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为“牛津欧洲史”系列中的一部,主编斯特罗恩(Hew Strachan, 1928-2018)是曾牛津大学战争史的冠名教授,荣休后在圣安德鲁斯大学任冠名教授。荣膺The British Academy(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院士,也是多个专业学会的会士。1998年第一版,翻译的是该书2014年第二版,由24位专家分章撰写。该书有些研究专著的属性,可理解性也非常好。过去对一次世界大战只知道大致脉络,这次听得比较仔细,听了3遍。用1.25倍速听,播讲流利,推测是机器播音。
全书共分24章。第一章战争缘起,认为一战第一枪是110年前1914年5月中旬的刺客射击练习,行刺在1914年6月28日。第二章同盟国的战略,1914-1917年,该章结束于1917年2月1日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使得美国参战同盟国注定战败。第三章东西线战场的运动战,1914-1915年,同盟国似乎略占上风的阶段。第四章协约国战略,1914-1917年,以美国参战结束,总体上协约国“互相怀疑,毫无信任可言,……好比出于利益关系而非爱情所结成的婚姻”。第五章巴尔干半岛,1914-1918年,引发战争的巴尔干半岛最先促成同盟国开始瓦解。第六章是土耳其战争,奥斯曼帝国作为同盟国参战,1918年战败后帝国瓦解。第七章非洲大陆的战争,非洲殖民地卷入战争,导致非洲人对自己及其欧洲殖民者有心的认识。第八章海战,主要在英国和德国直接,互有胜负,但英国占上风。第九章经济战,现代的全面战争,经济方面至关重要,也影响中立国家。第十章经济总动员,金钱、军需和机器,再次说明经济包括金融的重要性。第十一章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战争多少加速瓦解原有的性别规范和两性关系,但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战争后得以保存。第十二章自由主义遭遇挑战,战争大后方的政治,总体上战争在战败国中导致了革命,在战胜国中加强了保守主义,这些都助长了国家权力而非公民利益,使得自由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受到冷落。第十三章东线与西线,1916-1917年,坦克和新型火炮的采用,德国略占上风。第十四章哗变与军队士气,传统职业军官认为士气是决定性因素,但1917年之后情况说明士气并不能决定一切。第十五章战争目的与和平谈判,“战争是政治的工具,也是政治的延续。”最有实力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没有赢家的和平”。第十六章宣传和动员,双方分别标榜自己为“民主”和“民族”而战,但德国对战争伟大性的宣传长期来看为害更烈,“展示更黑暗的未来和更可怕战争中调动的仇恨”。第十七章是社会主义、和平和革命,1917-1918年,战后的乱局,孕育着新的战争。第十八章美国参战及其影响,美国被拖入战争,但不愿意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第十九章德国的胜利,1917-1918年,战场上的回光返照。第二十章空战,起于飞行员骑士般的个人英雄行为,归于战略轰炸平民的战争罪行。第二十一章协约国的胜利,1918年,战场上快要见分晓。第二十二章和平条约,“凡尔赛和约”本质上不稳定的平衡,对战败国恩威都不到位,“过于苟刻无法安抚德国,又太温和难以压制德国。”第二十三章尚未终结的战争,1918年11月之后中欧东欧仍暴力冲突不断,直到1923年“洛桑条约”,原因极其复杂,甚至使得后来的战争更为残酷,从取得胜利变为消灭敌人。第二十四章记忆与这场战争的伟大,战争对后世的影响。
该书突出了战争的特点。世界性战争,陆战主要在欧洲、中东和部分非洲,也又中亚和远东。总体战,战争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生活,而终结战争的往往是内部经济和社会问题,决战不止是在战场。现代战争,科学技术和工业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而不是传统的谋略和士气等。
战争导致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战争彰显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勇气、责任和毅力,堑壕战是典型表现形式。战争改变了语言,使得交流变得更为困难。战争也促使人们反思质疑基本范畴,理性、荣誉、责任、爱国主义、美丽、阶级、爱情、艺术、权威等。
总体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初参战各方都没有达到目的的战争。就算是战胜国,也未必是胜利者,不只是当时的中国,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都如此,更不用说战败国。欧洲国家的百姓多数是战争的欢呼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害者。人们普遍低估了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和毁灭性,高估了胜利的可能性。可惜,人类似乎还没有学会汲取历史教训。接着应该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了,就听《牛津第三帝国史》,二次世界大战发源地的历史。
听书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