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量标志也是文物
两个月之前,我看到一个和测量关系密切的新闻:青海省搞文物普查的时候,把测量标志首次列入全国文物普查范围。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为什么这么说呢?
测量标志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经过艰苦的奋斗,才在地球表面上构造、在地面浅层下埋设的。他们,最初是人工物,可以说是非自然的东西。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之后,它们变成了自然物、变成了文物。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填补青藏高原最后一块无图区,好多测量单位联合进行大会战、建立过一等三角网。这个三角网的测量工程,留下了一些测量高标。青海省搞的这个文物普查,新闻中链接了一个视频。视频中出现了30米的木制复合标(见下图)。
说到测量标志,我在1985年夏天,曾经参加过建造钢标的工作。当时,我住在黄河南岸,乘坐卡车去黄河北岸造标。兄弟班的同学们,也造了标,他们糟了30多米高的钢标。我不记得所在小组的钢标,建造了多高。
我知道建造钢标,是多么辛苦的。不仅是劳累,要用滑轮把几十斤重的钢材拉上去,还是比较危险的。有生命危险。为什么呢?
在十几米、二十米、三十米的高标上,高处的人拧螺丝的时候,可能手滑了,螺丝帽掉下来。如果站在地上干活的人,他不注意,很有可能被击中。如果他没有戴安全帽,或者螺丝帽掉在身上,也是相当危险的。我的日记里记载了一个险情——装螺丝帽的安全帽倾斜了,掉落了好几个螺丝帽。螺丝帽撞击钢架的声音,可不是马勒笔下的《大地之歌》,不会洋溢出李白、王维或孟浩然的诗情画意。
八年后,我在北京北郊曾经爬上过一座30多米高的钢标。来自河北保定队工姓汤,他说计划用那个三角点。我轻松地爬了上去。队工却只在标下仰视,却没有上标。那个点没有用上,我却一直记得在盛夏季节上高标的兴奋,比爬树的感觉好多了!【1970年代,距离我的出生地不足3公里的西北某村庄,有30米钢标,当地人称之为铁架子。( 钢标炜两层,内层支撑观测平台;外层支撑觇标—— 就是让远处的大地测量人员观测的圆圆柱形目标。)还没有上初中的我只攀登了几米高,就胆怯地放弃了。那个村子里有位胆大青年,爬到顶层后还敢在观测平台上玩倒立。惊得下面仰视已久、脖子发酸的观众们,无不目瞪口呆、啧啧称奇。此事,后来记录在该村村志里。】数年前,我重返故乡,看到那个30多米的钢标已经被几米高的钢标替换,大失所望。
最近有一个新闻,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就是新疆的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词叫啥?锁边工程。3000多公里的锁边工程合龙了!
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又让我想到一个测量工程,就是进50年前,测绘人也搞过一个大的测量工程:塔克拉玛干三角锁,是一等三角锁。测绘人付出了大量心血,可能还包括生命的代价。
塔克拉玛干,我的印象很深。因为1986年夏天,搞毕业设计、写论文的时候,我选了一个平差类的课题。这个选题,核心内容就是分析塔克拉玛干一等三角锁的系统误差。沙漠边缘,由于水平的旁遮光,测量的三角形是存在系统误差的。我们小组就是利用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三角锁的系统误差。我当然记住了对塔克拉玛干这个名字。
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有人评价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过程,它是生态工程、是富民工程,也是民族团结工程。多少南疆的民族兄弟姐妹参加了这个工程,就不说了。我查到一个资料:从张骞到班超、从耿恭到陈汤、从裴行俭到苏定方,从左宗棠到刘锦棠,再到王震将军,等等,在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他们为了改善新疆环境,为了建设南疆,包括西北,做出了巨大努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南疆变美了、新疆变美了、西北变美了、西部变美了,东部西部,整个全国都变得更加美了,更具有生态美了!
这些美,都与测量人有关、与自然资源行业里的先行者有关。数十年前的从业者,会一个个老去的,他们留下的测量标志,或者挺立于地面、或者浅埋于地下,陆续成了测量文物。
(根据某会议发言改写)
(2024年12月24日至31日)
谨以此图 住祝愿博友们来年: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