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准备按年代顺序说大学小说。但有些小说是最近才读的,就先插进来说了。前几天说了《活着之上》。这次说《海之角》,很罕见的是由一位应用数学家和流体力学家创作的小说。
《海之角》2006年由海南出版公司出版。我早就知道,署名作者丁一,其实是大名鼎鼎的流体力学家谢定裕(Din-Yu Hsieh)教授。小说出版不久,2007年6月19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2007第23期的“封面故事”《一个大学的诞生》中这样写道,“在谢定裕的回忆中,吴家玮与他的一席谈话,曾让他热血澎湃,决定舍弃自己学术生涯中的最后一段,回到香港。后来,在他以笔名‘丁一’写的小说《海之角》中,隐约透露了这席对话的片段……”现在谢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主页上,还可以看《海之角》的全文。
作者谢定裕在台湾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54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然后获得全奖在布朗大学读研究生。在英国访问教授Kolsky指导下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具体是弹性杆中波的散射。195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哈佛、斯坦福和加州理工的全奖中选择了后者,由于对钱学森的崇拜。但入学后钱已经不在那里,在工程科学系主任Milton S. Plesset教授指导下进行流体力学研究,具体是用解析方法研究空泡的振荡和稳定性等。196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理工担任3年博士后(Research Fellow),然后成为助教授(Assistant Profeesor)。3年后获得续聘,但没有提升。1967年利用学术休假到麻省理工与林家翘教授工作9个月。又在加州理工工作1年后,1968年到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任副教授,1970年获长聘(tenure)。后来晋升教授。1990年,停薪留职布朗大学,受聘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主任,创建数学系,曾代理理学院院长。1993年退休后回布朗,2000年在布朗荣休。2002年到清华大学担任周培源应用数学主任。谢教授的专业著作《流体力学》和《渐近方法及其在流体力学中应用》早前我都看过。尚有印象的是,《流体力学》中讲了混沌。合著的英文专著Waves and Stability in Fluids没有看过。谢定裕教授自称只有一半时间用于专业工作。其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等。除《海之角》外,还有创作文学作品《美国美国》《湖山之间》《思索中国》《燕飞集》等,我都没有见到过。以谢教授的际遇和才气,也只用一半时间作专业工作,我忙中偷闲写博文时甚感安慰。
小说的情节也是写实风格。叙事框架是几年后吕怡中的回忆。他当初受邀加盟靖淄大学。抵达后相继收到数学系主任余安民、理学院院长孟祥斯、教学副校长应存全和校长卫加华的欢迎。慢慢也观察到各种矛盾。“现在学校的气氛不是太平静,到处都有矛盾。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有矛盾,副校长与院长之间有矛盾,院长与系主任之间有矛盾,教学部门与总务及科技发展部门也有矛盾。(p. 46)”日常的冲突包括聘任新人和提职、本地教师与外来教师、不同专业教师等,更剧烈的冲突是副校长的去留、接替的人选等。都是现代大学中通常会遇到的事情。在这种磨合过程中,原来无疑是有创建一流大学理想的一批人,慢慢也有了既得利益需要维护,甚至有了口是心非造谣生事。尤其是民主成了上层斗法的工具,而且即使真正的民主,“民主对多数教师的确是种负担。(p. 83)”这一切,让吕怡中感慨,“这么一个小朝廷,却也有那么多沧桑,那么多权谋,那么多背叛,那么多虚伪。(p. 177)”在我看来,任何组织小到大学大到国家形成过程中,这种变化甚至可以说是通例。在矛盾展开中,也写了各种大学人物,有些是浓墨重彩的工笔,有些寥寥几笔的漫画。总体上人物都不极端,感觉就是大学中的普通人。
小说借助其中一个人物,明确说出了现代一流大学的标准,“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是否能到世界任何大学去深造,我们培养的博士是否能到任何大学去教书;我们是否能吸引第一流的教师来教书;我们是否能留住优秀的教师,而我们招聘来的年青教师,几年以后如想转移,是否能够转到世界任何大学去教书。(p. 61)”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一流,还不够超一流。一流是比得过,超一流是无可比。另外,区分一流其实相对容易,难的是区分二流、三流、四流。
作者在学术界多年,对人性有清楚的认识。“大多数人最初投入的动机还是利与名吧。(p. 36)”这完全可以理解。现在学术高度专门化,门槛很高。门槛之外,很难有什么兴趣。因此需要“最初投入”,入了门,才可能有兴趣。在这个阶段,各种物质刺激、量化考核等很有效。因此,兴趣并非从事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是种长远的竞争优势。人们往往喜欢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小说中比较过去与现在的差别,“以前大家也为钱,但是还挂一面比较崇高的招牌,现在就赤裸裸的为钱了。(p. 36)”更直率是不是也可以看作一种进步?这篇小说还稍微涉及了本土派与海归派的芥蒂。以至于有心到内地教学服务吕怡中都有顾虑。“任何一块园地,都是本来的园丁的家当,不免会对外来的人有所顾忌。(p. 208)”
小说中写道高等微积分的讲师和实变函数的教授,努力使一位微积分没有及格而在休学边缘的学生继续了学业,他们“比教好一贯优秀的学生还要得意(p. 140)”。这大概是好教师与好学者的区别,好教师看重增量,好学者看重总量。再说该学生最后的工作与数学关系也不大,在电视台做公关。这大概也是特殊的国情。“这里的同学有一半以上,是家人中第一位有机会上大学的。一方面家人对他的期望很高,二方面他对家庭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他要设法在毕业后找一份有优厚待遇的工作,帮助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因此就不一定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p. 168)”他们到大学受教育,目的并非发展兴趣,而是改善经济社会地位。好教师似乎应该尊重学生的目标。好学者希望学生成就学者的理想,而好教师帮助学生成就他们自己的理想。
《海之角》其实是纪实小说。草创中的靖淄大学的现实原型就是香港科技大学。从作者简历看,与小说中的来自布朗的数学系主任余安民非常类似。不过,小说的视角很大程度上是跟着吕怡中走的,他担任过靖淄大学首届理学院任命委员会主任。而香港科技大学担任理学院任命委员会主任的著名数学家项武忠教授,来自普林斯顿大学。事实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最明显的是靖淄大学相继任理学院院长、代理副校长和副校长的孟祥斯,就是孔宪铎,他《我的科大十年》是另个版本的科大历史。与这本小说描写截然不同,兼听则明吧。
小说的逻辑发展很清晰,但情感描写相对少了些。这大概也是承袭的该小说的纪实风格。毕竟理科学术界男多女少,如果有的话。小说只是写到吕怡中与社会学系客座教员牛思盈的一夜情。
附有关大学小说的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