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眼》是新儒林长篇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过去说过的《蓝眼睛•黑眼睛》。虽然当时《天眼》是借阅,但属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中有所受益。我读小说本来只是好玩,但能有所受益当然也不排斥。还复印其中“精神日课”等片段。不过复印了其实也没有再看。后来买了本,也一直没有重新读。直到前一段比较忙乱,偷闲看看。
该书描述了很不平静的校园。“胶胶扰扰几时休”,始觉校园、“何处不纷纷”。“高等学校年年提职称,年年定项目。此赖国家之盛德,人民之脂膏,对校园中人,则成了年年兵刃相见,岁岁你争我夺。因为职称上一级,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肯定,也是社会地位的一次重要提高;项目每到手一项,小则可以出差有钱,赴会有钱,印资料有钱,大则出专著无忧,还可以自立山头,矗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立旗者或招贤纳士,或招降纳叛,视个人秉性而定。因而职称和项目以及更加微妙的评奖,历来为兵家兵家必争之地。(p.260)”显然,胶胶扰扰其实是校园的常态。甚至可以说是高校活力所在,不然可能是一潭死水。
在上述常态之外,该书特别强调的进取标的是博士点。现实世界里,博士点授权审核的时间不很规则。分别为1981年、1983年、1984(特批)、1985年、1990年、1993年、1996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从第五批(数批次时不计入特批那次)以后,只审核博士点,不再审核博士生导师,因此最后批“国家博导”产生于1993年。按小说的出版时间,该书所描写的争取博士点的努力,是在1993年那次。那确实是很关键一次,前面等了5年,后面还要等3年,而且是最后一次“国家博导”。小说中的文学院院长史有亮,为自己领衔的博士点顺利通过,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对外,交接名流,四方拉票。对内,既要有足够的教授满足梯队要求,又不能对自己的带头地位有所威胁。最后,功败垂成。排名第二的教授在投票之前病故,为破坏院长报点的努力,让家属马上通知相关评委自己的死讯。院长再换梯队成员已经来不及了。
小说发生的空间主要在大学校园,也不止于校园。更重要的是校园里的人,主要是教师。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学教师的“为”(致力学术研究,提升自身水平)和“争”(获得研究资源,得到外界肯定)。按老子的观点,“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套用《论语·季氏》的句式,为而不争者上矣,为而争之者次矣,争而不为着又次矣,无为无争,民斯为下矣。这大概可以概括作者的价值取向。不知是不是我的误读?
作者塑造的“为而不争”的典型人物是男一号(?按出场时间可能不是最多,但作者最为肯定,而且又是单身的女一号年轻时的追求者),中文系副教授章鹤年。他看透了大学名利场中的虚无。“评奖啊,职称啊,出国啊,……这些名啊利啊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什么价值?什么用也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当教师上好课,当导师带好研究生,当爸爸做个称职爸爸,当丈夫当个称职丈夫,你做你该做的事,尽你该尽的心,别人给不给你模范教师、博士导师、优秀爸爸,都可有可无。(p. 493)”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就算没有价值,毕竟还有价格。例如薪酬可能有数量级的不同。不管怎样,章鹤年不与人争,只是充实自己。“不嚷嚷竞争其实不一定真的不竞争。我也每天竞争,不和别人竞争,和我自己!我总得不断地超越自己!(p. 498)”作者似乎要以此为学者树立个正面形象。“人们总在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总在说逼良为娼。一个真正的良家妇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压力下,都不会为娼。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困难下,都知道怎样做学者。(p.499)”而且,应了老子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管受院长压制,没有及时晋升教授,但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院长后来为自己的申报博士点梯队,不得不为章鹤年专门争取个教授指标。我个人或许可以相信男一号人物策略的有效性,但自知无力说服不相信的人。
不过,小说中也反映了“为而不争”的难度。章鹤年既有文革及其之前的经验教训,“从‘文革’开始,他还找到一种处世方式,逍遥,超脱。决不让无聊之事操纵自己,时间属于自己,清净的心境属于自己。他为国家开放高兴,为政治清明高兴,他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不让争斗来过问他。怎么样不让这类争斗过问自己?很简单,把自己变得平凡,变得微不足道,对于各种机会他从来认为可遇不可求,不管是评优秀教师、优秀教书育人者、优秀科研成果奖,都是顺水推舟,给就要,不主动伸手,不与人争抢。(p.503)”又有后来高强度的精神维护,所谓“精神日课”,抄写古人达观的诗句等。而且还要不断地自我疏导,“不超脱有什么办法?你苦恼,你烦闷,你气得生病,到头来没有任何用处,还是苦了自己,想得开什么都有了。(p.493)”总之,“为而不争”肯定不是捷径,而是安徒生所谓“光荣的荆棘路”。更何况,走在“荆棘路”的人,也未必人人有荣光,甚至多数并没有荣光。尤其是现在,“帽子”意味着年薪数十万上百万,不争通常没有。是否能做到“为而不争”,要看见识,看定力,看境况,甚至看天分。《庄子·大宗师》所谓,“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反躬于己,在20年前,我读这部小说时,对“为而不争”是“心向往之”。后来渐渐地,也体谅自己“虽不能至”。
女一号中文系教授南琦则是“为而争之”的典型。她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但情商很低。除了本科时追求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林东篱先生(章鹤年研究生导师)没有成功外,几乎没有什么挫折。章鹤年理解她与自己导师的恋情,仍然追求她一段时间。终于想清楚自己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心不足,与她不是同类,转而与南琦的好朋友苏倩如结婚,如童话结束时所谓“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院长的布局中,为了压制章鹤年,给南琦晋升了教授。随后,她有意无意地刺激了同事们,于是遇到各种麻烦。虽然她也想,“把能够好好地看书,好好地教书,好好地写书,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p.468)”但实际上,还是不能完全放开评奖等现实中的小利益。她的治学风格也是属于灵巧一类。
“争而不为”的典型就是那位史有亮院长了。还有其他人,如院长夫人梅丽等,但都比较漫画化。史有亮的形象还是比较立体。其中“学术小卒的攻坚战”所描述,我有“同情的理解”。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加,甚至有些佩服了。虽然可能是立竿见影可以借鉴的内容,攻坚战的战略战术细节还是不说了,不是博文主旨所在。
除了情节和人物外,小说中还有些警策之论。如“聪明人是不会和傻瓜争论的,如果去争,谁是傻瓜?(p.494)”在此网络化时代,更是如此。又例如,“世上的人只知道求利之害为大,不知求名之害更大。求利之害显而易见,求名之害隐而难知,可是对读书人来说,求名之害才真正痛入骨髓。(p.592)”这话读书人可以用来律己,我本人还是希望他人“求名”。再例如,“人们常常自己美化一些东西,再为这些自己美化的东西而感动。(p.365)”这是南琦对自己单相思的反省。当年看到自己暗恋的林东篱面对学生批评时的神情,“一种仪态,一种威严,一种自尊”。多年后,明白了,“其实是一种恐惧,一种担忧,一种服从,一种无可奈何。(p.365)”以至于当年已经准备离婚让贤的师母病逝后,她也无意嫁给林东篱了。
小说的标题《天眼》有些费解。近从字面看,“天眼”是小说中南琦的一只猫的第三只眼睛,气功师为它所开,发掘出猫的特异功能。于是猫不仅能听得懂人话,也能说话,甚至能背诵古诗。这些特异功能后来都失去了,灵猫变成了凡猫。这只猫身世不凡(南琦暗恋的先生家的猫的后代),交游广泛,为章鹤年家中常客(因为有美食),也偷窥史有亮夫妻,最后还教训了梅丽。但整篇小说也不都是从猫眼所见。或许是作者想给大学来个全景图,因此称为《天眼》、
小说是写法比较古典,似有《红楼梦》的痕迹。如角色有“金陵新十二钗”和“金陵九名士”,庞大的家族,如王熙凤那样临终托梦等。至于猫的开而复闭的天眼,简直就是有而又失、失而复得的通灵宝玉。
我觉得小说可读性比较强,即使在出版20多年后,仍然可读。而且大学的青椒读时或许能有所启发。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