更糟。从开始“学院的管理是绝对的‘一言堂’。(p. 12)”“学院还是内斗奇多、人际关系冰冷(p. 36)”。换过三任院领导,似乎也没有改善。这种氛围,自然是“好多同事都在炒股。……没有条件做科研。大家除了上课,就忙着炒股。(p. 13)”因此青椒成长大受影响。 “年轻的博士老师疲于上新课,不停备课,无暇科研,几年下来,就基本上告别了研究。(p. 21)”这些问题都在情理之中,但吊诡的是学校还是有巨大进步。“学校发展很快,这些年进了很多优秀的博士老师,还有杰出教授,市里面现在给他们每个人都配有几百万元的启动经费,可以用来招博士后。学院的博士后数量急剧增加,有一百多个了,国内国外的都有。硕士生也开始扩招,本科生生源也好了很多,毕竟学校现在进步很大,排名爬升很快。(p. 103)”博士后在站人数不断增加,到2019年全国不到五万,2021年广东省博士后在站11100人。书中所述一个没有博士点高校的一个学院,有一百多博士后,人数超过许多名校的学院。
“我”的职业成长时间线不是特别清晰,有三处提到。五年后晋升副教授。十年后考核为基本合格后来转为教学岗,在这前后开始文学创作。工作十二年时,在学校书记参加的座谈会上发言,书上有超过五页纸。入职伊始,几乎是无米之炊地搞研究。“在分子自组装领域总算是探索出了自己的路。我确实比较能吃苦,也喜欢思考,有创造力,很能坚持,所以出得了成果。(p. 16)”“我一手一脚做实验、写论文,过了五年才评上副教授。周围的同事很尊敬地恭喜我,他们都知道我很不容易,也知道我是实至名归。(p. 21)”“我是从三万元的校基金起步,使用我们这里的免费仪器,自己做测试,一手一脚做出的这些成果。……我倒是有一个国家基金,不过我还舍不得用。(p. 51)”参加国际会议,“我去北京做报告了,主办方极尊敬我,看我的眼神都带着敬仰,礼数像是对待一个大科学家。(p. 51)”似乎是学校要全民科研的时候,“我”准备以“创作”挣经费养研究。此前只是“有时候闲下来,我也会写作。毕竟写作能够让人获得平静,我喜欢这个过程。(p. 48)”“我被逼着开始文艺创作了,想赚钱来支撑自己的科研。没有钱是做不了科研的,可是科研经费不一定能申请到。我有文艺才华,就试着用它来出书赚钱吧。我脑海里有许多科研的想法要去实现,不想放弃科研;宁可自己赚钱做研究,都都要把这些想法做出来。……觉得自己‘天生是个科学家,所以也难自弃’。(p. 63)”“差不多有一两年时间,我整天忙碌,节假日也不休息,逼着自己去创作。我期待着成名以后赚得版税,拿来做科研经费。(p. 64)”考核结果出来后,“我”就放弃了科研,先考虑调图书馆但似乎没有行动,然后在创作之外只搞教学。“考核结果出来了,……我也被核定为基本合格,基本合格是要扣工资的。我有那么多邀请报告,这期间还花心血写书,想自己赚科研经费,还打算将来用版税资助科学家,聘期内也发表了好的论文,却因为缺了个项目,就被核定为基本合格,真的是心灰意冷。(p. 70)”“我实在是一点都不留恋学术界了,做科研太辛苦,就算是杰青,还有……学者,他们承受的压力,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p. 93)”“我真是完全放弃了科研。因为有病痛困扰,学院同意我转成教学型,只是教学,不再做科研。我每周有12个学时的课要上,也不轻松。(p. 109)” 至于教学,开始上课时与学生有些冲突,以至于上课盯着后面墙上的挂钟避免有眼神交流。但后来似乎大有变化。“我拼命看书,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期待着他们可以活学活用。(p. 65)”“好多学生知道我出了书,有散文书、童话书,还有诗集,也知道我课上得好,对我非常尊重,甚至是敬畏。现在生源渐好,学生素质也高,大家很礼貌,上课轻松多了。(p. 89)”“学校不怎么管学生,自由得很。学生可以自律自强,成为学霸;也可以放纵不羁,成为学渣。总的说来,爱学习的学生真是不多。(p. 106)”“十五年间春梦断”,小说描写了条不同寻常多少有些耐人寻味的职业之路。
小说中还涉及生活方面。“我”似乎有些特立独行。“学院氛围不好,我不喜欢和同事们一起玩,吃饭也不跟他们在一起,常常独来独往。这有什么,有创造力的人多是独来独往、不从众的。(p. 26)”“我”没有买房,也没有成家,只是提到参加户外徒步俱乐部爬山时,留心位“疯狂才子”,“我觉得他挺难理解,就发挥了理科女博士的特长,开始细细琢磨起他。(p. 37)”发现他有正牌女友但很花心。“我又继续发挥了女博士的优势,查资料来理解花心的心理原因。(p. 38)”后来不去爬山就没有后来了。有时候觉得,“我们这些傻博士们只知道闷头苦干,不晓得投机,大概真的是念书念傻了。(p. 24)”但“我开始修心养性,不放过心中任何一个念头。(p. 30)”因此信念坚定。“我专注得很,不肯分心;也天真得很,觉得这个世界不会亏待我。(p. 42)”
这个故事和人物也是学界生活的一个样本,记录一下,立此存照。读时有些奇怪的感觉,也有些困惑。2004年全国博士毕业人数约2.4万,2005年2.8万,而且正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急需教师,因此那几年博士相当抢手。“我”的父母家到南粤要乘飞机,很难理解她一个名校博士为什么要去南粤大学。既然最开始就不理解,后面的职业生涯也让我费解就在情理之中了。
书中有作者简介,“朱槿,70后,非典型巨蟹座,热爱文学、徒步和摄影,有时候像小丸子,有时候像郭芙蓉。”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红尘染尽春衫色—学界小说丛谈之《女招商局长》(学界故事部分)
明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