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植物与十二生肖:植物里的“牛”! 精选

已有 5324 次阅读 2024-11-22 12:40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很多植物因其某个器官和常见的动物或动物器官有关系,故得名和动物有关的名字,如牛膝、牛膝菊、牵牛、牛皮消等。牛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为重视农业,甚至规定了“盗马者死,盗牛者加”。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诗中描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这说明“牛耕”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几种最常见的和牛有关的植物(植物描述参考中国植物志)。

2d314d97e92b3aabbe7647aa17d7887f_162037gr50jwkgilkl3iq5.jpg

牛膝是苋科牛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节间膨大,形似牛膝而得名,该名字最早可在《神农本草经》中找到,也可在陶弘景关于“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的描述中得到解释。宋代黄庭坚有“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牛膝的植物学特征如下: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顶端尾尖,两面有贴生或开展柔毛。花序为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多数,密生;苞片宽卵形,顶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顶端弯曲,基部两侧各有1卵形膜质小裂片;花被片披针形,顶端急尖。

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2).jpg

牛膝的根圆柱形,土黄色,可入药,《神农本草经》中有“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的描述。中国植物志有“生用具有活血通经等功效,可用于产后腹痛、月经不调、闭经、虚火牙痛、脚气水肿;熟用具有补肝肾和强腰膝功效,用于腰膝酸痛、肝肾亏虚和跌打瘀痛等”的描述。

牛膝菊是菊科牛膝菊属的一年生草本,全部茎枝被疏散或上部稠密的贴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或钝,基出三脉或不明显五出脉;叶两面被白色稀疏贴伏的短柔毛,边缘浅或钝锯齿或波状浅锯齿。

IMG_20240825_113802.jpg

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总苞片1-2层,约5个,外层短,内层卵形或卵圆形,顶端圆钝,白色,膜质;舌状花4-5个,舌片白色,顶端3齿裂,筒部细管状,外面被稠密白色短柔毛;管状花黄色,下部被稠密白色短柔毛。牛膝菊全草药用,据中国植物志描述:有止血、消炎之功效,对外伤出血、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黄胆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牵牛花: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缠绕草本,叶宽卵形或近圆形(根据其叶片是否具有深或浅的3裂,而分为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等),先端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裂口锐或圆;叶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苞片线形或叶状,被开展微硬毛;花冠漏斗状,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蒴果近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

IMG_20160811_083340.jpg

有众多诗词描写牵牛花,如诗人杨万里有“素罗笠顶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董嗣有“篱笆雨过晚阳红,碧衬秋空点染工。河鼓星高钟异卉,铢衣烟靓袅西风。香挼茜彩涂姜色,蔓引凉姿入豆丛。为蕊尚犹分黑白,此花岂与一样同”的描述。牵牛的种子即为中药材牵牛子,其最早记载可在南北朝《名医别录》中见到相关描述。中医药大辞典中有“具有利水、泻下和消积等功效,主治水肿、腹水和脚气等”的描述。

IMG_20230828_105259.jpg

圆叶牵牛 Pharbitis purpurea (5).jpg

牛皮消是萝藦科鹅绒藤属的草质缠绕藤本植物,扯断茎蔓会流出白色汁液,据相关介绍这些白色汁液对厚硬如牛皮的疣赘肿块消退,故名牛皮消牛皮消的叶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

IMG_20180822_161304.jpg

聚伞花序伞房状,着花30朵;花冠白色,辐状,裂片反折,内面具疏柔毛;副花冠浅杯状,裂片椭圆形,肉质,钝头,在每裂片内面的中部有1个三角形的舌状鳞片。牛皮消的块根具有药用价值,具有养阴清热和润肺止咳等功效,可治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肾炎和水肿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461162.html

上一篇:20241122——薄雪万年草(Sedum hispanicum)
下一篇:20241123——莲花掌(Aeonium arboreum)
收藏 IP: 211.67.30.*| 热度|

6 张晓良 杨卫东 尤明庆 崔锦华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