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大量编辑部缺乏具体证据的“稿件内容不够重要”的初审拒稿是不负责任、是学术歧视、是学术不端

已有 370 次阅读 2024-12-14 00:20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 当编辑不喜欢你的文章时,你的稿件就被冠以不重要而不送外审

当审稿人不喜欢你的理论时,审稿人就会拒稿。

“Now pretty much every journal uses outside experts to vet papers, and papers that don‘t please reviewers get rejected … Weak-link thinking makes scientific censorship seem reasonable, but all censorship does is make old ideas harder to defeat. Remember that it used to be obviously true that the Earth i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if scientific journals had existed in Copernicus‘ time, geocentrist reviewers would have rejected his paper and patted themselves on the back for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Eugenics used to be hot stuff in science—do you think a bunch of racists would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a paper showing that Black people are just as smart as white people? Or any paper at all by a Black author? (And if you think that‘s ancient history: this dynamic is still playing out today.) We still don‘t understand basic truths about the universe, and many ideas we believe today will one day be debunked. Peer review, like every form of censorship, merely slows down truth.”https://www.experimental-history.com/p/the-rise-and-fall-of-peer-review

The rise and fall of peer review

当编辑不喜欢你的理论时,你的稿件就因为不够重要的理由通不过稿件初审。

因此,

颠覆性创新的稿件经常被创新和重要程度没有达到期刊要求标准而拒稿。

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人,仅仅因为不喜欢你的理论就拒稿,是学术不端。

编辑部的所谓学术实质性审查的初审退稿,大多数是没有认真阅读稿件的结果。

不认真阅读稿件就给出审稿意见本身就是学术不端。

初审拒稿,只有稿件内容不在期刊范围之内,才勉强是可以接受的初审拒稿理由,

因为你教育搞通识教育,学术期刊为什么就把范围缩得那么小。

对于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研究者的知识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一个领域

期刊编辑应该接受同行评审资格认证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一篇文章只有不值得在你的刊物上发表才能拒稿。

颠覆性创新的稿件,在没有给出具体拒稿理由的前提下,

以创新和重要程度不够为由的拒稿,

是不负责任的拒稿、

是违背学术良知的拒稿。

专业的拒稿意见:

有理有据地、具体地指出这篇稿件为什么是没有任何科学意义的垃圾。

有理有据地、具体地指出文章的方法、理论、论据、论证、或结论是错误的,

而且这种错误是很平庸的错误,没有发表的价值。

对于颠覆主流科学家观点的稿件,无论怎么写,通常都不可能通过期刊同行评审

提出的问题越尖锐,意义越重大,越应该发表。但是指出的问题越尖锐越不容易发表

对于大多数主流权威犯的浅显而严重的错误视而不见是现代科学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科学上,多数人的错误(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学术道德上的),能不能纠正

大多数主流科学家的同行评审学术不端是比“图片误用”更恶劣的学术不端

不用证据说话压制非主流学术观点的同行评审是学术道德不端

不尊重民间科学是现代科学圈的一个严重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欠缺的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视

明知是错误的文章,仍然坚持发表,是恶劣的学术不端

“只有实验验证了的理论才能被认可”的意思是不认可理论研究

科学的历史进步不是学术权威决定的

没有永远的学术权威是科学进步的源动力

随着学术界日益庞杂,学术游戏化的趋势愈加严重

文章发表后,不允许别人评论,还有什么资格叫同行评审期刊

期刊同行评审:发现稿件错误很低效,不让颠覆性创新正确稿件发表效率很高

给不出学术理由,以“我不相信理论会随便的就出错”为依据拒稿是学术不端

编辑部的逻辑:错误文章比纠错文章有更大的意义

一方面,颠覆错误的现行理论的文章很难发表,另一方面顶刊发表文章的(低级)错误从来不被发现

现代学界怎么了,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切磋如何讨好审稿人,为什么不把力量用在做学问上

非常不专业的审稿意见:拒稿不是针对稿件的主要论证,而是根据前言背景拒稿

相当多的学术权威不是因为学术而权威,他们靠造假发表垃圾文章污染学术而成为学术权威

很多颠覆性的科学研究的结果都说明理论研究比实验研究更重要 ---- 重大科学进步,都是以建立学科理论为标志

科学界能搞出大量实验数据支持错误理论

现代学术研究已经沦陷为做学术游戏

2 编辑部以稿件内容的重要性不够的初审拒稿,是编辑部学术不端

人种歧视不被允许,

性别歧视不被允许,

年龄歧视不被允许,

身体残疾歧视不被允许,

正确的科学理论都是伟大的理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唯独学术歧视在出版界是合法的。

任何创新性科学理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不能因为一个新理论不是研究热点就是不重要的科学理论。

你在主流理论内修修补补的工作是重要的,

我提出颠覆主流理论的新理论反而是不重要。

不是主流科学家重视的理论才是重要的理论。

对于颠覆性新理论,你必须具体指出颠覆性新理论不成立才能拒稿,

而不是给不出理由的“不够重要”来拒稿。

给不出理由就是你没有认真阅读稿件。

不认真阅读稿件就给出评审意见本事就是学术不端。

对某种科学理论的歧视,是学术不端。

我们应该建立审稿人资格培训的标准,

我们需要教给编辑和审稿人,

什么样的审稿意见才是专业的审稿意见。

目前的情况是

编辑和审稿人都不知道什么样的审稿意见才是专业的审稿意见,

在专业的审稿意见和不专业的审稿意见摆在编辑面前的时候,

编辑经常选择不专业的审稿意见。

很多初审拒稿是不专业的。

这些严重的问题几乎没人敢讲。

所以垃圾文章经常被编辑认为是重要的文章,

错误文章经常被编辑认为是重要的文章。

90%以上的期刊论文是错误的,

95%以上的期刊论文是垃圾,

99%以上的颠覆性创新稿件被拒稿。

编辑部的逻辑:错误文章比纠错文章有更大的意义

3 不是只有热点领域的理论才是重要的理论

“Beyond these consider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many of the more recent developments cannot be evaluated objectively at this time.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eaches us that many subjects which aroused tremendous enthusiasm and engaged the attention of the best mathematicians ultimately faded into oblivion ... Indeed one of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s that the history answers is what survives in mathematics. History makes its own and sounder evaluations.”

--Morris Kline,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0-19-506136-5

引申:

历史是最公正的。历史反复证明,那些在当世喧嚣尘上的东西往往是主流学者刻意炒作的糟粕而那些被当世打压的经常是真金白银

Expansion: 

History serves as the ultimate arbiter. It consistently reveals that what is often overemphasized by the prominent scholars of an era is often merely the intentional promotion of mediocrity, while that which is suppressed by the prevailing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ten reveals itself to be authentic and of true value.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1119/105717365753.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1119/105717365756.shtml

张维迎:创新就是大部分人都不认同的想法

https://www.wenmi.com/article/puj98i03nn9k.html

多数人认同的不叫创新

https://www.yicai.com/news/5345088.html

许小年:创新没有风口,凡是追逐风口的行为都不是创新https://www.sass.org.cn/_s3/_t31/2008/1229/c1201a26145/page.psp

但“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公认的东西往往是常识

一方面,颠覆错误的现行理论的文章很难发表,另一方面顶刊发表文章的(低级)错误从来不被发现

文章发表后,不允许别人评论,还有什么资格叫同行评审期刊

实践反复证明:期刊同行评审很难发现文章中的低级错误,但是能高效阻止新思想的传播

伟大的物理理论是比诺贝尔奖奖励的东西更伟大的人类成就

期刊同行评审:发现稿件错误很低效,不让颠覆性创新正确稿件发表效率很高

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理论研究,而不是实验研究

对于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研究者的知识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一个领域

面对推翻现行理论的充分证据,科学家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面对

给不出学术理由,以“我不相信理论会随便的就出错”为依据拒稿是学术不端

科学界能搞出大量实验数据支持错误理论

现代学术研究已经沦陷为做学术游戏

对于颠覆主流科学家观点的稿件,无论怎么写,通常都不可能通过期刊同行评审

面对利益和真理,主流科学家更珍视前者

“对预印本文献的引用要慎重”是鼓励人们做伪科学,或者是做惯了伪科学的结果

在错误的语言体系中呆久了的主流科学家不能理解正确语言体系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大多数主流科学家的同行评审学术不端是比“图片误用”更恶劣的学术不端

错误不是毒蛇猛兽

明知是错误的文章,仍然坚持发表,是恶劣的学术不端

对于大多数主流权威犯的浅显而严重的错误视而不见是现代科学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大咖们写的综述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最新顶刊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文章和低级别刊物反对文章之间的比较(让历史做最终的裁决)

“只有实验验证了的理论才能被认可”的意思是不认可理论研究

在科学上,多数人的错误(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学术道德上的),能不能纠正

不尊重民间科学是现代科学圈的一个严重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欠缺的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视

文章质量可以用影响因子评估吗

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 

不能用文章发表期刊的等级来判断论文的学术质量 

伟大的科学常常因为需要超越主流公认的科学而被嘲笑

在索然无味和热火朝天的有趣工作之间,前者更值得投入毕生精力

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结果都是错误的 

高被引的文章并不代表是好文章 

科学界是一个保守的体系,科学家并不愿意接受新思想

排行凸显的高他引论文鲜有原创 

颠覆性成果很难发表在顶刊 

垃圾文章的大量产出导致的问题不仅仅是虚假繁荣 

为什么当代出版实践扭曲了科学 

科学就是质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不会有科学

抛弃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同行评审使专业阶层将信息把关过程变成了保护他们自身地位的保障 

同行评审就是你的同行有能力阻止世界了解你的工作

教材和期刊文献,前者更值得下大功夫研读

只要你敢于站在主流理论的对立面分析问题,颠覆性创新的灵感就会神奇地经常光顾你的大脑

顶刊文章就是高水平文章,普通期刊的文章就是垃圾文章,简单而粗暴

只有错误的理论才与主流科学家既得利益息息相关

现代科学研究者的理论水平极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64208.html

上一篇: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真理吗?
下一篇:[转载]东京大学开学致辞: 多数人的标准不代表正确, 不必从众
收藏 IP: 73.140.27.*| 热度|

9 宁利中 崔锦华 王从彦 檀成龙 王涛 刘进平 高宏 杨正瓴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