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已有 5054 次阅读 2019-11-3 22:4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界小说, 随感, 札记

《方方文集·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中真正的学界小说,是姊妹篇《行云流水》和《无处遁逃》,反映了九十年代初高校中年教师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困惑。中篇小说《行云流水》写于19917月,发表于《小说界》19916期,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19922期。《无处遁逃》写于19923月,发表于《小说界》19923期,也收入小说集《无处遁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行云流水》发生于1991年,男主人公分别是年近五十的文革前大学毕业生高人云副教授,女主人公是他的妻子梅洁文副教授,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无处遁逃》故事要早于前者3年左右(其中高人云当副教授一年,而《行云流水》中将在翌年报教授,那时副教授五年可以报教授),即1988年,男主人公是在《行云流水》出现过的高航,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文革后的研究生,还只是讲师,应该是还没有到四十岁。女主人公是他妻子安晓月,三十好几。

 

故事中的教师似乎是我的力学同行,因为高人云要看“美国出版的《应用力学》杂志(p.244)”,推测是ASME旗下的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确实是力学的旗舰期刊。因此也推测他们的教研室就是力学教研室,讲的课程是理论力学或材料力学。虽然他们的专业对小说的情节没有什么影响,还是让我感到有些亲切。力学同行往往很少在学界小说中出现。出场的以文科学者居多,更何况力学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更不典型。能想到有力学同行的学界小说似乎只有未出版的长篇《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和《苍蝇之二》(收入《梨园记)

 

《行云流水》只是讲了高人云梅洁文这对双副教授夫妻之间工作和生活琐事。故事开始于夏天,高人云胃出血住校医院,没有疗效好的药又不同意转院,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姐姐高闲云用她的医保卡开药,为他们省一百多元。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又参加政治学习而且还有参加唱歌比赛等额外工作。学生不认真学习抄书上答案,教师批改要仔细看中间过程。当然,也有年轻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任,难道还要我们老师来替他们负?允许他们哄骗老师,难道还不允许老师信他们哄骗?(p. 257)”学生考试中抄袭考试后求老师加分,系里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过关补考题目简单。参加学术会议差旅费系里不出钱,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需要版面费,教师又没有研究经费。长子读了大学似乎玩世不恭,否定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女儿因病高考失利,有意出国留学,他们夫妻无力承担费用。父母是老一辈学者生活优渥,不知道当时教师生活艰辛。这些都非常写实,如果说有些戏剧性的内容,就是高人云当年恋人吴丹随丈夫海归,高迫于父母压力与海外关系复杂的吴分手。吴丹与丈夫余仲明关系很好,但仍想帮助高人云,愿意资助梅洁文参加会议,被他们拒绝。顺便一提,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会议极其重要。如小说所说,“会议或许开不出多大名堂,但在与同行交流中可得到许多新信息,受到很多启发,搞科研往往得益于这种横向的碰撞。要走在潮流之前,首先得保证自己不被落下。(p. 268)”吴丹夫妻面对困境,有意归海。“他们有的只是知识,满以为知识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却不料这里并不稀罕。(p. 294)”这一起不仅让“他们不敢清高,或者说没条件清高。(p. 276)”这些事情,如行云,如流水,无痕无迹,但在小说最后,颠覆了高人云长期的心理平衡。“他觉得他这一生还从来没有如此地尴尬和窝囊过。他想他是不是和这个时代生活的那个齿轮错了位,以致无论他用怎样平静的心情来对待生活而生活却总是不留情面地来打破这种平静。他为之努力的心安境界,如一面清晰的大镜子,终于在每天每天的石子敲击下,破碎了。(p. 302)”故事结束于同一年秋天,高人云因为心脏病,又住院了。

 

在《行云流水》的姊妹篇(故事时间在前发表时间在后)《无处逃遁》中,主人公高航虽然尊重高人云,但对他的处世方式颇不以为然。“都像你高人云这样百事让,万事忍,见人都笑容可掬,谦虚谨慎,可又何曾见到过你的天高了?地阔了?前两年评副教授,还不是照样拿下你,换个搞行政的?为什么?不就为你软?你谦虚,人家说他自己都说自己做得不够,当然应该他下。严航想我不能学你。学你我只会又成了一代奴才,任人训导宰割。我不多占别人的,但也决不能让自己太吃亏。我得到多少我就只付出多少。这个社会教会了我保护自己。若不如此,我便会被社会的轮子碾得稀烂。(p. 321)”他努力拼搏,认准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是去美国读博士,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plan B,在国内晋升副教授。为此他做研究写论文著专著考英语办签证,忙得不亦乐乎。不参加教研室唱歌等活动,不做额外的教学工作,也不担任科技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高人云说他“不论说话办事都不喜欢留下余地,这等于不给自己留下后路。……这做派实在是一种不成熟性格所致。(p. 357)”他不仅得罪了领导同事,也冷落了妻子。男女主人公的夫妻关系有小说中参加的戏剧性冲突。妻子安晓月是音乐学院教师,与高航门当户对情笃意深。为脱贫,安晓月到酒吧唱歌。酬金一天五十元,她的月薪才二百元。她发现自己面对诱惑有些难以自持,想借生孩子抵御,但在高航坚持下引产。在歌厅受到四十岁的台湾老板热情追求,换家歌厅那老板仍穷追不舍。安晓月无力对抗他的爱情攻势,一度打算与高航分手。深思熟虑后决定不离开高航。“你到了美国,干得出色,赚到了钱又有了博士学位,而我跟着你,生活优裕了,心境自然平衡了,我又何必舍你而求他人呢?(p. 355)”高航也想通过自己在美国攻博事业成功重新赢得妻子的尊重和爱。他们的共同点,都认可“人都是为自己而活。(p. 356)”他拿到了博士录取,但没有奖学金,求人担保,申请签证被拒绝。在故事结束时,高航很沮丧。“家园何在,路人遥指天边。此法怎行,依是长亭短亭。……原来失败也是可以接踵而至的;原来我竟然也有这么一天;原来来路是怎样的,归路也就怎样;原来路是走不遍或者说走不完的……(p. 360)”这便是无处逃遁。他个人的挫败,其实也有甚至更多是时代的因素。“运去英雄不自由”,何况不是英雄的凡夫俗子。

 

当然,离开学界总是为大学教师准备的另一条路,学界小说中似乎最早是张恨水所谓《第二条道路》(报纸连载小说,结集出版时名称改为《傲霜花》)。两个故事都写到青椒要去深圳,这可能比就地下海要好些。《无处逃遁》中比高航更年轻的小李小毛在酝酿着去,《行云流水》中小李已经去了,专业更强些的小毛也准备去。虽然在公司里不做专业工作,但“在那里,觉得自己活得更像个人。(p. 299)

 

这两个故事,已经预示大学教师的分层。这或许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力量,预见性。对现实真实摹写所揭示的未来,或许超越作者本人的想象。在两个故事中,许多人是传统教书匠,“常年勤勤恳恳教课而写不出论文的中年老师、老年教授(p. 319)”;不做任何研究,也没有什么职业追求。与他们不同,高人云有研究工作和职业规划,敬业勤勉,但为人软弱,琐务缠身,研究进展缓慢,产出很低。“一旦评起职称来,纵然他的课时饱满甚至超过,纵然他为系里做过无数公益事情,纵然他的学生交口称赞他的课讲得好,教学质量高,但到了那时候,这些都是不作数的。所有评委和竞争对手都会异口同声说他没有什么论文。(p. 262)”同代的海归余仲明,就可以不管各种琐事忙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有经费可以去海外开会。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后来居上。“严航自己的学问做得好,论文发表得多,且还都是地位颇高的学术刊物,马上又还有与人合作的专著出来,年轻一点的老师便很服他。纷纷说严航待在这儿确实有些屈才,做出了诺多贡献,却一个月只拿得百来元工资养自己不活。做衣服买书复印资料什么的全得靠老婆赞助。严航听了满心慨然,愈加恃才傲物。(p. 319)”他同代人中还有更成功的。“李立夏灵活善交,李立夏吃苦耐劳,李立夏才思敏捷。……论文写得多,钱赚得多,学院关系处得好,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他。更要紧的是,李立夏还评上了副教授,住上了三室一厅的居室。(p. 305)”新一代职业学者真是呼之欲出。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脾气小,本事大,产出高,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追求,也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高航的妻子因为他来自市民家庭的俗气而看不起他,但也不能不佩服他的本事,相比而言,高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背景,无处不在的书卷气息以及只做学问不涉交际的派头,显得多么苍白和渺小。(p. 306)

 

在小说中,作者似乎想描述甚至解释读书人的世俗化庸俗化。八十年代的故事《白梦》和《白驹》中已经说过。九十年代故事《行云流水》《无处遁逃》继续说。读书人也在社会关系中,无法独立。“要住大房子,不求人?要弄煤气户口,不求人?要把女儿弄到好老师教的班上读书,不求人?要买便宜的、出厂价格的冰箱,不求人?爸妈要做学问,要上机,求人;要打印论文,求人;要想出去开给学术会议,还是求人。不求人,你就没法子活。(p. 275)”“为生计所进行的思考多于了为学问所进行的思考。他们睿智的大脑开始被材米油盐所腐蚀,智慧的光芒日渐黯淡,至于清高则更如旧日黄花已然败尽,凭个人本事立足于世彷佛成了一个梦。就像一个木偶所有的关节都让一根绳子牵着,你如果每天都来游戏似的平衡这些绳子,或许你会很舒服很自在但你却只能是一个呆在原地不动的清贫的庸人;而你如果想奋而站起,甩开步子像英雄一般干一番什么,那每一条条坚韧的绳子便会一起抖动起来与你较量,在这种几乎没有止境的较量中耗尽你的精血和气力。于是无数无数新颖的思想乃至世界最先进的科学设想都在这与绳子的把戏和较量中流逝,如过眼云烟。知识分子又怎能不在这愁上眉梢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悄然向小市民转换?既无相当的社会地位,又无起码的经济条件,自尊自重自我欣赏的信心亦一日少于一日,举止言谈生活风度又怎敢不一日日市民化?(p. 333)”当然,这样或许能使他们快乐。“凡俗之人之所以总能与幸福同在,乃是因为把实际的利益看得比理想中的东西重,实际就是一种福。(p. 344)

 

在我看来,世俗化未必庸俗化。人们彼此依赖互相需要这个问题,社会发展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就是以货币作为商品和服务彼此交换的等价物。在小说描述时代20多年后,人们需要商品或服务时,不仅不需要求人,甚至还要被人求。无他,付费尔!金钱有助于摆脱日常生活中的麻烦,是自由的保障。

 

我自己从九十年代的高校走过来,讲课改作业出考题批考卷政治学习开运动会做研究写论文考托福考GRE,被美国高校博士项目录取但没有全奖。这些都记忆犹新。该书写九十年代大学教师生活的困窘,我也算能感同身受至少是耳闻目睹。特别是《行云流水》中儿子估算出高人云副教授一生的工资不到八万元,真有当头棒喝的感觉。按当时价格,一辈子的工资买平价的日本进口电视,能买50台。我当时就没有算过,如果算了,会不会也走“第二条道路”了?我父母辈虽然不是大学教师,也是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他们面对当时的情境更加无能为力,因为都已经退休。太太和我都是青椒,过去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天性也淡泊,因此也算不上非常焦虑。当然,长期预测其实很难准确,因为许多外生变量很难设定。他儿子算高人云的收入或许误差不大,我年轻时算自己的总收入肯定严重低估。毕竟从上世纪末起,学界走上了职业化的坦途,我们一代及其更年轻的人,都成了受益者。

 

作者这两个中篇的生活基础,按照她在《自序》中的说法,“是我婚后在大学校园里居住三年的结果。(p. 2)”其实她的几位哥哥也都是学术界中人,理工科学者。大哥清华大学毕业,任华中理工大学天体物理教授;二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是东北大学自动控制教授;三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在美国飞机企业工作数年后任武汉某飞机企业CEO。此外,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为其舅公。这些都有助于作者理解理工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和生活。

 

作者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74年中学毕业待业半年后在民办企业“运输合作社”当装卸工。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电视台。1989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94年创刊《今日名流》任社长兼主编。2007年任湖北作家协会主席。201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04709.html

上一篇: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秋日掠影
下一篇:游黔记之兴义永康堡
收藏 IP: 180.154.115.*|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