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劼的长篇小说《丽娃河》,199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网上还有电子版本,内容比纸质版略多些。丽娃河是华东师大一景,故事就发生在华东师大。作者标注时间是“1997年7月至9月10日完稿于上海市郊丰庄小区”。可以推断尾声结束于1997年。主要故事的展开推测是在1994年,还有些追忆当然更早,一直到57年。
这是我比较早读到的国内学界小说,可能仅在《围城》之后。小说也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这部书比较受到冷遇,反响远不如后几年出版的学界小说《桃李》《所谓教授》等热闹。我推测可能的外因是学界外当时还不关心学界,而内因则是小说的结构有些复杂,情绪却又有些像所谓“爽文”。以下先说说小说的结构,小说的版本和小说作者的背景。
这是本很罕见的具有自指涉的小说,有些像Escher的画。整部小说,是小说中男主人公龙在田所写的一部同名小说。他有这样的写作计划,“有一个类似于钢琴协奏曲那样的小说构架,主题旋律由每一章的第一部分奏出,它就像一架钢琴,奏出主人公的故事和命运,包括你父母的悲剧在内。然后是三组管弦乐的协奏部分。我说三组的意思,是指由九个人物分别承担协奏部分的关联主体,三人一组,每一组依次环行三个章节,这样就有了九章,然后最后一章是一个大合奏,再加上引子和尾声,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钢琴协奏曲。(p.293)”所谓主题旋律,就是龙在田和未来的夫人苏非在另一个城市见面和聊天,说各自的故事。其余部分都发生在大学以及大学所在的城市。作者李颉的名字也在小说中出现,是龙在田和苏非都读过的中篇《褐色鸟群》中的一个人物。格非所写的那个中篇是具有两、三层套娃式结构的深奥小说,李劼是某种具有参照性的局外人,“不仅懂画而且懂诗懂开密封罐头治疗牛皮癣甚至—他还懂不生”“不生是一种哲学”。
小说除纸质版外,网上还有电子版本。电子版本的内容比纸质版略多。纸质版主要是删节,改动不多,只有个别几个例外。最大的例外,纸质版中,57年出卖苏非父亲、骗婚苏非母亲又残酷虐待她的阳痿大学生李利民,在电子版中为贾利民,就是90年代的校书记。删掉的内容大概分成三类,一类是有些明显让人联想文坛现实的,主要的如主人公有位跳楼自杀死去的师兄弟,次要的如有位“把簇新的棉被盖到受伤小战士身上的女作家”;像我这种文坛外人都知道说的是谁,就有些过分了。另一类是有些夸张过火的言辞,如“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阶级斗争之类,全都是个人恩怨。”改成了“这世上充满个人恩怨(p.267)”又例如,“自古以来,接班就是件头等大事。过去的接班在王子中间进行,如今变成了弟子之间的高下之分。[有支歌你们唱过么?我小时候就很认真地唱过:‘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他的学生听了一个个羞愧得无地自容。其中只有卢强最后勇敢地向导师抬起头来,十分坚定地表示:张先生,你放心吧,我会接班的,我肯定要接班,这是一定的。我不接谁接?我不说谁说?[共产主义是大家的事,也是我卢强一个人的事!]张超听了缓慢而凝重地点了点头说,人是应该有这份雄心壮志(的。)[,但用不着这么说出来;接班不是说的,而是做的。当年林彪把接班说了出来,结果怎么样?]张先生这话把卢强给吓得(差点)当场哭了出来,说他并不是真的想接班,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的,他以为这样会让老师听了喜欢[,没想到后面有温都尔汗在等着他]。张先生朝他微微一笑,告诉他的学生们,有时候该哭的时候就得哭。卢强马上破涕为笑说,他知道了,明白了,这堂课上又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袁逸儒听说了张超对学生的这番教诲之后,对人说他的这个学生确实已经超过了他,难怪要叫张超。(p. 64)”其中方括号中是电子版有纸质版删去的内容,括号为纸质版增加的。说实话,这种删节使得意思有些不连贯了,“吓得差点当场哭了出来”就是没有哭,后面怎么会“马上破涕为笑”。还有一类是电子版有些或许少儿不宜的床戏描写,纸质版自然也删去了。最后一类其实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多少有些游离主题。总体上,我觉得电子版的质量要高于纸质版。不过,本系列博文以后只引用纸质版。
现实中的作者李劼与小说虚构的主人公龙在田有许多类似之处。两人都在八十年代入职高校,都负有才名,却直到90年代中期离职时仍只是中文系讲师。两人都是名师弟子,李劼是大师级学者钱谷融的硕士,龙在田是小说中实际掌控中文系的权威袁逸儒的弟子。两人都写过本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也都写了小说《丽娃河》。李劼曾荣获1988年上海青年文学奖,龙在田获过一次奖。两人最后都离职去了美国。我只是忙中偷闲读点文学书消遣,与文学圈子没有任何交集,否则或许能知道更多的相似之处。
作者还出版了多少有些自传性的“三部曲”,《上海故事》《毛时代》《星河流转》,后者中有些可补充《丽娃河》中语焉不详的那场所谓大火以及主人公随后的牢狱生活。那“三部曲”都不是学界小说,而且也没有见到大陆版本,所以就不细说了。
小说中两处说到主人公的名字取之《易经》中有关乾卦第二爻的解释,见龙在田。顺便一提,《易》中有许多跟龙有关的话,都被金庸写进了《射雕英雄传》的“降龙十八章”,诸如“亢龙有悔 ”“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龙战于野”“神龙摆尾”。我准备用三篇博文说这部小说,标题也都取自《易》。《言不尽意》是关于小说的背景,基本不涉及小说的故事。《潜龙勿用》说小说的故事。《与时偕行》说小说中的几位学人。
李劼,本名陆伟民,1955年出生于上海市。1973年中学毕业下乡,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到郊区某中等师范学校任教。198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导师为钱谷融教授。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被捕入狱,次年被释放返校,继续教书。1998年赴美参加学术会议,随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1999年在纽约任《明报》编辑,至2001年。2001年至2004年在纽约城市大学贝鲁克学院教中文。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并解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著作。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下):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