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完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第二遍播放。听的过程中感觉还是很好,虽然有些内容似曾相识,似乎对古代史相对更熟悉了。
想想这部书吸引力何在?首先是“三观”有些共鸣,这或许并非读书目的所在,但确实是读书乐趣之源。作者的思想观念与“启蒙运动”一脉相承。社会理想方面,推崇共和的价值。在作者看来,罗马帝国的衰亡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罗马元老院所代表的共和制度的颠覆。权力落入受禁卫军支持也受禁卫军摆布的皇帝手中。这是所谓“内因”,而蛮族的入侵和基督教的传入只是“外因”。至于共和体制为何难以为继?最初似乎是凯撒、屋大维等利用了民众的力量克服了贵族的制约。归根结底或许是罗马民众包括贵族“德行”的丧失。如Hayek所谓,用自由换取保障,既失去了自由也得不到保障。这些理念未必非来自该书不可。另一个阅读比较愉悦的原因是对宗教的态度,作者态度总体上比较负面,缺乏宗族传统的读者读该书对宗教的描述比较认同因此觉得愉悦。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该书内容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文笔流畅。作者或许不是罗马古典研究的专家,但全书据说有八千多个脚注,充分借鉴了专家的研究成果。有些评论性论断在史学上并非很严谨,但听起来有启发性。应该说该书较好地结合了“信言不美”和“美言不信”的长处,写出详实又可读的史学巨著。
如果说这次听书的收获,我只想列出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罗马帝国在多数时候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罗马帝国特别是意大利起源地部分长期受到外部威胁,几乎是四面受敌。罗马帝国给人的印象是军力强盛,开疆扩土,其实只限于鼎盛时期等个别历史阶段。罗马帝国的辽阔疆域,鼎盛时南面越过地中海到非洲北部,北面到莱茵河和多瑙河,西面到不列颠岛,东面到幼发拉底河。但多数时候,都在外族的威胁之下,并且受到进攻。如早期的哥特人、日耳曼人、汪达尔人和匈奴人,东罗马帝国所面对的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俄罗斯人和土耳其人。面对这种进攻,罗马帝国处于很被动的状态。战败轻则丧师失地,重则国祚颠覆;战胜也没有什么收益,只是击退蛮族。在热兵器出现之前,开化富裕的国家,经常被蛮荒穷困的游牧部族所困扰甚至被征服。至于欧洲人出发探险和征服要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
其二,基督教内部的纷争非常复杂,也非常残酷。在基督教刚被承认,就有所谓三位一体的争论,圣灵、圣父和圣子的关系,圣父圣子同体成为拉丁和希腊的主流观念。八世纪起有一百多年,禁绝所谓“图像崇拜”派,也引起无数纷争和镇压。受摩尼教影响的保罗教派断断续续持续三百多年,直到九世纪才基本结束有组织的战争而成为部分地区的民间信仰。特别是拉丁和希腊教会的分裂,形成现在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核心焦点是圣灵来自圣父(希腊教会)还是圣父和圣子(拉丁教会)。即使土耳其人大敌当前,君士坦丁堡受到围攻,仍无法形成共识。更不用说该书基本上没有涉及的宗教改革,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纷争。
其三是对十字军东征有较全面但仍粗略的了解。十字军既有宗教热忱也有世俗动因,既有精英骑士也有众多的乌合之众,一度取得成功(以收复耶路撒冷为标志)但最终失败(在阿拉伯的拉丁王国相继颠覆)。拉丁国家的重装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有巨大的战争优势,常常可以以少胜多。火药的使用瓦解了这种优势。欧洲国家再度拥有这种优势要到热兵器时代对战只有冷兵器的对手。
第二遍听是从第二卷开始。准备从头到尾再听一遍。
听书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