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对预印本文献的引用要慎重”是鼓励人们做伪科学,或者是做惯了伪科学的结果

已有 1541 次阅读 2024-4-25 10:41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预印本文献的引用要慎重”把做学问变成做学术游戏,或者是做惯了伪科学的结果

“对预印本文献的引用要慎重”是期刊文献发表中伪科学根深蒂固的代表性表现之一

一些人认为预印本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所以引用要慎重。

言下之意是经过期刊伪同行评审的文章就是已经被认证过的、是正确的,就可以放心引用。

印本没有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其真伪没有定论,因此尽量不要引用。

预印本不能被引用大有成为潜规则的趋势。

但是

这种观点是鼓励人们不用自己的脑子做研究;

这种观点是鼓励人们做伪科学,或者是做惯了伪科学的结果。

文章中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是作者认真阅读过的,对参考文献中的观点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评判。

参考文献中的观点的真伪需要作者自己甄别,而不是依赖于别人替你甄别。

期刊不同于教材,期刊的精髓是新颖的观点,教材的精髓是观点的正确性。

教材和期刊文献,前者更值得下大功夫研读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观点,新颖的观点对科学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的特色是质疑,因此科学不怕质疑、科学不怕错误。

错误不是毒蛇猛兽

宁愿发表错误文章,也不发表垃圾文章

据估计期刊中90%的文章是错误的。

诺奖得主本庶佑:CNS这些顶刊观点有九成不正确,不要盲从迷信,搞科研做到六个C更重要_研究生 (sohu.com)

诺奖得主本庶佑:CNS顶刊观点九成不正确,搞科研要做到六个C|科学|学术|论文_网易订阅 (163.com)

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 

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结果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大多是期刊论文是错的--包括物理学科 

期刊伪同行评审把减少这种错误摆在了发表新颖观点的前面,

结果是不但没有减少错误文章的发表,反而阻碍了颠覆性成果的发表;

同时造就了大量垃圾文章的发表。

期刊的伪同行评审导致很多金子进入预印本平台,这些文章比同行评审期刊的文章有更大的价值,更值得人们阅读和引用。

为什么当代出版实践扭曲了科学 

同行评审就是你的同行有能力阻止世界了解你的工作 

同行评审使专业阶层将信息把关过程变成了保护他们自身地位的保障

2 现行期刊伪同行评审鼓励没有错误观点的垃圾文章、压制颠覆性创新文章,违背了期刊的初衷

由于期刊伪同行评审,大量垃圾文章被发表。

历史学家李伯重:无论何种“学术垃圾”,都是有害的,而且都是公害|学术论文|著作_网易订阅 (163.com)

有教育界委员痛陈:“现在 95% 的科研论文是垃圾。”

所谓垃圾文章就是没有错误但是属于垃圾的文章。

所以这个95%的评估是排除了错误文章的结果,即没有错误的文章中95%的文章是垃圾。

也就是1000篇文章中,只用100篇文章没有错误,

或者说1000篇文章中只有5篇文章不是垃圾文章。

垃圾文章的大量产出导致的问题不仅仅是虚假繁荣 

宁愿发表错误文章,也不发表垃圾文章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海量错误文章被发表的今天,

“不发表纠正错误的文章”已经成为出版界的潜规则:

为什么当代出版实践扭曲了科学 

科学就是质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不会有科学 

Vazire, S., 2020. A toast to the error detectors. Nature. 577, 9.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19-03909-2

在海量垃圾文章被发表的今天,

为了不伤害主流科学家的自尊心,不能提及垃圾文章。

“主流科学家”已经成了阻碍科学进步的贬义词。

科学界是一个保守的体系,科学家并不愿意接受新思想

期刊的伪同行评审为学术腐败、建立小圈子营造了肥沃的土壤;

期刊伪同行评审促进研究人员不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思考、对深入的理论不愿意花力气,因而没有创新能力、没有真伪鉴别能力,只能依靠同行评审期刊的等级鉴别文章的档次。

所以

他们只能作伪科学,

他们已经丧失了做学文的能力。

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嘴皮子拿项目经费、依靠高精尖仪器做肤浅而表面的工作。

尽管他们有小圈子,能在顶刊大量发表垃圾甚至是严重错误的文章。

Review: Clarifications of concepts concerning interplanar spacing in crystals with reference to recent publicationsSN Applied Sciences 2020 , 2(4) 755

“只有实验验证了的理论才能被认可”的意思是不认可理论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欠缺的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视

======

不让纠正错误导致严重后果

很显然膜和材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但是在微波吸收领域,由于混淆膜和材料的初级错误不能得到纠正,结果导致更加错误的阻抗匹配理论、错误四分之一波长理论、错误的微波吸收机理。

Qeios预印本平台的微波吸收纠错论文的YouTube视频介绍

一篇指出现行微波吸收理论错误的最新文章经历的拒稿历程记录

推翻现代研究领域微波吸收理论的文献导读(综述)

最新顶刊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文章和低级别刊物反对文章之间的比较(让历史做最终的裁决)

现代隐身材料(微波吸收)理论中的阻抗匹配系数理论错误了

分析一篇微波吸收科普文章中的代表性错误

Questions from Acaudio (with answers attached)

Fundamental theory of microwave absorption for films

现行微波吸收理论混淆了膜和材料的区别(公开的学术擂台,接受挑战)

现代微波吸收领域的理论框架已经被新理论推翻

-------------------

如何看待18年诺奖获得者本庶佑认为,CNS等顶级期刊9成观点都是错误的?评判科研价值看文章还是其他? - 知乎 (zhihu.com)

催化领域有个很经典的例子,大概50年前,很多人研究乙烯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很长一段时间行业内认为乙烯脱氢的产物ethylidyne(*CCH3)是乙烯在Pt表面吸附的关键反应中间体,因为原位红外实验看到最强的峰被大量实验证明是CCH3带来的,早期的DFT实验也证明CCH3的吸附非常稳定。涉及C2的催化反应,当年人们提出的反应机理大多与CCH3有关

随着实验条件发展以及DFT等方法越加成熟,人们才发现,CCH3其实是一个活性极差的中间体,CCH3几乎无法发生任何后续反应,而真正有活性的中间体是π或者d-σ键吸附的乙烯,也就是说之前所有基于CCH3所构建的反应机理都是错的。CCH3不活泼一旦生成无法继续反应,催化剂表面会有大量CCH3吸附,加上偶极矩影响,所以红外下CCH3峰最强。而真正活泼的中间体生成后很快会继续反应而被消耗,早年间那些分辨率很低的红外下很难观测到他们,也就误导研究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

3 在现代科学界,文章的价值并不决定于文章本身是否过硬。

有人根据论文的引用量数据,认为把垃圾文章发在祖国大地,就可以在国内创立国际顶级期刊。

这个假定是文章本身过硬,

无论发在哪都是金子。

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那些发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都发在一个国内期刊上,

这个国内期刊能成为顶刊吗?

显然不能。因为Nature和Science上的多数文章都是垃圾。

Nature和Science之所以成为顶刊,并不是因为这个期刊上的文章过硬,

而是要看Nature和Science把持在哪些人的手里(国际权威),

这些人的垃圾文章照样有巨多他引。

换一个角度:

如果那些发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文章发在普刊上,

那些文章还能产生那么大的轰动吗?

显然发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文章之所以产生轰动,不是因为文章本身过硬,

而是因为这些垃圾文章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4 引用是对创新的尊重

把别人的观点拿来而不给出处  被定义为学术不端   体现了学术界对创新观点的尊重。

所以尽管网页不一定能永久保留,但是对网页中曾经出现的观点的引用是对创新观点的尊重。

博客没有期刊文章永久,但是博客中的新颖观点需要被尊重和期刊文献引用。

同理对于预印本中的原创需要被尊重、被引用。

在科学界对原创不尊重已经上升到 定性为 学术不端的高度。

5 参考网页

我可以引用预印本吗? - 知乎 (zhihu.com)

预印本能否引用?如何引用? - 知乎 (zhihu.com)

科学网—预印本能否引用?如何引用? - 国际科学编辑的博文 (sciencenet.cn)

科学网—预印本与引用: 非同行评议的资料应该添加到参考文献中吗? - 数字科学交流的博文 (sciencenet.cn)

习惯arXiv的今天,我们的论文应该引用预印本吗? - 知乎 (zhihu.com)

科学网—我可以引用预印本吗? - 国际科学编辑的博文 (sciencenet.cn)

预印本系列之三:有关预印本的十大常见问题及其权威解答(上篇) - 知乎 (zhihu.com)

预印本能否引用?如何引用? - 企业动态 - 丁香通 (biomart.cn)

从发表到发布_了解预印本,看最最新的科研论文!-清华大学图书馆 (tsinghua.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31289.html

上一篇:也谈一稿两投
下一篇:综述文章的精髓是从已经发表的东西中看到别人不曾看到的东西
收藏 IP: 39.152.24.*| 热度|

5 王涛 郑永军 宁利中 杨正瓴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