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中世纪欧洲史》是“牛津欧洲史”系列中的一部,主编福尔摩斯(George Holmes, 1927-2009)曾任牛津大学中世纪史的冠名教授,并荣膺The British Academy(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院士。时间跨度为400-1500年,大致与同系列《牛津拜占庭史》相同,差别是空间区域。《牛津中世纪欧洲史》基本上不涉及地中海东部地区(拜占庭希腊等),而只包括地中海西部地区(主要是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北方世界(法国、德国、英国和维金人等)。用1.25倍速听,播讲流利,但有少量同音字错误,如教会和行省。推测是机器播音。
主编以900年和1200年为界把时间分成3段。就北方世界而言,分别是黑暗时代、中世纪盛期和宫廷与城市文明的发展。就西地中海地区而言,意大利区域对应的是西部罗马帝国的颠覆并长期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北方世界入侵地中海地区并在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拉丁十字军攻陷,随后有了文艺复兴地中海西部成为欧洲文化中心。前两个阶段主要是政治史和战争史,最后一个阶段侧重文化史和艺术史等。头绪有些复杂,不太容易梳理清楚脉络。当然,意识到中世纪欧洲其实没有清晰的总体发展脉络,或许是最重要的收获。因为过去对罗马帝国史有些常识,听起来自我感觉还可以。没有听第二遍。
该书特别强调罗马、拜占庭、巴格达这类“世界性帝国”的崩溃所导致的欧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认为是欧洲发展的主要原因。政权与神权的分化,宗教信仰的分歧,语言的多样性等。这些使得中世纪欧洲没有中心,或者说有多个中心。各个中心间的竞争,带来活力和创新。政治权力分散得最彻底的地区,也最有创新力。总体上,欧洲因为多样性而竞争,因为竞争而发展、繁荣和强大。
主编认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多样性可以预示现代世界的状况。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理解英国人对欧洲一体化总是忧心忡忡,最终还是脱欧。过去我常觉得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现在看来若无该“黑暗时代”,欧洲可能还处于“帝国时代”。回想我走过的伦敦、剑桥、牛津、华沙、布拉格、巴黎、里昂、南特甚至罗马、佛罗伦斯、威尼斯,都是“中世纪”的硕果。希望尽早有机会再向欧洲行。
接着听“牛津欧洲史”系列中的中世纪最后一部,《牛津维金海盗史》。《牛津中世纪欧洲史》已经涉及了维金人,维金人在第一阶段的最后即九世纪前后劫掠英吉利海峡两岸,与该书有交集。对维金人所知甚少,听一遍可能不得要领。
听书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