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后大学停止招生了,虽然还有些在校生没有毕业。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毛泽东对这一调查报告的指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大学。我父亲在鞍钢的“七二一”大学兼过课,我见过他写得很工整的教案,但不记得他说起上课的情况。有些企业的学校,就是由“七二一”大学转制而成,如鞍钢工学院。
到了1970年,大学恢复招生,开始从在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中招生,就是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曾听前辈教授称他们为WPS(一种曾经很流行的排版软件的缩写,workers, peasents, and soldiers),不知是否是他原创。
1970年到1976年,这批特殊的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各高校。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现象。他们入学的目的,至少在原则上,是“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等,入学主要采取推荐制。实际上的录取入学情况很复杂。
有些遗憾的是,反映工农兵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有限。76年之前没有相关小说实时出版,至少是我不知道有长篇小说。因此没有当时原汁原味的记录,例如记录民国时的大学《围城》和50年代中叶大学的《大学时代》。比较“实时”但仍略有滞后,就是我读大学时看过的王新纪、陶正、田曾翔《魂兮归来(上下册)》(1980),还有没有当时没有看过的李泊《起步》(1983)。两书的故事发生在1972年至1976年。善写“文革”题材的梁晓声,在1986年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我的大学》,故事发生在1974至1976年。
或许是热闹的题材比较多。工农兵大学生题材随后十多年中非常沉寂。再能找到的就是王曦昌的《紫色学历》(1999)。故事主要发生在1973至1976年,最后同学聚会是1988年。
接着又是近十年的空白期。直到近十年来,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又出了几本,包括王金昌的《大普学历》(2008)、马以鑫的《黄花堆积》(2010)和王金昌《工农兵大学生》(2014)(《大普学历》的修订版)。《黄花堆积》是作者自传性小说“红黄蓝三部曲”(从初中生经过下乡到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部(按出版顺序是第二部,按时间顺序是第三部) 。写了工农兵大学生在校的生活,基本以毕业为止,用尾声稍作延伸。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是1973-1976年。《工农兵大学生》则刻画了多位关联不太强的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工作,故事主要发生在1975至1978,最后两章跳到了1995和2008年。另外有些纪实文学性质的,如栗文忠的《悠悠岁月:献给工农兵大学生及其子女们》、海天和肖炜《我的大学1970-1976:工农兵大学生》,不是小说,自然不在这个系列中谈了。
除了写工农兵大学生外,文革期间的学界小说很少。已经谈过的《大学时代(上、下册)》涉及“文革”前入学大学生的早期“文革”岁月。戴厚英的《诗人之死》(1982)或许勉强可算。该书主要是1968年至1971年间文化人的生活记录,不是写大学,更不是写工农兵大学生。也放在这部分。
有修订版的,本系列就不另谈较早版本了。后面的小说《所谓教授》《教授的黄昏》也这样处理。
“工农兵大学生”的大学小说过去在“丛谈”中都没有说过。以后将按所反映年代顺序依次说来。包括《诗人之死》《魂兮归来》《起步》《黄花堆积》《我的大学》《紫色学历》和《工农兵大学生》。可能的话,再选择汇总几篇当时的“两报一刊”文章,体会当年的主流教育观念。
不管如何评价,工农兵大学生所伴随的“上、管、改”,都是种独特而罕见的大学模式。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