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餐也算是素负盛名,但不是人人都有福消受。单纯从食物角度看,我个人其实更喜欢中餐。对于洋餐,如金庸《白马啸西风》的结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作为难得的旅游观光体验,还是吃了几顿法餐,多数只是便餐,也有正餐。多种体验,算是开了眼界,也很好。有驴友指点,总体上点菜得都不错,没有遇到在罗马《意大利正餐》无法下咽的窘境。只是有时候请客的人不是很熟悉,就没有好意思拍照。
先到法国里昂,首顿晚餐是洋快餐。我选了一种带洋葱和肉丁的薄饼,或许可以认为是法国的披萨,但饼很薄,而且有些脆,比意大利的披萨好吃。翌日早晨在山顶便餐,选了面包和色拉。中午吃了顿中餐,不是洋餐照片不在这里贴。晚上在山下吃,两种开胃菜,量有些大。尤其是法国酸黄瓜不可小觑,当时轻敌了,随口吃一根,酸得热泪盈眶。第三天没有吃洋餐。第四天早上在车站吃点心。
南特接待的教授盛情,请了两顿正餐,姑且可算接风和送行。第一顿是在刚到的晚上,饭店很好。当时还不熟悉,没有好意思拍饭店的照片。食物照片只有开胃菜,是从合影中截图。开胃菜是所谓洋人菜,白鸡肉和生菜西红柿等一大盘,分享了别人点的蜗牛;主菜是剥好的虾还有米饭等,也分享了驴友有壳的虾,虾味道不错;甜点是水果盘,挺大一个盘子。第二天中午在城外一家百年老店吃其主营的可丽饼。不妨认为是法国煎饼,类似于河北煎饼而不是山东煎饼,饼厚而软。不同之处是有闲和甜两种,而且多种包馅选项。咸的算是主菜,甜的算是甜点。其实我更想先吃甜的,但似乎不行。点了不同种类,然后分享。第三天晚上,先去趟酒吧,其实我只喝了可乐。这可能是海外首次进酒吧,国内有过一次,《上海记忆之酒吧与陪聊》。从酒吧出来后在家法国风味餐馆晚餐。中午中餐吃得挺饱,只要了份虾和鸡的主菜。饭店拍照了,食物居然没有拍照。或许是当时风声有些紧,难得入危邦居危城,有些紧张。
在巴黎时间比较长,但不是每餐都拍照。刚到第一夜没有去离骚乱始发地一站之隔的宾馆,住在法国老先生家。晚餐是烟熏三文鱼、猕猴桃片、烤面包,开了葡萄酒。我喝猕猴桃汁、橙汁和苏打水。吃过后又上了奶酪。老先生说我不喝葡萄酒不吃奶酪,白到巴黎了。得天独薄,无可奈何的事情。又上了素菜色拉,是种蕨菜,自己拌酱油和橄榄油。最后甜点是甜瓜。翌日早晨是烤过的面包和法棍,我都比较喜欢,没有烤的可丽饼也能接受。点心烤不烤还是差别很大。喝了橙汁和水。水果是香蕉,我没有吃。然后与三位驴友远游。中午本来打算在山顶餐厅用餐,但没有开放,另外换了一家。前菜我点的是虾,主菜是鳕鱼,没有要甜点,大家分享些前菜主菜。晚上吃土耳其烤肉,大家点了不同种类,然后分享,因此照片看着有些乱。如果没有这顿烤肉,标题中“洋餐”可能就换为“法餐”了。
第三天晚餐在著名的咖啡馆。据说萨特在此写作《存在与虚无》、波伏娃在此写《第二性》,而毕加索曾在咖啡馆的玻璃上作画。这种传闻给我附庸风雅的感觉,毕竟附庸风雅也是凡夫俗子向风雅致意的一种方式。吃东坡肉的人总是比读东坡诗词的人多。咖啡馆是吃点心的地方,或许不宜吃饭,但周一下午许多法国餐馆关门。我本点了鸡腿,但售完只能改成猪肉酱。味道挺好但也不算特别出彩,应该达不到萨特作品的文学水准。那张画据说反映当时的情形。
第四天午餐有位老教授请客,饭店是他选的。也是老店,有某种说法,但我不记得了。主菜我点了煎三文鱼和粗粮饭,甜点象征性地吃了冰淇淋。没有好意思明目张胆拍照,从合影中截的食物照片。餐后一起到左岸转转,老教授指点巴黎,颇受启发。导游其实很有文化含量,并非只是口语流利。据说巴黎人过马路看车不看灯,穿马路立竿见影有了巴黎范儿,得到同行认可。
第六天是“最后的晚餐”,因为真正的最后一天似乎没有时间正式晚餐。选了法餐老店,是1686年开张的巴黎最古老餐馆。据说卢梭、狄德罗都在这里吃过饭。这是再次向巴黎的风雅致意,以不懂法语的人最容易的方式。座位旁的镜子上有萧邦的头像,据说萧邦也在这家餐馆吃过饭。巴黎是世界的巴黎!开胃菜有三个选项,另外两个从餐单上看都有酒,我只能吃不太喜欢的奶酪但好在没有奶酪味道。驴友问过大厨,所点的蜗牛其实没有酒,我也吃两个,并倾销些奶酪。主菜我点的三文鱼很还不错,驴友的红酒炖牛肉就无福品尝了。甜品是水果色拉上面有个冰淇淋。从我个人感受而言,这顿或许是在巴黎的最佳法餐。
“最后的晚餐”之后,就没有吃过正餐。翌日中午日本便餐,不算洋餐了。下午在博物馆吃了下午茶,当时看展品有些头晕眼花,因此没有专门拍食物的照片,贴的是截图。第三天在机场吃快餐。这两顿我都吃的都是汉堡。
约一周后,返航在巴黎换乘。在法航休息室再次领略法餐,可能都算开胃菜吧。突然想到在法国还没有喝过汤(中餐喝过) 。喝了之后觉得没有喝过也不用遗憾。
此外,在里昂和巴黎还吃了冰淇淋。过去在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吃了更多冰淇淋。或许有先入为主的成分,我个人更偏爱意大利冰淇淋。就我所吃,法国的冰淇淋更甜更质感,而意大利冰淇淋更空灵更梦幻。两者的差别,有些类似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女神引导人民》和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虽然在法国只停留十多天,短于以往在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新西兰的行程,但对法餐的感性认识远超过那几个国家的饮食。原因是扩展了对观光的理解,更是有人提示。虽然我个人倾向于低估教师在认知性活动中的作用,但吃喝玩乐这种技艺性活动还真是需要人指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