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已有 5788 次阅读 2018-10-18 13:06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工农兵大学生, 随感, 札记

王金昌的小说《工农兵大学生》201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同一作者在2008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普学历》的修订本。文字有全面修改,由原来的14.2万字扩充为17万字,增加了序和后记,但删去原有些照片而增加些插图。《大普学历》就不再专门说了。

 

作者在自序中称,“在这部作品中,我不想批判谁,也不想歌颂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写出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那样的一群人。告诉人们曾经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磨难,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并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抗争。他们在中国大变革的初始,能够抓住时代机遇,成功地得以转型,并由此走进新的时代,开创理论新的生活。(p. 10)”这群人,就是小说中的工农兵学员,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据作者说,总共有近百万之多。

 

故事主要发生在75年至78年之间,最后两章分别在1995年后和2008年。新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北大学。该大学推测是北京大学,因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是党的早期组织在北方的活动场所之一(p. 38)”。后来还提到学校有“一级教授贺先生是《小逻辑》的译者,当代中国的一名哲学大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权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p. 68)”。应该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贺麟教授。不过,总体上,北大的特色并不突出,看得出作者缺乏在北大的切身体验。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华东师大就要详实得多。入学的新生包括数学系的吕志军和冯淑萍,哲学系的王建国,历史系的王思哲和生物系的严凤英。这部小说主要就是这5位的传记片段。他们共同经历了重要事件,包括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恢复高考、研究生恢复招生等。

 

民办教师吕志军是干部子弟,父亲是文革前的县委书记。只不过刚出场时父亲已经被打倒,不久就病故了。吕在数学系,选了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82年通过工农兵大学生的“脱帽”考试。受歧视不能从事专业工作,改行用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90年代当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副市长。毕业30年聚会时是大市的市长。吕推测是大帅哥,感情生活很丰富。先是被校革委会主任看中,许配他女儿芸儿,并推荐他上大学。其实在73年时,他便于知青点队长赶车的“女鞭手”雷京华恋爱,后来雷被推荐到河北大学计算机系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另嫁了驻外武官,最后离婚,自己出国读书去了。读书期间与同学冯淑萍恋爱,因有阻力未成。同学郑丽梅追求他,两人恋爱被芸儿父亲干扰,郑的高干父亲制止他们,郑出国留学。吕毕业后被上司的女儿卢娜追求,但不是同类。在所有恋爱中,遇到美女投怀送抱,都能守身如玉,难怪后来当官,能战胜自己。最终与国外学成归国的郑丽梅结婚。郑经常去国外,推测是外籍,因此吕其实就是后来所谓“裸官”。

 

农民女儿冯淑萍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高中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用优选法进行粮食选种,还写成论文发表于《应用科学》。领导批示,招她读大学。但被公社革委会主任扣留,以推荐读大学来逼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被推荐到天津去读大学。在大学里冯淑萍追求吕志军,两人恋爱。被主任儿子发现,强奸了她,并威胁让她退学。她与吕中断了关系。主任父子都是恶棍。儿子在大学时与女工发生性关系,但女工丈夫是军人,被学校退学。主任强奸了冯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是华北大学毕业但在学校恋爱受挫一直未婚,老师上吊自杀。后来主任父子都被清算,冯离了婚,孩子给男方。冯入数学系后,高年级时选了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到工厂当会计。离婚后,她考了研究生。后来是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王建国是军人,完全不知情地被推荐到华北大学哲学系。他勤奋好学。带领几位同学主动向贺教授请教,给他们开了学术小灶。毕业后回到西郊机场的部队,后来调到空军学院当哲学教员。83年转正营级,家属随军。随后申请转业,经过半年培训后转业到中央党校,当了哲学教授。他的情感经历很单纯,71年当兵后订婚,未婚妻是农民,还烧伤破相了。大学期间有不少女生追求,包括还没有与吕志军恋爱的郑丽梅,但王都没有动心。78年毕业后完婚。

 

北京下乡青年王思哲,当了民办教师。研究当地历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研究文章《邺城考证》,引起重视,将一些遗址保护起来。县里推荐上了华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时考取了研究生,但没有读,到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虽然有论著发表,但因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历,副研都评不上。在90年代后期古董热时下海经商。创办文物公司赚了钱,开房地产公司,公司资产上百亿。在农村时,与另一位民办教师雅芳热恋并发生了性关系。但入学后不久,女方就断了关系并嫁人。多位女同学追他,最后剩下天津和唐山的两位。他本来倾向于唐山的同学,但该同学为迎接他娶唐山提前回家,在大地震中遇难。天津同学闻讯后,竟开音乐会庆祝,他与她也中断关系。为报复,他娶了买鞋时邂逅的售货员,后来两人又离婚。90年代,雅芳的女儿来华北大学读书,原来是他的女儿。因为怀孕,雅芳匆匆嫁给了矿工。得知女儿被录取后就去世了。王思哲没有再结婚。小说从王思哲视角看的成分最强,至少是视角聚焦他的时间最长,大概可以算男一号,几乎是潜在的叙述者。

 

严凤英入学时已经是副省级干部,省革委会的副主任兼某地区主任。入学后中央领导指示,专门为她制订培养方案。她自己也努力学好高等数学等课程,并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毕业后风向已变,以干部知识化为名撤销了副省级职位,到基层锻炼,担任副县长。其实她在5818岁时就当了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随后不久就已经当了县长。她在副县长任上患了癌症,并牺牲在抗洪第一线。生前上书中央领导,为工农兵大学生张目,并建议高中毕业社会实践一年后再高考读大学。生活方面没有写,保持领导干部的神秘感。

 

尽管作者声称是客观记录,其实还是愤愤不平,因为昔日的娇子,“工农兵大学生”,后来竟成为一个负面的标签。作者反复声称,“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p. 258)“一个个当初或宏大或渺小的词语标签,注定要被活在当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用奋斗来证明自我的个人所取代。(p. 267)

 

作者的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另一方面,教育有甄别功能,甄别就是贴标签。有了标签,能提高效率。标签无处不在。过去有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有非985211本科生等。当然,在理想情况下,标签不应是最后的结果,而只是种举证责任的归宿。如果被贴有负面标签,需要自己来提供证据,证明这个标签不适合;如果是正面标签,就有正面的评价,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实与理想还是有些差距,但标签的结果并非不可更改。

 

小说总体上有些纪实风格,像新闻调查或人物特写,语言比较平淡。人物形象有些单薄。可读性与文学性都与《黄花堆积》相去甚远。对过去时代的解读也没有特别之处。主要就是作者态度真诚,属于不平则鸣。当然,真诚未必正确,更未必有洞察力。

 

作者王金昌1954年出生于河北成安。河北大学毕业。主要从事行政和商务工作,似颇有建树。也写小说和散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41517.html

上一篇:北京大学一瞥
下一篇:看花老眼之中山公园牡丹
收藏 IP: 2.46.66.*| 热度|

2 王安良 李军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