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件怪事,一群怪鸟聚集在齐国宫殿上空飞翔,有的还落在大殿前,扑棱着翅膀跳来跳去。这种鸟单脚着地,看起来像似长着一只脚。齐国国君感觉这事怪异蹊跷,连忙派使者去鲁国向孔老师咨询求教。孔老师说:“这种鸟叫商羊,能预报汛情。古时候,有一种儿童游戏,玩的时候抖动着双肩,卷曲起一只脚用单脚着地,蹦蹦跳跳,一边跳一边唱‘天将大雨,商羊鼓舞’。现在齐国境内出现这种鸟,应该是特大汛情的征兆。赶快发动民众挖沟筑堤,做好防大汛的准备。”果然,这一年暴雨连绵,引发了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许多诸侯国受洪灾被淹,不少民众被洪水淹死。由于齐国采纳了孔老师的汛情预报信息,提前做好防汛准备,使国家免于这场水灾。齐景公给孔老师点赞,说:“圣人之言,有凭有据,真实可信。”
【感言】
今天截取的这个小故事,取自秦汉儒学家学重要文献《孔子家语》,讲的是孔老师跨界搞天气预报的故事。
古老的华夏文明是农业文明,气候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农业收成,而且对古代政治经济格局亦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天气预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研究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气象学资料,他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大致属于第二温暖期,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文明对气候变化有强烈的依赖性。所以在当时,能搞天气预报是一项非常高大上的工作。天有不测风云。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预报天气的?查阅有关资料后知道,大致有三种方法:
其一,龟卜筮蓍法。“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周易•系辞上》)。从早期原始氏族社会一直到夏商周,巫文化都十分盛行。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到处都充斥着龟卜筮蓍活动,天气预报当然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巫事活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里,发现许多龟片是专用来占卜天气的。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虽然巫文化呈现衰败之势,但在一些的重要活动中依然十分活跃。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看,靠龟卜筮蓍进行天气预报纯属瞎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预报的准确率肯定不高。所以孔老师不搞这一套。
其二,观星象预测天气法。我国的天文学历法研究起步较早,周代遗留下丰富的天文学文献资料。譬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等人,记录了比较详实的天文学资料传于后世。借助观察天象的日月星辰变化来预测天气预报,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譬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现在依然妇孺皆知。观星象预测天气,孔老师也擅长此道。《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已而果雨。巫马期问曰:“旦无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问何以知之?”孔子曰:“昨暮月宿毕,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此知之。”“月离于毕俾滂沱兮”的故事,是孔老师擅长天气预报的另一个生动的事例。
其三,利用古代物候学知识预测天气。古人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观察和积累丰富的物候现象和知识,并利用这些物候学知识进行天气预报。例如《诗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诗经•蝃蝀》);“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谷风》);“上天同云,雨雪氛氛,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诗经•信南山》)等。在现代气象学里,依然采用物候学知识进行天气预报。只是最近十几年,由于使用了气象卫星和超级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现代气象学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非常高,已经放弃物候学这套古老的预报方法了。但是中长期气候趋势预报仍然是个难题,例如中长期极端气象水文事件预测,流域性超标洪水可能性预测。有时,物候学预测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预报方法。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师便能熟练运用“商羊识雨”的物候学知识,进行中长期天气预报这种复杂性的技术,并且预报的准确度还挺高,不服不行啊。
彩鹮
最后,还有一个疑问:故事中这种鸟一只脚,并且能预测中长期天气预报,到底是什么鸟呢?“商羊识雨”的故事,汉代《论衡》、《说苑》等文献中多次记载。关于商羊鸟的研究,山师大的岳音等人曾进行过文献方面的考证,在中国知网上能查到他们发表的几篇文章。他认为商羊鸟源于商代祈雨仪式,是一种被神话了的鸟。有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叫“商羊舞”,至今还在山东鄄城地区流传。从古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古代到底有没有商羊鸟这种生物,没有结论。期待古生物学家参与该课题的研究。
相关阅读:
2、孔老师有钱了
9、得人如渔
10、吃馒头撕皮,不是一般人
14、一罐粥几条鱼,礼轻情谊重
15 、看见导师摆谱,他实在忍不住了
16、一言噎死人,有诸?
20、孔老师教你如何玩朋友圈
23、孔老师的官场秘诀
24、孔老师教你如何伺候领导
26、邾文公的A面和B面
29、孔老师,学医好不好?
30、孔老师是不是在抖机灵?
31、孔老师不是善茬子
35、中年油腻,人生没戏?
38、孔老师也信“年龄天花板”
39、论喝酒,我只服孔老师
40、养生漫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