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了遍《牛津史前欧洲史》,还是用1.25倍数。感觉像机器播放,“行省”的“行”有时候念xing有时候念hang。各章似乎出自不同专家之手。人名地名很多其中多数生疏。而且内容比较专门,涉及考古学人类学等。总之,就是听过但感觉掌握得不好。暂时不打算重新听,“未晓不妨权放过”,姑且自慰“观其大概”。
《牛津史前欧洲史》是牛津历史系列著作中的一部。该系列已经听过《牛津古希腊史》《牛津古罗马史》《牛津英国史》《牛津法国大革命史》。史前欧洲史,就是在欧洲居住过的史前民族的历史;而所谓“史前”是指该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记载。该书覆盖了从公元70万年前到公元700年这70多万年,厚今薄古,大部分篇幅是近3000年的历史。早先的阶段,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完全凭考古发现,加以想象复原。近3000年内,有了史诗和其它民族的历史记载,虽然需要以考古发现加以验证。就像成稿于公元前6到2世纪的荷马史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元前10世纪前后几世纪的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书上说荷马史诗提到的地名,只有一处还没有发现文明痕迹。更晚些还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等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学家著作中对蛮族的记载,虽然有想象和臆断的成分,但也有些有考古发现的支持。后面的历史听起来有趣多了。
印象最深的是该书对于欧洲多样性的强调。地理、气候、人种诸方面的多样性,是欧洲文明的基础,也是发展动力的来源。这无疑并不限于史前时代。另一个深刻印象是该书的行为风格,体现了学者的谨慎。该书讲证据多,一直在“小心求证”,还有些分析推测,但结论性的话很少。不习惯学者思维与表达风格的人可能不易抓住要点。听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更理解人类文明的若干基本要素,如工具、语言、定居、艺术、农业等,也粗线条地了解对这些要素起源的探索,有些如语言起源几乎无法确认。此外,我一直以为《尼伯龙根之歌》是日耳曼人的史诗,听书后知道是更确切的是勃艮第人(属于东日耳曼民族部落)的史诗。勃艮第人作为民族已经不存在,后来的勃艮第公国(大致是现在的法国东部也可能有接壤德国和瑞士)也不是勃艮第人的国家。勃艮第公国在文学和历史中都出现。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向小女儿求婚的除了法兰西王还要勃艮第公爵,得知没有嫁妆后放弃求婚,还讥笑法兰西王是个傻子。而英法百年战争中勃艮第公国先是英国的盟友,俘获了贞德并送给英军,后来又与法国结盟。
说句题外话,读欧洲史时,我一直好奇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的差别如何形成与演化。英伦三岛属于苦寒之地。但工业革命以降,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牛顿、亚当·斯密、达尔文、马克思、凯恩斯等。与欧洲大陆“多山多水多才子”不同,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当然不是听了《牛津史前欧洲史》就有答案。
下一部可以继续听牛津欧洲史中的著作,例如中世纪史,或者第三帝国史。但后来决定听《柳如是别传》。有全本的音频,但听起来像机器播讲,聊胜于无。《柳如是别传》虽然难度大些,但趣味性也更强。第一遍从过去中断的地方开始听。
听书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