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人之病札记96

已有 944 次阅读 2025-3-17 22:51 |个人分类:教学行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质点动力学的能量方法讲完了,很仓促。其实再多2个学时就能较为从容。这学期没有提前考试,在考试周考,不然还要少两个学时。这部分至少10学时。

 

过去一直以为动光滑面约束在实位移下做功,这个原则上当然对。但实际应用中,如果动约束不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约束力的功必须考虑。如果动约束是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则要另当别论。方形物块在可以滑动的三角形物块上滑下,只研究方形物块机械能不守恒,但两个物块所成系统,机械能守恒。

 

从拉格朗日方程角度考察一般的动能变化,现在导出的能量变化方程,物理意义不是特别清楚,方程左端并非是能量,虽然与能量有关。改称功率方程可能稍好些,右端确实是功率。不必引入势能,左端用动能的导数或偏导数。不过,这部分这次略去了。

 

不管怎样,该轮理论力学结束了。

 

 

人之病札记1

 

人之病札记2

 

人之病札记3

 

人之病札记4

 

人之病札记5

 

人之病札记6

 

人之病札记7

 

人之病札记8

 

人之病札记9

 

人之病札记10

 

人之病札记14

 

人之病札记11

 

人之病札记12

 

人之病札记13

 

人之病札记15

 

人之病札记16

 

人之病札记17

 

人之病札记18

 

人之病札记19

 

人之病札记20

 

人之病札记21

 

人之病札记22

 

人之病札记23

 

人之病札记24

 

人之病札记25

 

人之病札记26

 

人之病札记27

 

人之病札记28

 

人之病札记29

 

人之病札记30

 

人之病札记31

 

人之病札记32

 

人之病札记33

 

人之病札记34

 

人之病札记35

 

人之病札记36

 

人之病札记37

 

人之病札记38

 

人之病札记39

 

人之病札记40

 

人之病札记41

 

人之病札记42

 

人之病札记43

 

人之病札记44

 

人之病札记45

 

人之病札记46

 

人之病札记47

 

人之病札记48

 

人之病札记49

 

人之病札记50

 

人之病札记51

 

人之病札记52

 

人之病札记53

 

人之病札记54

 

人之病札记55

 

人之病札记56

 

人之病札记57

 

人之病札记58

 

人之病札记59

 

人之病札记60

 

人之病札记61

 

人之病札记62

 

人之病札记63

 

人之病札记64

 

人之病札记65

 

人之病札记66

 

人之病札记67

 

人之病札记68

 

人之病札记69

 

人之病札记70

 

人之病札记71

 

人之病札记72

 

人之病札记73

 

人之病札记74

 

人之病札记75

 

人之病札记76

 

人之病札记77

 

人之病札记78

 

人之病札记79

 

人之病札记80

 

人之病札记81

 

人之病札记82

 

人之病札记83

 

人之病札记84

 

人之病札记85

 

人之病札记86

 

人之病札记87

 

人之病札记88

 

人之病札记90

 

人之病札记91

 

人之病札记92

 

人之病札记93

 

人之病札记94

 

人之病札记9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478030.html

上一篇:忆往昔之包饺子
下一篇:青蘋之末—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归记》
收藏 IP: 113.110.230.*| 热度|

3 王涛 许培扬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25-3-18 07:08
教学的本质是认知模式的传递,而理论力学恰是训练物理世界观的核心场域。您对教学细节的执着追问,正是培养严谨科学思维的最佳示范。期待您在下一轮教学中创造出更精妙的知识对话!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18 07:08
教学的本质是认知模式的传递,而理论力学恰是训练物理世界观的核心场域。您对教学细节的执着追问,正是培养严谨科学思维的最佳示范。期待您在下一轮教学中创造出更精妙的知识对话!
回复  谢谢!
2025-3-18 22: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