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非的短篇小说《凉州词》发表于《收获》1995年1期。我读该小说在人民文学2000年版《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格非》9-17页。格非算等上是当代的重要作家。而且也是大学教授,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跳过槽的教授。格非本名刘勇,1981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1987年)、副教授(1994年)和教授(1998年)。2000年在华师大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钱谷融先生。同年到清华大学任教。
主人公临安博士研究当代文化,声名显赫。他学术观点异想天开。他讥讽学界的规范,“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p.10)”因此,他的高论耸人听闻。例如,《蜀道难》是居蜀隐士送给李白的剑谱。他妻子与他离婚后,他离开学术界四年,甚至传闻他已经亡故。在小说的开篇,博士回归了,而且带来了研究新作。这项研究,不仅排遣了他的寂寞,而且治愈了他的失眠。
临安博士的论文,其实是小说的主体。论文研究的是王之涣,被认为是唐朝的存在主义者,可以与卡夫卡比肩。他们“窥破尘世这座废墟的性质,并且谦卑地承受了它。(p.16)”小说先重构了初唐军旅中才子与歌姬的故事。核心的要点,那位记入《唐才子传·王之涣传》中,唱出王之涣诗,而让王之涣压倒王昌龄和高适的“佳妓”,其实是王之涣的妻子。她听说丈夫在那里受到歌姬的冷落,因此来替他出头。接着探讨王之涣作品的失散是他自己焚毁了诗稿。这篇论文的主题居然是,“你无需考虑别人的命运,却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去承担(p.17)”。这当然也是很有道理的话,只是与王昌龄的关系有些牵强。
表面上看,该小说算不上大学小说,只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是位博士。在我看来,该书以戏谑的笔法,展现了所谓文化研究的荒谬。任何研究,从来都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侧面。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当时就职的华东师范大学,正是文化研究的重镇。
更广泛些理解,也算是从特定的“管”中,看到了学术研究之“豹”。学术研究并非如许多人天真地期待,只是无涉功利地求真。而是在求真的名目下,讲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同时为研究者带来益处,包括名利也包括个人的其他满足,如派遣寂寞或治愈失眠。很多人没有想到那个视角,甚至否定那个视角的存在,或许正是该短篇小说的意义所在。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