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已有 4664 次阅读 2018-4-20 21:10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童年, 回忆, 记事

总体上我应该算是很乖的小孩,除了有时被人欺负外,没有其他什么毛病。但乖孩子也难免“偶尔露峥嵘”。还没上小学时,就捣过一次乱,都惊动警署了,那时叫人保组(推测是革委会下设机构,人民保卫组)。当然我只是好玩,没有特别的动机。

 

母亲工作的门诊药房里有块宣传黑板,上面粉笔写着“为世界革命出力!”当时人们的格局真大。现在难以想象,在社区医院药房里,有这种口号。我突然想到,“力”字的撇不出头,就是“刀”了。我从小对玩文字花样就有兴趣,现在集句之类本质上也是这种小花样,只是无害而已。很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便动手把粉笔字“力”的出头擦掉,成了“为世界革命出刀!” 当时觉得也通,“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自然需要刀枪,因此“出刀”就是支持世界革命。符合毛主席所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没想到玩笑开大了。有人看到后,说是“反标”,反动标语的简称。或许他们不是按照我上述思路理解,以为“出刀”就是捅刀子,破坏世界革命。人保组派来两位警员调查,还拍了照,警员似乎是一身蓝制服。我知道后很担心,怕有手印等痕迹能查到我。因为黑板在药房里面,能接触到的人有限,认真排查起来,还是很有些危险。我也没敢跟母亲讲是我干的。让她着急,也于事无补。有些事情,一旦启动,就不在自己控制之下了,很有无力感。

 

还算运气很好,这个“反标”事件以出乎预料的方式圆满解决了。有人站出来顶缸。母亲同事的儿子,年龄与我差不多,说是他干的。他不认识字,看到黑板上有个地方比较模糊,就帮忙擦干净些。那个模糊的地方,自然是我在把“力”变成“刀”时没有弄得很干净。这也得力于我得不干净,否则他就不会来接盘顶缸了。这个启示,其实也很深刻,个人体验版的“水至清则无鱼”。

 

母亲告诉我这个消息,说她如释重负。那个小孩不识字,家里成份又好,做了也无所谓。无知者无罪;幸亏不是我干的,不然我又认字,家里成份还不好,麻烦就大了。父母始终生活在恐惧中。如此小心,后来档案解密后,发现母亲还是被内定中右还是什么,就是同情右派,然后当面销毁了。或许正是因为我感受到他们的恐惧,我对他们也缺乏信心。我在外面被人家欺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推测告诉父母也没有什么用。

 

“反标”事件最大的收获,从那时起,我就彻底明白,所谓“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之类说法,都是骗小孩子的。小时候,瞒过父母,很长时间里是我不懈的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只是长大了以后,懒得再费脑筋编故事。

 

顺便一提,我记忆中,这种能称为“事件”量级的捣乱,总共只有两次。除了上学前这次,另一次是小学毕业前,我在《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回忆过。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10035.html

上一篇:看花老眼之龙华红叶李
下一篇:北京雁栖湖掠影
收藏 IP: 116.232.19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