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女博士》,是部写几位女博士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小说,201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女博士的议论,还算中肯。与其他写女博士生的小说(例如《女博士的风流韵事》《我是女博我嫁谁》《女博士的柴米故事》)相比,更为平实,也更为客观,虽然标题有些不像小说。婚姻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甚至主要不是爱情。与阿袁的女博士小说如《鱼肠剑》《上耶》等相比,更偏向经济基础,没有那么风花雪月。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为广泛。
小说以女主人公梅的生活展开。从她14岁母亲亡故初中辍学开始,到博士毕业当大学教师后丈夫亡故结束。这种情感生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并不太重要。推测故事开始的时间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或中期,结束则是在本世纪开始几年。时间跨度大约20年,共35节。前5节是博士前阶段。与年幼6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后来在杭州打工期间读了大专和法学硕士,嫁给母亲只愿意接受梅照顾的成功人士,但妹妹抢去了她丈夫。她与丈夫离婚,发誓永远不见两人,到北京。工作时受到骚扰,决心考博。随后18章,主要是博士生活。新登场3位女博士生。先出场的两位是室友张岚和娴雅,然后是柳婷。这部分梅本人的故事不多,主要是帮助室友。随后12章写毕业留校后,与资料员许紫薇同住,后来发现也是博士。在回故乡为母亲上坟过程中,在娴雅认为的初恋男友刘的促成下,与娴雅前男友梁永纯相爱,后来奉女成婚,梁父母来照顾,共享天伦之乐。最后尾声中梁因事故去世。
两位室友女博士生也有故事。张岚和丈夫原来都在外地大专工作,带着孩子一起读博士。很不容易。后来学生物的丈夫投身药企,张先在研究所做博士后后来被生活所迫出国。应届博士生娴雅以为刘是她初恋男友,其实刘没有那个意思。当刘与医生杨琪结婚时,娴雅受刺激,跑到青海玩。在部队遇到连长梁永纯。苦苦相逼,要做他女朋友。梅和张想帮助梁考取硕士生,留在北京。梁退伍但没有考取研究生,娴雅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与他断了关系。在刘的帮助下,梁有份在青海的工作。娴雅毕业后到香港做博士后。另一位应届博士生柳婷本是学霸。嫁给硕士同学。一起创业。后来发现三观不合,两人离婚。到国外做博士后,并嫁给组里的美籍荷兰人。许紫薇比她们大10余岁,很早的博士,到北京后,为了支持丈夫创业,也为了孩子对口学校好,隐瞒学历当了资料员。丈夫成了大款,全家其乐融融。其丈夫后来给梁永纯许多指导和帮助,已经走在成功之路上。
如前所述,这部小说其实不是职场小说,而是情感家庭小说,只是小说主要人物为几位女博士而已。但小说对学术职业的认识,其实比许多更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更到位。故事所蕴含的启示是,学术是改善生活的一种工具。或者说,学术工作是平凡但不失体面的职业。学者们可以通过诚实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女主人公梅从一个青海初中生在杭州作宾馆服务员起步,基本上可以说既没有学术兴趣也缺乏学术素质,只是肯吃苦死用功,再加上些好运气(所谓好运气,其实也不是完全的偶然,而是与人为善的结果),便通过自考英语大专、法律硕士、社会学博士而在北京当了大学教师。虽然不能如童话结束时说,“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比起青海的辍学学生或杭州的宾馆服务员以及家政服务员,生活无疑是大大改善了。
在身份变化以及生活改善的同时,童年的印记其实很难抹掉。梅博士毕业,见到在她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硕士导师,“……‘导师和师母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下辈子也报答不完这份恩情。’梅说完,竟跪在地上,向两位老人方方正正磕起头来。(p.268)”下跪、磕头,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出身和最深层的认知,这些并非读个博士学位就能改变。
有些涉及职场的地方,也不无道理。例如,传媒上过一阵就有所谓“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小说中借助书中人物刘之口议论道,“人们都有个错觉,就是觉得越低端的地方越好混,越差的单位越容易出人头地,我经过长期观察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在好地方和好单位混不出名堂的人,到差地方差单位,将更加一败涂地,尤其是有能力和有才华、不懂或不屑厚黑的。因为那里的人不按你熟悉的规则出牌,黑得超乎你想象,面对公然的为非作歹,你瞠目结舌却毫无办法。如果你想到差地方差单位去殉道,最好先在好地方好单位混出名堂,那些具有浓厚皇权思想的家伙们会认为你曾经是放狼的,现在管他们这些羊没问题,可能会服服帖帖顺从你,甚至不管你是对的还是错的;相反,如果你是白丁一个,根本不会有人认你。他们会说:人才?你是人才干吗到我们这鬼地方来?混不下去找饭碗来了吧?我们这里庙小,不缺爷。(p.255)”虽然我对此缺乏经验和观察,从常识推断,似乎可信。很多情形确实不是降档以求就可以。像我年轻的时候想自费留学,录取就有全奖的学校录取不了,想去差些的学校录取可以但没有全奖。现在博士求职也如此,不是越差的学校越容易进去。
还有个事情我觉得有点意思。小说中说,“对文科生而言,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考外语(p.167)”。总体上,非外语专业的文科生的外语似乎不如理科生。我推测其中原因,外语学习,至少在初级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用功花时间多的学生,学得比较好。至少在大学阶段,文科生普遍不如理科生用功。所以尽管是文科生,外语都不是很好。选择研究生时,外语其实是表征该学生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甚至也是自控能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卫金桂本人是女博士,读不同学位也跨了专业。1963年出生于甘肃。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在甘肃省定西中学任教。199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出站。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工作。小说出版时为副教授。现为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