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之死》是作者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8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按作者附注,“一九七八年六月草稿。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初稿。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至一九七九年元月八月二稿。一九七九年六月改定。”该小说在1979年就改定,但当时在上海无法出版。直到82年才在福建出版,据说还是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亲自决定。这样出版时间就在《人啊,人!》之后。1994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收入吴中杰和高云主编《戴厚英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小说反映了1968年夏到1971年初期间作协机关的生活,虽然与高校无关,也是广义的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中,或许可以算所谓“伤痕文学”
小说写男女主人公余子期和向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恋爱故事,标题称为《诗人之恋》或许更合适。开始时,作协党组成员、诗人余子期被隔离审查,向南是专案组长。余子期的妻子柳如梅在造反派抄家时当着两个女儿跳楼身亡。余子期先被转入收容所关押,后来又回作协隔离,然后到农村劳动,并结束了隔离审查。在农村的集体生活中,两人产生了爱情。两人打报告要求结婚。余子期所写的长诗歌颂他的老首长,被作为彻底搬倒老首长的抓手。作协负责人和工宣队长等就以两人关系为突破口,重新开始批判余子期。余为不牵连向南和他自己的两个女儿,自杀身亡。小说中也刻画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属于特定时代,虽然也反映人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自传性。诗人闻捷的妻子杜芳梅在他被隔离审查中自杀。专案组长戴厚英与他在上海郊区奉贤县的“文化系统五七干校”劳动。她与前夫已经离婚。两人恋爱。张春桥(小说中叫狄化桥,张有笔名狄克)对此批示“这是文艺黑线回潮的典型事例”和“是文艺界的一个怪现象”。闻捷受到了密集性的批斗,后来自杀身亡。
小说中的向南已经是五十年代中期入学的大学生,与《大学春秋》等小说中主人公属于同一时代,也曾是积极向上的革命青年。她自己总结,与“五四”那代人的“反抗”不同,“新社会里长大的,我的脑门上、心坎上也印着两个字:服从。这也是革命的标志,进步的标志! (p. 534)”
小说描写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要么劳动,要么批斗或者被批斗。知识分子成天写的不是检讨书,就是举报信,要么就是大字报。现在回望,简直觉得处于疯狂状态,但其实当时设身处地分析,或许也有合理性。当然,人们也有期待。如那位曾进驻作协后来因为斗争不利被撤回工厂的工宣队长所说,“总有一天大家都会各就各位的。工人作工,农民种地,学生念书。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也还是搞你们的行当去。(p. 599)”
戴厚英1938年生于安徽。195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夏毕业,分配到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1976年到复旦大学虹口分校任教,后来合并入上海大学文学院。1996年遇害身亡。《诗人之死》是她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如前所述,不是最早出版的。本系列《学界小说丛谈》后面将陆续说到她的另外四部小说,都能算是学界小说。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