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蓉的小说《大学时代(上、下册)》,2016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描写的是1961年女主人公入学到1968毕业的大学生活,前三年在内蒙古工学院(现在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随后因专业合并调整整班并入洛阳农机学院(现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并经历“文化大革命”而延期到1968年才毕业。小说的独特性是写了文革初期的校园,或许有些回忆和自传涉及,但小说只有这一部。另外是小说篇幅极大,上下两册,934页95万字,不仅空前,也可能绝后。
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雏鹰展翅》十章,下篇《雄鹰飞翔》16章,以文革划线。小说以其中女主人公刘玉茹视角写成。主要是她的大学生活,包括与同学的交往。大学期间的课程都列出来了,包括4学期的高等数学,均为2学期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61年刚入学时伙食还不错,后来就吃不饱了。入学时60多人大班,一学年下来,有十多位同学高数、普物不及格留级,几位同学因家庭困难、父母生病等退学,只剩下40多人,编成两个各22人的小班。1964年8月院系调整,女主人公所在1班并入洛阳工学院,2班并入武汉工学院。从包头到洛阳,在北京转车有一白天在北京游览。1966年3月与班级团支部书记金连盛建立恋爱关系。随后到西安农机研究所毕业实习,周末游览骊山包括华清池捉蒋亭等。实习中又被派回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办事,与在洛阳的同学到王城公园观赏牡丹。6月被召回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7月首批加入红卫兵。9月到北京串联,目睹批斗团中央“三胡”,见到周总理,也看了清华、北大校园。回校后参加革命战斗队,7日。月底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10月参加600多人的“十·一战团”,在广播室工作。与男友和另一位师傅到四川串联,到成都去了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收租院;到重庆去了重庆大学和渣滓洞。67年开始,与对立派别开始争斗,包括互相贴大字报、攻楼守楼等,还有回家、上访等。68年1月初,毕业分配去向确定。随后到男友老家锦西老家结婚,刚过25周岁生日数日。2月回包头看父母兄弟姐妹,住了一个月。3月返校,很快离校,去柳州工作。
小说也追溯了女主人公入学前的经历。她生长于火车司机的家庭,家里几个兄弟姐妹。童年也算旁观了几次政治运动。其实都很残酷,只是知识分子没有切肤之痛,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不多。她的父亲在“三反”中也被隔离审查。因为帮人家带东西,收过点好处费。要求退赔200元。家里没有钱,就把新买的自行车推走了事。她三叔因为贪污几元火车上的水票款,进了看守所。逃出后,在亲属劝说下回去自首,随后在看守所里自杀。所就读初中的副校长被打成右派,班级体育委员说他几句好话,差点儿也被打成右派,而且期末政治不及格。在文革中,有人揭发她家成分不是中农,应该是富农,也让她父亲惶惶不可终日。
如前面提到,小说的独到之处是叙述了文革初期的校园活动。如果用类似流体力学拉格朗日描述,追踪刘玉茹及其男友金连盛、闺蜜李桂文、金的好友祖亚琪等在文革初期的的活动,可以想象当年文革。文革开始,他们先后参加了比较有官方背景由院方政工部门组建的“东方红红卫兵总部”,与中学红卫兵斡旋,保护古迹等,并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随后,战斗队林立,“东方红红卫兵”解体,他们七人成了林立“革命战斗队”,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自媒体,出简报传达各种来自官方媒体的消息。随后原来的“东方红”领导人重新整合,他们整体参加“十·一战团”。到北京、重庆、成都等地串联。在洛阳市产业工人造反派组织的支持下,一度成为校园主流力量,控制着学校办公大楼,还攻占了对立派别占据的教学大楼。攻楼的远程武器是弹射玻璃球的弹弓,守楼学生有被玻璃球击碎窗户玻璃扎伤眼睛。由于中央文革小组定性,对立派所属的省级组织为造反派,形式又发生逆转,他们占据的办公楼被攻占,有些人离校回家,或者转入地下。“大联合”时,又被排斥在外,到省里上访,得到领导支持,也没有用。李桂文、祖亚琪挨打不轻。在对立面主导的毕业分配中,多数被分到远离家乡的边远地区,刘玉茹和金连盛去了广西柳州,李桂文(入学前随父亲从辽阳到包头)去了新疆乌鲁木齐。
如果用类似流体力学欧拉方法描述,校园里就是派系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开始有些学生自发批斗甚至殴打教师干部,后来就是成立各种组织。而且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始是“东方红红卫兵”一统校园。在北京毛主席接见之前,有人打出以第二次接见日命名的“八·三一兵团”。后来“东方红”实际上瓦解。女主人公所在班级,除了她参加的“革命战斗队”7人外,其余除一人(在追求李桂文,但她已经有男友是中学同学、现役连长)外,另外14人都参加了“全无敌战斗队”。总体上,“革命战斗队”比较精英,成员学习好、出身好,多数是班干部。“东方红”的领导重新整合力量成立“十·一战团”,“革命战斗队”加入。而“全无敌战斗队”加入了“八·三一兵团”。两大组织分别并入洛阳市“洛阳十·一革命造反联合总部”和“洛阳市豫西总部”,分别联系郑州的“河南省革命造反总指挥部”和“七·二公社”。“八·三一兵团”一度被赶出校园,但随着省里的后台“七·二公社”被中央肯定,“十·一战团”败落,“八·三一兵团”崛起。主导学校日常工作,特别是毕业分配。
该书资料性很强。汇编了大量当时中央的决定、报纸的社论等。这样很有时代氛围,而且那些资料也比较有权威性。每到观光景点、高校等,书中人物通常是女主人公会有大段甚至冗长的背景介绍,这部分有时候历史感差些,好像是现在的描述。
虽然该书有许多独特不可替代之处,但我个人并不喜欢。很受不了的是女主人公动辄就要赋诗一首,几乎都是所谓老干部体,凑齐了每句7个字,但基本不管韵脚,更遑论平仄。更主要的是,女主人公的塑造绝对符合“三突出”的原则。随便抄几句小说的原话,都是说女主人公,“在学校里一贯以美丽端庄、艺压群芳、学业出众、人见人爱、骄傲自负(p. 125)”,“像一朵刚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才华出众、如花似玉,令多少男同学为之倾倒的美貌少女(p. 130)”,“文学功底确实很好,动不动就出口成章,这是同学们对你的一致看法(p. 214)”,“见字如见人,原来你的字也写得这么漂亮,真可以和你本人的俊丽洒脱相媲美(p. 523)”。这放在金庸武侠小说,就是“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
作者王玉蓉,1943年出生于哈尔滨,1961年考入内蒙古工学院汽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64年夏转入洛阳农机学院拖拉机设计专业。1968年4月,到广西柳州拖拉机厂技术科工作。1980年5月,到石家庄拖拉机厂产品研究所工作。1995年12月退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